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5CB23201)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郑海学刘湘涛郭建宏靳野田宏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疫病
  • 4篇口蹄疫
  • 4篇口蹄疫病毒
  • 4篇病毒
  • 2篇蛋白
  • 2篇基因
  • 1篇蛋白分泌
  • 1篇蛋白折叠
  • 1篇毒力
  • 1篇毒株
  • 1篇增殖
  • 1篇整联蛋白
  • 1篇拯救
  • 1篇四环素
  • 1篇特异
  • 1篇特异性
  • 1篇全基因组
  • 1篇种特异性
  • 1篇猪源
  • 1篇细胞

机构

  • 6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作者

  • 5篇郑海学
  • 4篇郭建宏
  • 4篇刘湘涛
  • 3篇靳野
  • 2篇李平花
  • 2篇杨亚民
  • 2篇尚佑军
  • 2篇曹轶梅
  • 2篇刘在新
  • 2篇白兴文
  • 2篇才学鹏
  • 2篇孙普
  • 2篇卢曾军
  • 2篇吴琼
  • 2篇田宏
  • 1篇李冬
  • 1篇包慧芳
  • 1篇张艳
  • 1篇罗建勋
  • 1篇孙英军

传媒

  • 1篇中国科学(C...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年份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长度poly(C)对口蹄疫病毒基因工程毒的毒力影响
2008年
【目的】研究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poly(C)区段的序列长度与FMDV毒力之间的关系。【方法】首先利用NheⅠ/NotⅠ线化FMDV pGEM-XJ/AKT/69全长重组质粒,制备体外转录本,借助Lipofectamine 2000转染BHK-21细胞,获得基因工程毒。随后,在细胞传代过程中,收取不同代数病毒培养液,提取总RNA进行poly(C)的长度测定,并进行乳鼠致病性试验和BHK-21细胞TCID_(50)的测定。【结果】我们发现,基因工程毒在BHK-21上连续传代至第6代时,可见明显的致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在经过一代乳鼠接种之后再重新适应到BHK-21细胞的过程中,poly(C)区段出现了缩短现象;乳鼠致病性试验和BHK-21细胞TCID_(50)测定结果表明,尽管基因工程毒与母本毒相比毒力偏低,但含有不同长度poly(C)的基因工程毒之间并无显著差异。【结论】poly(C)区段的序列长度在12~17个C之间改变对FMDV基因工程毒的毒力无明显的影响。
白兴文李平花孙普李永亮包慧芳卢曾军曹轶梅郭建宏刘在新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毒力
Asia1型口蹄疫病毒第V群猪源和牛源毒株全基因组比较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为了查明Asia1型FMDV第Ⅴ群猪源和牛源毒株的序列差异,采用RT-PCR方法,对Asia1型FMDV第Ⅴ群猪源分离毒株Asia1/HN/06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并与第Ⅴ群牛源和猪源参考毒株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Asia1/HN/06毒株全基因组序列长约8236nt[含38个A的poly(A)尾],其中5'NCR长1116nt,前导蛋白(L)编码区长603nt,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为6990nt,3′NCR长93nt,3′端是至少含有38个A的poly(A)尾巴。猪源毒株和牛源毒株的全基因比较分析表明,属于第Ⅴ群,全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为98.0%,主要差别是猪源毒株Asia1/HN/06在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变为RDD和155位置的N变为S或D,该群毒株3A更具有猪源毒株特征,有4个特异性氨基酸变异。明确了Asia1型FMDV第Ⅴ群猪源和牛源毒株的序列差异,为进一步利用反向遗传技术研究猪源和牛源毒株差异位点或基因在病毒表型变异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郑海学靳野尚佑军郭建宏田宏杨亚民刘湘涛才学鹏
关键词:FMDV全基因组
口蹄疫病毒A/AKT/58株基因组全长感染性cDNA克隆的体内拯救被引量:6
2008年
构建了两种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pTA/FMDV和pCA/FMDV,利用体外转录和体内转录方法制备感染性病毒,并对其抗原性,乳鼠毒力(LD50)和病毒生长动力学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为了鉴别野毒与重组病毒,利用融合PCR技术在两种全长cDNA基因组内分别引入了几个点突变(pTA/FMDV:T1029G,pCA/FMDV:A174G,A308G,T1029G)作为遗传标记.结果表明,两种重组病毒对3日龄乳鼠均表现致病性.但是由pTA/FMDV合成的感染性体外转录本RNA的毒力较弱(10?6);而与pCT7RNAP质粒共转染的pCA/FMDV体内拯救病毒的毒力较强(10?7.5),并在BHK-21细胞上表现出与野毒相似的生长特性.这一结果表明,在FMDV的拯救过程中,以pCT7RNAP为基础的体内拯救系统相比体外转录方法更为简便、实用.该系统为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深入研究FMDV的分子致病机制及其准种特性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白兴文李平花曹轶梅李冬卢曾军郭建宏孙德惠郑海学孙普刘湘涛罗建勋刘在新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
氯霉素和四环素阻碍细菌蛋白分泌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0年
氯霉素和四环素发挥活性的一个途径就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分泌,其分泌功能是由其氨基端的信号序列决定的,该序列能将蛋白质引导到由SecY,E,G和A组成的转运蛋白复合体上。蛋白的转运还取决于融合蛋白的折叠特点,蛋白质转运到周质后的错误折叠可导致毒素聚集体形成,快速折叠还会使转运复合体发生拥堵,使所有的蛋白质分泌都受到抑制,导致细胞死亡。抗生素氯霉素和四环素处理细菌后会导致转运复合体中SecY的降解,造成致命的蛋白拥堵。现就抗生素氯霉素和四环素的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制以及导致SecY的降解来发挥阻碍细菌蛋白质分泌活性的一个新模式进行概述,以期为探讨新的靶向细菌的治疗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吴琼靳野郑海学刘湘涛
关键词:分泌蛋白蛋白折叠
DNA作为一种特异性刺激剂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2011年
目的为了探讨质粒DNA体外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状况,建立了一种方便可靠的评价豚鼠细胞免疫水平的试验方法。方法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豚鼠全血,经植物血凝素(PHA)和质粒DNA刺激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豚鼠全血经PHA和DNA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不同;未免疫组经DNA和PHA刺激后增殖的差异显著,免疫组差异不显著。DNA质粒在体内外均可作为刺激源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活细胞染料CFSE染色的豚鼠全血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方法,可方便、快速、有效地评价细胞免疫水平。
吴琼孙英军张艳郑海学
关键词:细胞免疫淋巴细胞增殖
RDD基序对口蹄疫Asia1型毒株感染力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不同型口蹄疫病毒1D蛋白的βG和βH链之间都含有一个高度保守的RGD基序,其结合细胞受体,起始病毒感染.但本文通过对Asia1型FMDV的1D序列分析证实,田间毒株含有RGD和RDD基序(RGD中的G突变为D)的两种类型毒株.通过反向遗传技术制备了分别含有RGD和RDD基序的两种病毒,测定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细胞感染力和乳鼠致病力比较这两种病毒感染力的差别.结果表明,含有RGD和RDD的毒株都具有感染性,含有RDD毒株的细胞感染力和乳鼠致病力比含RGD的高10倍左右,为进一步阐明RDD基序Asia1毒株的感染机制的分子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郑海学郭建宏靳野尚佑军田宏杨亚民刘湘涛才学鹏
关键词:口蹄疫病毒RGD整联蛋白反向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