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08M06)

作品数:7 被引量:63H指数:5
相关作者:严利平李建生凌建忠李圣法张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休渔
  • 1篇鱼资源
  • 1篇渔场
  • 1篇渔汛
  • 1篇渔业
  • 1篇渔业生态
  • 1篇增殖效果
  • 1篇生态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拖网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龄结构
  • 1篇种群
  • 1篇种群结构
  • 1篇资源量
  • 1篇资源增殖
  • 1篇最大持续产量
  • 1篇夏秋季

机构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福建省水产研...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浙江省海洋水...
  • 1篇山东省海洋水...

作者

  • 7篇李建生
  • 7篇严利平
  • 4篇凌建忠
  • 3篇李圣法
  • 2篇胡芬
  • 2篇张辉
  • 1篇叶孙忠
  • 1篇刘楚珠
  • 1篇吕振波
  • 1篇张洪亮
  • 1篇张壮丽
  • 1篇刘尊雷

传媒

  • 2篇海洋渔业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渔业科学进展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被引量:20
2010年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严利平李建生凌建忠叶孙忠张洪亮
关键词:资源量最大持续产量年龄结构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离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长短引起的。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判别公式,其判别准确率P1为97.06%~100%,判别准确率P2为97.14%~100%,综合判别率为99.2%。研究结果显示,源自4个海域的日本鲭产卵群体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划分从形态特征上提供科学依据。
刘楚珠严利平李建生吕振波张壮丽张辉李圣法
春季钓鱼岛海域竹鱼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的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2005年3月在钓鱼岛海域捕获的竹鱼产卵群体样品测定数据,对其主要生物学特征、主要产卵期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钓鱼岛海域是春季东海南部竹鱼的主要产卵场,主要产卵期为3月中下旬。根据叉长和体重的频率分布图,可以看出该产卵群体主要有3个叉长优势组,其中以200~220mm和230~240mm叉长组为主,260~270mm叉长组个体极少;体重的组成特征与叉长组成基本一致。由于所取样品处于产卵后期,因此条件生长因子相对较小。个体绝对生殖力在12264~37629粒/尾,个体平均绝对生殖力为27844±10179粒/尾;单位长度生殖力范围为50~157粒/mm,平均值为121±42粒/mm;单位纯体重生殖力为82~238粒/g,平均值为202±68粒/g。
李建生严利平胡芬凌建忠
关键词:春季
东海中南部竹筴鱼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被引量:7
2009年
论文利用1997-2000年东海中南部渔业资源调查所测定竹筴鱼的生物学资料,运用Fi-SATⅡ软件估算了相关的生长和死亡参数,同时对其生长方程进行了拟合;用Beverho-Holt动态综合模型计算了竹筴鱼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并根据不同的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捕年龄tc的组合来求得Yw/R的变化并绘制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曲线。20世纪90年代末期东海中南部的竹筴鱼生长参数理论最大体长L∞、生长参数k、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分别为320.3 mm、0.52、-0.27龄,拐点年龄和拐点体重分别为1.83龄和127.5 g;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91、0.57、2.34,开发率为0.80,处于过度利用状态;当前捕捞强度下对应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值为63.65 g,叉长154.82 mm,体重48.85 g。在当前捕捞死亡系数不变的情况下,开捕年龄提高到1.9龄可获得最高水平的Yw/R值79.39 g,其对应的叉长为216.67 mm,对应的体重为133.2 g。为了合理利用其资源并保证渔业的可持续性,建议适当降低开发率至0.6以下,同时提高开捕年龄为1.5龄以上和开捕叉长为190 mm。
李建生严利平凌建忠
夏秋季东海中部和南部海域澳洲鲐渔汛和渔场的年际变化被引量:4
2011年
以2003–2008年夏秋季大型机轮围网在东海南部和中部外海的生产数据为基础,对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集群开始时间、渔汛持续时间、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渔汛开始和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以及渔场和渔获产量的年际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中南部澳洲鲐的平均渔汛开始时间平均为7月12日,即7月中旬开始;渔汛持续时间近2个月,一般在9月上中旬结束,个别年份可延迟到9月下旬;渔获产量的高峰期主要在7月下旬和8月份。渔场范围以2005、2006和2008年较大,而其余3年相对较小;中心渔场集中程度以2003、2004和2008年较高。年产量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最高产年份(2005年)的渔获量是最低产年份(2007年)的近5倍;而在高产渔区的产量方面,年间差异则更加突出。夏季澳洲鲐渔汛开始的时间和水温的上升速度有关,升温速度快的年份渔汛开始的时间也较早;渔汛持续时间和海水的高温持续时间基本一致。中心渔场的年间变动除了和等温线的年间变动有关外,也可能与黑潮在东海的流向有密切的关系。年产量的剧烈波动除了与澳洲鲐本身的资源量有关外,也与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捕捞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李建生严利平胡芬
关键词:夏秋季渔汛渔场
东、黄海日本鲭种群鉴定和划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2年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cus)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开展日本鲭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归属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20世纪中日两国学者利用标志放流和渔业调查数据分别进行了研判,但中日间以及国内对其种群划分存在不同见解。21世纪以来,中国一些研究者利用形态框架法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前辈的种群划分进行了验证并提供了一些证据,但分析结果值得商榷。总结相关研究结果,多数中国学者将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划分为东海西部种群、五岛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也有中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东海群系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日本学者将分布于东海不同越冬场日本鲭归属为对马暖流群系,也有日本学者将分布于东、黄海和日本海西部的日本鲭划分为九州西部群系和东海西部群系。针对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的不同观点,今后研究者应同时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相对可操作的鱼类框架形态和分子遗传等判别技术,增加产卵场样本采集覆盖面,以获得判别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相对最为科学的证据。
严利平张辉李圣法李建生
关键词:种群结构
东海区拖网新伏季休渔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效果的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Et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的角度,着重分析研究拖网在6月上半月这一时段休渔的渔业生态效果和资源增殖效果。结果表明,6月上半月禁止拖网作业,主要养护了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等资源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带鱼的产卵亲体繁殖,对带鱼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养护了带鱼和日本鲭幼鱼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但对分布在拖网渔场外的小黄鱼幼鱼保护作用甚微。应用Richer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以带鱼为代表种,提前增加半个月伏季休渔期其资源增殖效果较以往3个月伏季休渔期可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11.86%,渔获量增加8.06%,平均渔获体重增加9.33%。东海区以拖网占捕捞主导地位的伏季休渔时间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繁殖群体栖息地生态环境。
严利平刘尊雷李圣法凌建忠李建生李志国
关键词:伏季休渔渔业生态资源增殖拖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