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0502003)

作品数:16 被引量:335H指数:10
相关作者:施晓晖徐祥德施小英魏凤英李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夏季
  • 7篇水汽
  • 7篇降水
  • 6篇水汽输送
  • 5篇年代际
  • 5篇气候
  • 4篇水汽输送特征
  • 4篇夏季降水
  • 3篇年代际变化
  • 3篇青藏
  • 3篇青藏高原
  • 3篇季风
  • 3篇旱涝
  • 3篇旱涝异常
  • 2篇东亚冬季风
  • 2篇冬季风
  • 2篇四川盆地
  • 2篇年际
  • 2篇年际变化
  • 2篇盆地

机构

  • 15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气象局成...
  • 2篇北卡罗莱纳州...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气象局培...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 1篇西藏自治区气...

作者

  • 9篇施晓晖
  • 7篇徐祥德
  • 2篇魏凤英
  • 2篇施小英
  • 2篇蒋兴文
  • 2篇李跃清
  • 1篇彭世球
  • 1篇杜军
  • 1篇林学椿
  • 1篇王东晓
  • 1篇李维京
  • 1篇谢立安
  • 1篇朱玉祥
  • 1篇左金清
  • 1篇秦大庸
  • 1篇冯蕾
  • 1篇任宏利
  • 1篇杨明珠
  • 1篇于淑秋
  • 1篇李泽椿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3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 2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水利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Scienc...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5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南方夏季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1962-2006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对历史个例进行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异常降水中心分别位于长江以南区域的江南型和长江淮河流域的江淮型低频雨型的季节内水汽输送特征.研究表明,江南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并经中南半岛和南海输入江南区域;江淮型的总水汽输送主要直接来源于南海,但水汽源地主要为印度季风区.对于水汽输送异常,江南型和江淮型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江南型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来源于热带西太平洋-南海,中纬度西风带和中高纬度南下的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次之;而江淮型的水汽输送异常主要来源于热带和副热带西太平洋,中纬度西风带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次之.另外,水汽输送异常对江南型的区域总水汽收支的贡献约为50%,而对江淮型的区域总水汽收支的贡献高达70%左右.因此,虽然总水汽输送主要取决于气候平均水汽输送,但是,水汽输送异常与气候平均水汽输送对江南型和江淮型的水汽供应具有相同甚至更为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对于江淮型,区域总水汽收支主要取决于水汽输送异常的贡献,而水汽输送异常的变化较平均水汽输送更为复杂,这有可能是江淮流域汛期降水预报较为困难的原因之一.
左金清任宏利李维京张培群杨明珠
关键词:水汽输送江淮夏季
“世界屋脊”大地形坡面探测同化信息对下游天气的预警效应被引量:7
2008年
采用WRF模式多时间层三维变分同化技术(3DVAR),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AWS自动气象站观测网多要素资料同化进数值模式的初始场,对发生于2008年1月中国南方及长江中下游特大雪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试验.由于青藏高原具有极其陡峭的大地形坡面,且高耸于对流层中部,故分布于高原大地形"坡面"不同高度的自动站网观测要素,将与无线电探空探测获取的大气"廓线"信息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联性,其不仅在观测点高度、梯度特征,而且在观测时间频数、"定点"、"定高"及其同步性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平原自动站、常规探空的特殊功能优势.高原大地形坡面自动站网信息同化场亦可提供高原东部下游天气系统高敏感区前兆性"强信号",并实现模式高原及周边区域初始场大气动力、热力三维结构客观化调整,从而提升下游区域灾害天气系统模拟与预报能力.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自动站的水汽、温度、气压等资料同化信息对于预报下游区域的降水预报至关重要.
彭世球徐祥德施晓晖王东晓朱玉祥浦静姣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资料暴风雪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decadal turning of winter/summer climate modes in Chinese mainland被引量:9
2007年
Tomé and Miranda’s climate trend turning discriminatory model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decadal turning of winter/summer climate modes at stations and in eight sub-areas over Chinese mainland based on the 1961–2000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ations with close occurrence years of the interdecadal trend turning (ITT) and coincident trends after the ITT exhibit a zonal distribution. A view is accordingly proposed that the interdecadal turnings of climate modes in China have remarkably regional structure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early 1980s, winter climate over Chinese mainland overall trends towards a “warm-wet” mode, while summer climate had an abrupt change into “warm wet” mode in the late 1980s, suggesting that the time of the “warm-wet” mode turning for winter climate is earlier than that for summer climate.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st results of the ITTs in eight sub-areas suggest that winter climate exhibits a distinctive “warm-dry” trend in North China after the late 1970s, and a slight “warm-dry” trend in Northeast China, South China, and Southwest China after the late 1980s. A “warm-wet” trend appears in the rest four sub-areas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Huaihe River Valley, briefly Jianghuai,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east and west of Northwest China) after the early 1980s. The summer climate trends towards a “warm-dry” mode in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and the east of Northwest China after the late 1980s, but a “warm-wet” mode appears in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ea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fter the middle 1970s, as well as in Jianghuai and the west of Northwest China after the early 1980s. Specially, summer climate in South China started a “cold-wet” trend in 1984.
