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01)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4
相关作者:马明祝宝友吕凡超马冬秦子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闪电
  • 3篇雷暴
  • 2篇闪电活动
  • 1篇地闪
  • 1篇地闪特征
  • 1篇电离层
  • 1篇太阳活动
  • 1篇雷暴单体
  • 1篇负地闪
  • 1篇D层
  • 1篇ENSO事件
  • 1篇波形
  • 1篇波形采集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4篇马明
  • 3篇祝宝友
  • 2篇吕凡超
  • 1篇林锦冰
  • 1篇傅云飞
  • 1篇秦子龙
  • 1篇李在光
  • 1篇许维伟
  • 1篇马冬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学报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雷暴闪电事件监测电离层D层日间波动被引量:9
2015年
电离层D层探测一直是空间科学领域的难题.目前利用闪电为辐射源来探测D层是近年来国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从2011年开始,课题组自行组建了江淮流域6站同步闪电观测站网.基于该站网,本文实现了一种使用负地闪回击甚低频(VLF)辐射信号来探测电离层D层特性波动的方法.给出的一次雷暴过程中计算D层反射高度变化的个例分析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同时结果显示:(1)日间电离层D层对负地闪回击VLF信号的等效反射高度基本介于60-75 km,总体上表现出与太阳天顶角一致的变化趋势;(2)D层等效反射高度的短时波动与太阳X射线爆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比对当地水平面上X射线辐射通量密度的变化曲线与D层反射高度曲线,显示后者相对前者存在3-4min的时间延迟.结果初步展现了具有事件定位和连续波形记录能力的闪电观测站网在电离层D层探测方面的巨大潜力.
秦子龙祝宝友吕凡超马明马冬
关键词:闪电太阳活动
东北地区两次雷暴中NBE的活动特征观测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具有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s,NBE)识别能力的三站闪电到达时间差定位系统,对东北地区两次雷暴中观测到的上百例NBE的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报道.两次雷暴中只发现了正极性的NBE,其VLF/LF脉冲辐射强度与地闪回击相当,波形特征与其他地区报道的NBE波形特征基本相同.对166例距离观测站约150km以内的NBE波形进行特征统计表明,其初始峰宽度、初始峰半宽、初始峰与过冲峰之比分别为(7.8±1.5)s,(4.6±1.0)s和(2.1±0.6).高度定位结果表明,两次雷暴中NBE的平均发生高度分别为9.6和7.4km,所对应的不同时段内电离层平均反射高度为89和78km.两次雷暴中NBE活动与普通闪电的时间关系说明NBE倾向于出现在雷暴中闪电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段.从雷暴0711中雷达回波(PPI图示以及雷达回波垂直剖面图示)反映的雷暴对流强度与NBE定位之间的空间关系看出,NBE选择性地聚集发生在特定对流核中高雷达回波区的外围区域,并且多数集中在对流核移动方向的前部,NBE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与特定对流核心随雷暴的移动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吕凡超祝宝友马明魏凌翔马冬
关键词:雷暴闪电活动
ENSO期间海洋性大陆典型地区闪电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星载闪电探测器(光学瞬变探测器(OTD)和闪电成像传感器(LIS))的观测资料,配合其他气象资料,对厄尔尼诺期间(1998年春季)和拉尼娜期间(1999年春季)海洋性大陆典型地区(11.25°S—3.75°N,96.25°—128.75°E)的闪电活动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雷暴单体数目以及雷暴单体闪电率对闪电活动变化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厄尔尼诺年春季和拉尼娜年春季的大气环流形势、相对湿度、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对流风暴高度等气象要素,讨论闪电活动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从ENSO期间雷暴单体密度和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变化特征来看,厄尔尼诺年春季的闪电活动及雷暴活动均比拉尼娜年春季的多,并且,从闪电数目和雷暴单体数目的纬向平均、经向平均的年际变化可以发现在厄尔尼诺年春季闪电活动、雷暴活动有东伸南移的趋势。(2)在海洋性大陆典型地区,雷暴单体数目的变化是闪电数目变化的主要因子,而雷暴单体闪电率的变化是闪电数目变化的次要因子。(3)与1999年春季相比,1998年春季的副热带高压范围大、强度大;地面相对湿度大,高空相对湿度小,上下层湿度差异大,有利于对流发展;对流风暴高度较高,冰相粒子层厚度也较深厚,对流发展旺盛;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大于300 J/kg的天数的空间分布极大值区域正好与闪电密度、雷暴单体密度的大值区域对应,雷电活动与对流有效位能值密切相关。
林锦冰马明傅云飞
关键词:ENSO事件闪电活动
基于不间断闪电波形采集的一次皖北雷暴负地闪特征观测被引量:6
2015年
利用具有不间断信号记录能力系统记录的闪电波形资料,借助人工识别判定各次地闪的回击过程,研究了2012年7月9日发生在安徽淮北地区一次夏季雷暴过程的连续负地闪活动特征。该次雷暴3141次负地闪中,单回击地闪占15.5%,最大回击次数为18次,每次地闪平均回击次数为4.2次;在整个雷暴期间,单回击地闪比例和每次地闪平均回击次数存在显著的大小变化。负地闪过程平均持续时间为363.7 ms,相邻回击间隔时间的几何平均为75.3 ms,雷暴成熟期的回击间隔明显小于其它阶段。总体上后继回击强度远弱于首次回击,10031例后继回击与首次回击峰值强度之比几何平均为0.49,但是强于首次回击的后继回击过程并不罕见,34.8%的多回击地闪至少有一次后继回击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全部后继回击中有19.7%的强度超过首次回击。后继回击强度和回击间隔呈明显的随回击序号的系统性变化特征。约有38.6%的负地闪伴随可辨的双极性脉冲活动,该脉冲活动与首次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几何平均为23.2 ms。
许维伟李在光祝宝友马明
关键词:地闪特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