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228202)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管玉平谢强王东晓肖劲根陈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亚市院地科技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形
  • 2篇深水
  • 2篇瀑布
  • 2篇吕宋
  • 2篇吕宋海峡
  • 2篇风能
  • 1篇地形影响
  • 1篇地转流
  • 1篇东亚季风
  • 1篇中尺度
  • 1篇中尺度涡
  • 1篇湍流
  • 1篇平衡态
  • 1篇全球海洋
  • 1篇热盐环流
  • 1篇滤波
  • 1篇滤波方法
  • 1篇环流
  • 1篇季风
  • 1篇海浪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辽宁工业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浙江海洋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深...

作者

  • 4篇管玉平
  • 3篇肖劲根
  • 3篇王东晓
  • 3篇谢强
  • 2篇陈举
  • 2篇张宇
  • 1篇俞永强
  • 1篇陈美榕
  • 1篇王强
  • 1篇刘海龙
  • 1篇刘长建
  • 1篇沈阳
  • 1篇刘志宇
  • 1篇舒业强
  • 1篇王辉
  • 1篇陈朝晖
  • 1篇朱耀华
  • 1篇崔超然

传媒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基于SODA资料的南海表层风能输入的空间分布与长期趋势研究
2018年
海面风不仅是驱动上层海洋运动的主要动力,其能量也是维持海洋表层流动的主要机械能来源。为了分析南海表层流风能输入的变化,用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1901—2010)资料估算了风向南海表层流(表层地转流+表层非地转流)的能量输入。结果表明,风向南海表层流、表层地转流和表层非地转流输入的能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 110年间分别减小了约56%、65%和49%。导致风能输入减小的最主要因素是风应力的减弱(减小了35%)。由于南海受季风系统的控制,风向表层流及其各成分输入的能量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风能输入最强,高值区位于南海西部及北部区域,呈一个显著的"回力镖"状结构。这些结果对深入认识南海环流具有理论意义。
杨倩崔超然张宇刘志宇刘志宇管玉平
关键词:风能表层流地转流
不同滤波方法对揭示全球海洋条带结构的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海洋条带结构是近年物理海洋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在海洋中,条带结构往往被大尺度环流过程所掩盖.把这种隐蔽的海水运动现象显现出来的办法是对时间平均的速度场进行空间滤波.利用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资料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气候系统海洋模式模拟数据对三种一维滤波方法进行了比较,分别是常用的高斯和汉宁滤波方法,以及本文引入的切比雪夫滤波方法.结果表明,尽管三种方法均可获得条带结构,但以切比雪夫方法为最佳;另外,设计高通滤波器时需设定截断频率,而它的选定取决于对具体数据的频谱分析,当选取的归一化的截断频率值在0.1和0.4之间时,可以有效地揭示出条带结构在全球海域内的分布.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海洋条带结构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张宇管玉平陈朝晖刘海龙黄瑞新
关键词:湍流高通滤波
基于能量约束的两层模型中热盐环流的基本特性被引量:1
2015年
机械能驱动并维持热盐环流的观点愈来愈得到广泛接受.刻画热盐环流最简单的概念模型是Stommel两箱模型,考虑实际海洋垂向的层化,于是出现了分层模型.在此,我们从能量观点出发,借助两层概念模型,研究了热型和盐型环流的基本特征,重点讨论了淡水通量和混合能对热盐环流的强度及多平衡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淡水通量和混合能的改变除了可以导致环流强度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淡水通量的不断减少和混合能的不断增加都会导致稳定的盐型环流"突变"到稳定的热型环流,这一结果进一步发展了热盐环流的能量理论.
沈阳管玉平
关键词:热盐环流平衡态