SHI XiaoHuiXU XiangDe
关键词:气候
四川盆地夏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对旱涝的影响被引量:70
2007年
利用1981—2000年夏季观测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夏季平均的水汽输送状况及四川盆地典型旱涝年的水汽输送差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四川盆地旱涝异常的大气环流背景。结果表明:四川盆地的夏季水汽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孟加拉湾及南海地区。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时,其外侧东南风可以把南海水汽带到盆地西部,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受到阻挡被迫停留在盆地西部,形成了盆地西部异常的水汽辐合,东部异常的水汽辐散,由此导致四川盆地西涝东旱。反之,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东时,其西南侧的南海水汽不能到达盆地西部,只能到达盆地东南部,而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则可以进入盆地东部,在盆地东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合,在西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造成四川盆地西旱东涝。
蒋兴文李跃清李春杜军
关键词:四川盆地水汽输送旱涝异常
我国夏季雨带分布类型的集成估算模型被引量:8
2007年
定义了客观、定量表征我国1951—2005年夏季3种雨带类型变化的指数,分析了它们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雨带类型估算模型的新方法.利用估算模型分析了大气、海洋等诸多因子对雨带类型不同尺度变化的作用,并检验了估算效果.结果表明,3种雨带类型变化是由显著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叠加而成的,其中年际变化主要受El Ni(?)o/La Ni(?)a事件、东亚夏季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影响,而年代际变化主要受到PDO, AO,ENSO,Ni(?)o3区海温和夏季风的年代际变化的控制.雨带类型集成估算模型的估算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分尺度估算然后再做集成的估算方法,估算准确率比不进行尺度分离有了明显提高.
魏凤英
关键词:雨带类型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近40年来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时空变化趋势
施晓晖徐祥德谢立安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可能成因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IWI),并发现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其后冬季风强度有所增强,80年代初期以后东亚冬季风强度又开始减弱。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冬季陆地表面气温与IWI的相关性比海洋与IWI相关性好,冬季大陆东部的年代际增温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减弱之间可能存在密切的联系。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进行敏感性数值模拟试验发现:减小冬季东亚大陆东北部的长波辐射降温率,将导致东西向海平面气压差的减小以及低层北风减弱,反映了东亚冬季风的减弱。近40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亚冬季风的年代际减弱趋势很可能是东亚区域气候对温室效应的一种区域响应。
施晓晖徐祥德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年代际变化
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被引量:10
2008年
利用1951-2006年6-8月NCEP/NCAR的500hPa高度场、850hPa高度场和风场、降水率和海平面气压以及全国600多站的降水量资料,选择东亚—西太平洋地区(10o-80oN,70o-180oE)经9点高通滤波、EOF分析、合成分析和其它统计诊断手段,研究了东亚夏季风的年际变化及其与环流和降水的关系,得到如下的结论:1.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存在着蒙古低压和西太平洋高压之间纬向的偶极子振荡型(APD),APD指数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2.东亚—西太平洋地区500hPa高度距平EOF的第一模态具有明显经向东亚遥相关型特征(EAP)。EAP指数也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3.APD指数与500hPa(或850hPa)的东亚遥相关型关系密切。APD指数和EAP指数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3,已超过了10%显著检验;4.APD指数和EAP指数都和我国汛期降水、东亚—西太平洋降水率关系密切,超过5%显著性的相关区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至日本南部海面一带,前者为正相关,后者为负相关。
于淑秋林学椿施晓晖
关键词:夏季风降水
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47
2006年
根据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青藏高原强降水概念,利用该区域内各测站自建站以来的气象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对强度。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强降水的分布明显受到地形影响,年降水量和强降水次数自东向西呈阶梯性递减趋势,分别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外流河谷地区和东南部四川北部地区存在大值中心;外流河谷地区两侧山脉的年降雨量较大,年均强降水日数较多,河源处相对较小,具有河谷地形的特点;青藏高原强降水的时段集中,雨强大,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强降水日数和站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近10年来出现区域性强降水的次数增加;青藏高原东北部外流河谷地区强降水的相对强度较大,同长江以南地区暴雨相对强度差不多。
谌芸)李强李泽椿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部强降水气候特征
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收支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被引量:36
2008年
采用1961—2005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收支的气候特征及其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夏季青藏高原东南部总体上是一个水汽汇区,平均总收入为39.9×106kg/s。东亚夏季风的建立、推进对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输入有重要影响,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输出则与夏季我国东部雨带的推进过程密切相关。该区对周边地区的水汽收支有重要影响,是向我国西北地区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输送水汽的重要通道,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水汽"转运站"效应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和北方夏季干旱异常的关键因子之一。青藏高原东南部东、北边界夏季水汽收支均具有准两年周期振荡特征,并分别与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具有一定的联系。
施小英施晓晖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部水汽收支夏季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