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2010225008)

作品数:5 被引量:130H指数:4
相关作者:郑长青王东旭林艳林连捷曹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基金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炎
  • 2篇脂肪
  • 2篇脂肪肝
  • 2篇腺炎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 1篇代谢综合征
  • 1篇蛋白
  • 1篇豆状核
  • 1篇豆状核变性
  • 1篇血清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因子
  • 1篇预后
  • 1篇铜蓝
  • 1篇铜蓝蛋白
  • 1篇重症
  • 1篇重症胰腺炎
  • 1篇综合征

机构

  • 5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辽宁省人民医...
  • 1篇辽宁省盘锦市...

作者

  • 5篇郑长青
  • 4篇林连捷
  • 4篇林艳
  • 4篇王东旭
  • 3篇曹男
  • 1篇金一鸣
  • 1篇丁楠楠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月—2010年4月收治的44例首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病程、首发症状、伴随症状、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结果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发病平均年龄为(15.4±12.4)岁,平均病程为18.4个月;肝病型占70%(31/44),神经型占18%(8/44),其他型占11%(5/44);角膜色素环(K-F)检查阳性率为91%(20/22),血清铜蓝蛋白异常率为93%(40/43),尿铜异常率为85%(23/27),肝功能指标及凝血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腹部超声及颅脑MRI可提示肝功能损伤及脑损伤;本病误诊率为66%(29/44)。结论对可疑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应及时行K-F环、血清铜蓝蛋白、腹部超声及颅脑MRI等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治的目的,减少误诊,改善患者预后。
王东旭林连捷郑长青林艳曹男丁楠楠金一鸣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K-F环铜蓝蛋白误诊
急性胰腺炎床边指数评分对疾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与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传统评分系统进行比较,探讨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床边指数(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评分对疾病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202例AP患者分别行BISAP、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EⅡ)及Ranson评分,比较分析3种评分系统预测AP严重程度、局部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的价值。结果 202例AP患者,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10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99例;SAP患者发生局部并发症62例,器官功能衰竭60例,23例二类并发症均存在;BISAP评分预测SAP的AUC为0.881(95%CI:0.836-0.927),最佳cutoff值为2,其预测SAP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89%、71.84%、75.21%和87.06%;预测SAP患者局部并发症的AUC为0.715(95%CI:0.644-0.785),最佳cutoff值为3,预测SAP局部并发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7.42%、75.00%、57.83%和88.24%;预测SAP患者器官功能衰竭的AUC为0.884(95%CI:0.837-0.931),最佳cutoff值为3,预测SAP患者器官功能衰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67%、85.21%、68.66%和89.63%。BISAP评分预测AP严重程度、局部并发症、器官功能衰竭的能力与APACHEⅡ和Ranso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AP评分对AP严重程度及预后预测价值与传统评分相同,但构成简单,主观偏倚小,可动态监测变化。
王东旭林连捷林艳郑长青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预后
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被引量:99
2013年
目的探讨脂肪肝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8月具有完整资料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1 067例,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及腹部超声检查对脂肪肝组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测结果与非脂肪肝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 067例体检者中,超声诊断出脂肪肝430例(40.30%),其中男274例(47.65%),女156例(31.71%),二者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18,P<0.01);月收入≥3 000元者检出脂肪肝263例(47.05%,263/559),<3 000元检出脂肪肝167例(32.87%,167/508),二者检出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22.225,P<0.01)。不同职业者脂肪肝的检出率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60,P<0.05)。脂肪肝组与非脂肪肝组在喜肥食、吸烟、慢性饮酒、经常锻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组超重、肥胖、糖代谢紊乱、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脂肪肝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等均高于非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则低于非脂肪肝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男性)、体质指数、舒张压、收缩压、尿酸、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12项指标进入了回归方程(P<0.05)。结论吸烟、饮酒、喜肥食、缺少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超重、肥胖、高血压、糖代谢紊乱、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都增加了脂肪肝的患病风险。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是脂肪肝发病的危险因素。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
关键词: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对比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鉴别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的生化指标。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1年8月在本院体检中心检出的脂肪肝430例,对53例酒精性脂肪肝和377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功能、血常规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酒精性脂肪肝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移酶异常率及血红蛋白均显著高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甘油三酯异常率低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组。对于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及血小板数,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谷草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酸、甘油三酯等生化指标的检测对酒精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鉴别诊断意义。
曹男林连捷郑长青林艳王东旭
关键词:脂肪肝
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疗效及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方法将62例SAP患者按照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2例),二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比较二组临床疗效、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治疗前后内毒素、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变化及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38%,显著高于对照组(70.00%)(P<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14d APACHEII评分、14d Binder评分、中转手术率及28d病死率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二组治疗后IgG及IgM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水平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组治疗后内毒素、TNF-α、IL-6及CR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IL-10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二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后淀粉酶及LDH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二组治疗后淀粉酶、LDH及ALB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治疗后TT、PT、APTT、D-二聚体及FIB水平均显著小于治疗后1d(P<0.05),治疗后PLT水平显著大于治疗后1d(P<0.05)。结论乌司他丁治疗SAP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因子与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改善胰腺的微循环以及纠正高凝状态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汲崇良郑长青
关键词:急性重症胰腺炎乌司他丁炎症因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