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ZS057)

作品数:7 被引量:7H指数:1
相关作者:肖宗志更多>>
相关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清季
  • 2篇晚清
  • 1篇地方自治
  • 1篇新政时期
  • 1篇预备立宪
  • 1篇渊源
  • 1篇源流
  • 1篇真相
  • 1篇整饬
  • 1篇冗官
  • 1篇清末
  • 1篇清末地方自治
  • 1篇自治
  • 1篇外官
  • 1篇晚清时期
  • 1篇宪政
  • 1篇吏部
  • 1篇吏治
  • 1篇立宪
  • 1篇民治

机构

  • 7篇南华大学

作者

  • 7篇肖宗志

传媒

  • 3篇南华大学学报...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衡阳师范学院...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有限民治:清季的城厢自治
2013年
在清季正式筹办的地方自治中,城厢地方自治开始得最早,也完成得最好,而且不少城厢自治团体已经成立并开始运行,并有效地处理公益事宜。城厢地方自治包括城厢自治筹办、城厢自治团体的运作等两个方面。为保证城厢自治团体正常和有效运行,除遵循《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的有关规定外,首先是制定自治团体运行的系列规则,解决自治运行的保障条件等问题。城厢自治团体正常和有效的运行,与自治权与行政权或者是自治团体与官府关系密切。清季城厢地方自治虽然存在不少缺陷,如一些官员在筹办地方自治中应付了事、城厢自治团体的代议性严重不足、一些自治团体职员不纯、居民反受城厢自治团体之害等,但是城厢自治团体在诸如建立自律规则、积极谋求公益并推进民治等方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对完善当代中国的基层自治有重要启示。
肖宗志
关键词:清末地方自治
清季预备立宪时期吏部的裁撤及其主要原因被引量:1
2016年
清季预备立宪时期,作为"六官之长"、"体制本崇"的吏部却处在风口浪尖。或撤并,或保留,或缓裁,或改名,各种主张不一而足。由于各种矛盾的存在和诸多现实问题的考量,几经周折,到1911年,吏部终于被撤销。其原有主要职能归入内阁,另一部分则陆续被分割到地方和其他中央部门。吏部暂时存留和最终撤销的结局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与明朝吏部相比,清朝吏部的人事权大大萎缩,其职权先天不足;吏部对中下级官员采用掣签法铨选很难做到人地相宜,铨选制度存在先天缺陷。清季筹备宪政时期,裁撤吏部也是仿效外国宪政制度、利益势力彼此博弈和吏部权力日益蚕食的直接结果。1910年败露的贿买知县案则加速了吏部的裁撤。
肖宗志
关键词:宪政吏部废止
晚清候补冗官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清代的候补官员是指有官职而无实缺,以署缺和差委的形式,在中央、地方从事各项临时和差遣性事务,但多数时间赋闲的在册官员。这是中国其他朝代所没有的现象。晚清候补官员数量庞大,素质低劣,而且候补冗官现象持续时间长,由此带来诸多的问题。晚清朝延为应对这一问题作了某些有限尝试,但收效甚微,甚至成为推动清朝自我瓦解的不自觉工具。
肖宗志
关键词:晚清
论彭玉麟在晚清时期的吏治整饬被引量:1
2017年
晚清吏治腐败,社会风气不良。面对这种局面,彭玉麟一方面恪守和践行儒家信条,忠君爱国,实心为民,尽心职事,不图名利,而对公益事业则慷慨大方,毫不吝啬,生活异常朴素,企图以自己的言行表率官场,扭转日益败坏的官场风气和吏治状况。另一方面,彭玉麟采用恩威并重的手段,大力整肃纲纪,特别是借奉旨查办参案之际,惩处不法官员,整饬吏治,对官场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仅凭一人之力,难以改变晚清吏治颓废的状态,彭玉麟所起的作用又是十分有限的。
肖宗志
关键词:吏治整饬表率
拒法运动原因的真相与王之春被劾之由考论
2011年
文章重点讨论并质疑学术界公认的广西巡抚王之春卖国的事实真相、拒法运动与王之春被免职的所谓直接关系。以最新出版的法国外交档案为依据,重新解读史料和晚清官方档案,认为王之春已有出卖国权而秘密借法款、德款的非正式谈判之事,但借法兵镇压广西内乱之事则子虚乌有;王之春下台不是拒法运动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王之春在广西巡抚任内镇压内乱不力,谎报军情,邀功请赏,吏治败坏。
肖宗志
关键词:真相
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的变革
2013年
清朝特别重视对官员的监督,有一系列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企图确保皇权的至尊、官员的清廉和吏治清明。文章重点对清季新政时期外官监察制度几个方面的变革做阐述和分析。清朝廷不仅对原有的监察制度进行了修正,而且还创设了新的监察制度。由此,清朝的监察制度朝着专业性和近代性方向发展,其监察制度具有了新旧杂糅的特征,开启了近代监察制度的先河。
肖宗志
关键词:外官监察制度新政时期
中国保举制度的源流及其基本特征被引量:1
2015年
保举制度是中国最古老的选士任官制度之一,同时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选士任官制度,不愧为制度"常青树",且对专制时代的中国政治产生了深刻和深远的双重影响。即使中国进入近代时期,保举制度被公开、择优考试的文官制度逐步取代,但保举制度作为非正式制度依然存在,并实际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文章梳理了中国保举制度的渊源,描述了二千多年来保举制度的流变,阐述了保举制度在选拔任用诸制度中主次地位的变动,指出了其作为一种人事制度,既适用于选士领域,也适用于任官领域,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概括了中国保举制度的基本特征。
肖宗志
关键词:渊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