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FX009)

作品数:2 被引量:9H指数:1
相关作者:眭鸿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篇社会
  • 1篇社会角色
  • 1篇清末
  • 1篇清末民初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民初
  • 1篇民法
  • 1篇民法发展
  • 1篇民俗习惯
  • 1篇角色
  • 1篇法律
  • 1篇法律地位

机构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眭鸿明

传媒

  • 1篇江海学刊
  • 1篇法律科学(西...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民法实践被引量:1
2010年
唯物史观关于法律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观点是评价民事立法成败、衡平民法"移植"限度的基本标尺。唯物史观影响着司法改革的方向,引领着司法观念更新的路径,并可以有效地防范民法学术研究中"西方话语"泛化之现象。民法实践中时而出现的与国情不相吻合的规范、背离生活的"机械司法"以及学术研究中的"主观臆断",事实上与相关主体忽略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有着一定关联。当代社会以市场经济、全球化为载体的经济结构已广泛构筑,并阐发大量直接制约民法价值取向的法权关系。当下的民事立法、司法及民法学研究更应自觉遵循唯物史观,主动适应变化着的以经济结构为重心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眭鸿明
关键词:唯物史观民法发展
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的社会角色及法律地位被引量:8
2011年
清末民初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家族势力的拓展以及国家政权的更替,使得民俗习惯成为社会生活与法律调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间,国家机构开展了两次全国性的民商事习惯调查运动,反映了统治者对民商事习惯的立法和司法价值的基本认同;民初的司法机关积极援用民俗习惯进行审判活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广泛关注风俗民情,尊重本土资源的文化氛围。不过,相对于政治国家强势的权力构造及"法律形式主义"体制,民俗习惯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总体还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
眭鸿明
关键词: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社会角色法律地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