风对南海波浪的能量输入及其长期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利用美国的全球海洋同化资料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2.2.4(1871—2008)中的风应力数据,估算了风输入给南海波浪的能量。结果表明,风向南海波浪输入能量的年均值约为0.2TW,其空间分布冬季以南海北部为主,夏季以南部为主且强度比冬季要弱得多;风对南海波浪能量的输入一直呈减少趋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再分析资料ERA-40(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re-analysis-40)(1957—2002)和ERA-20C(1900—2010)中的风场和海浪资料得到的趋势也是如此,1950年以来每年减少0.43%。用ERA-interim(1979—2014)中的有效波高数据可以把风给风浪和涌浪的能量输入区分开,两者的空间分布皆以南海北部为主,而给风浪的能量输入在南海南部还有一个高值区。尽管风输入给涌浪的能量略有增加,但给风浪的能量输入在不断减少,两者之和仍是减少。究其原因,控制南海的东亚季风最近几十年一直在减弱。这些结果对认识南海波浪未来的变化及其预报具有意义。
崔超然管玉平朱耀华王辉黄瑞新
关键词:海浪风能东亚季风
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被引量:4
2013年
本文构造了一个考虑潮汐、中尺度涡和地形影响下的南海底部环流诊断模型。在该模型中,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引起的垂直速率用一个类似的改进参数化方案来表示。该模型结果显示在南海深层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和斜压影响最大,潮汐作用和中尺度涡影响次之,风场的影响最小。斜压影响的整体效应与其他因素相反。潮汐混合与涡致混合具有明显的地形依赖性。潮汐混合主要集中在南海北部海盆地形较为陡峭的陆坡区和南海中部海山区,而涡致混合主要集中在海盆西边界区以及中部海山区。在不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潮汐和中尺度涡的情况下(对应吕宋海峡关闭),南海底部环流为反气旋式环流。考虑吕宋海峡"深水瀑布"后,南海底层环流为气旋式环流,而潮汐混合和涡致混合起到加强整个气旋式环流强度的作用。此外,该模型还给出了南海底部环流量级大小与地形坡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地形坡度较大的地方,其流速也大。这对于现场观测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最后,本文用尺度分析的方法从理论上分析了该模型的适用性,证实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肖劲根谢强刘长建陈举王东晓陈美榕
关键词:地形
基于8个准全球模式模拟的南海深层与底层环流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初步分析了8个准全球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南海深层和底层环流,总结了模式中南海深层与底层环流的基本特征.温盐误差分析显示深层温度相对偏差一致偏负,而盐度偏差大部分模式基都是为正偏差,表明深层偏冷偏咸.温度的偏差幅度要大于盐度,且温盐在深层存在趋势.吕宋海峡深层1500m以深水交换各模式平均为0.36Sv,与观测相比偏弱.同化过的模式和一个未同化的模式(OCCAM)都显示,吕宋深层水交换在春季达到最小,而在冬季达到最大.大多数模式2400m以深垂直积分流函数显示南海深层在大尺度上为气旋式环流,但流函数的分布与由气候态温盐数据集(GDEMv3)诊断出来的流函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南海1000m以浅经向翻转结构比较类似,但1500m以深的经向翻转结构空间分布和强度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而2400m以深的经向翻转与气候态温盐数据集(GDEMv3)诊断出来的经向翻转相比偏弱,这表明着模式中深层水垂直混合过程偏弱.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初始温盐场、地形、垂向混合方案对南海深海环流的影响,对今后专门构建适合南海深海环流研究的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谢强肖劲根王东晓俞永强
南海深层环流与经向翻转环流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6年
吕宋海峡"深水瀑布"一方面驱动了南海深层气旋式环流,另一方面入侵的北太平洋深层水在南海内区通过混合变性并上升.这两个过程极大地贡献了南海经向翻转环流.同时无论是南海深层水平环流,还是经向翻转环流,均受到南海内区复杂地形的调制,而南海经向翻转环流的空间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海深层环流与中、上层环流的联系.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南海深层环流与经向翻转环流的研究,总结了南海深海环流的驱动机制及其地形的调控、南海经向翻转环流的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王东晓肖劲根舒业强谢强陈举王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