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MSGL0704)

作品数:3 被引量:46H指数:3
相关作者:丘学林赵明辉夏少红徐辉龙叶春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东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壳
  • 2篇地壳结构
  • 2篇断裂带
  • 2篇滨海断裂带
  • 1篇震相
  • 1篇深部
  • 1篇深部地壳
  • 1篇深部地壳结构
  • 1篇莫霍面
  • 1篇南海北部
  • 1篇过渡带
  • 1篇海陆过渡带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作者

  • 3篇夏少红
  • 3篇赵明辉
  • 3篇丘学林
  • 2篇徐辉龙
  • 1篇叶春明
  • 1篇施小斌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华南地震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平均速度及莫霍面深度分析被引量:22
2010年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条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带,其地壳结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华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和构造活动特征,而且可以将以往在海上和陆上使用深地震探测所获得的地壳结构模型进行有效的衔接。鉴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重要性,2004年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本文以此次实验中广东和香港地区固定地震台网以及担杆岛流动台所获得的数据为基础,对各台站接收到的Pg和PmP震相进行了近似横向均一的二维结构模拟,获得了各台站对应的地壳平均速度和PmP反射点处的莫霍面深度值。其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平均速度普遍为6.2km·s-1左右,比全球地壳平均速度6.45km·s-1要低,这可能与普遍发育于华南沿海地带的中地壳低速层有关。研究区东边的SHW台所获得的地壳平均速度为6.7km·s-1左右,要明显高于全球地壳平均速度,它可能是由于局部异常结构所造成的,其与地幔岩浆的侵入作用可能存在一定联系。研究区莫霍面深度在26—35km左右,变化趋势较为明显,从北西向南东方向逐渐变浅,属于地壳减薄型结构,推测其可能与南海北部边缘的形成演化有密切联系。研究表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是一个明显的转换地带,它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应该与南海的扩张演化有密切联系,这些认识推进了华南地区和南海北部陆缘地壳结构和构造属性的深入研究。
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施小斌
关键词:莫霍面
香港地区海陆地震联测及深部地壳结构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为了探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我们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的实验,利用固定地震台网远距离接收海上气枪信号,接收距离远达200多km,并利用此次实验的测线1剖面模拟得到了海陆过渡带的深部地壳速度结构.速度结构模型表明:研究区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非均匀性较明显,由陆至海沉积层有一个突然增厚的特点;莫霍面深度约为26-29 km,上地壳P波速度约为5.5-6.4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5-6.9 km/s.在担杆列岛往海方向有一个低速破碎带,其上地壳P波速度为5.2-6.1 km/s,下地壳P波速度为6.2-6.4 km/s,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结果,推测它可能为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列岛往陆方向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研究区域,莫霍面有较大起伏,可能与此处发育的海丰断裂有关.
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叶春明陈营华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滨海断裂带震相
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展望被引量:8
2008年
首先总结了前人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获得的研究成果:由重磁异常、水深及卫星影像等资料推测滨海断裂带存在于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介绍了最近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地区开展的海陆地震联测试验,其结果显示有一个穿透整个地壳的低速破碎带发育于海陆过渡地区,推测它为滨海断裂带在速度上的表现,另外广泛分布于华南大陆的中地壳低速层在海陆过渡处也有较好发育;总结了天然地震层析成像在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的研究成果。最后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今后我们的研究方向:在逐步完善目前海陆地震联测试验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海陆过渡带的多道地震数据采集及地球化学研究;加强海陆过渡带的地震监测,进行震源机制解和人工地震与天然地震联合成像的研究。
夏少红赵明辉丘学林
关键词:地壳结构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带滨海断裂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