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10CDB09802)

作品数:6 被引量:66H指数:4
相关作者:李贵刚徐玲娟胡军李新宇胡维琨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角膜
  • 2篇翼状胬肉
  • 2篇前房
  • 2篇胬肉
  • 2篇干眼
  • 1篇带型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提取
  • 1篇眼科
  • 1篇眼科门诊
  • 1篇眼用
  • 1篇眼用凝胶
  • 1篇移植术
  • 1篇真菌性
  • 1篇真菌性角膜
  • 1篇真菌性角膜炎
  • 1篇上皮
  • 1篇视力
  • 1篇手术
  • 1篇术后

机构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6篇李贵刚
  • 3篇胡维琨
  • 3篇李新宇
  • 3篇徐玲娟
  • 3篇张虹
  • 3篇胡军
  • 2篇王娟
  • 1篇杜建芳
  • 1篇徐晶
  • 1篇李斌
  • 1篇蒋继贫
  • 1篇王军明
  • 1篇陈敏
  • 1篇马剑晴
  • 1篇李涛

传媒

  • 3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临床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6
2013年
目的探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病例研究,观察2012年3月至12月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患者28例(28眼),随机分为2组: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和对照组,每组14例(14眼)。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在手术结束时角结膜表面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术后3d取下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比较术后2h、6h、24h、48h、72h2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差异,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翼状胬肉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h、6h、24h、48h、72h2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分别为(0.79±0.43)分、(0.88±0.53)分、(0.43±0.51)分、(0.29±0.47)分、(0.14±0.36)分,对照组分别为(2.57±0.51)分、(2.57±0.76)分、(1.86±0.66)分、(1.43±0.51)分、(0.86±0.53)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1),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对照组为(1.57±1.34)分,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为(0.86±1.10)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对照组为(2.68±4.33)mm2,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组为(0.17±0.45)mm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诊2~6个月未见感染、复发、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可明显减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李新宇王娟徐玲娟胡军胡维琨李贵刚
关键词:角膜接触镜翼状胬肉疼痛角膜上皮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翼状胬肉术后干眼的影响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研究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干眼的影响。方法:选取36例40眼鼻侧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20眼。所有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研究组给予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对照组给予0.1%透明质酸钠滴眼液。术前及术后3mo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sⅠtest(SⅠt)评价干眼严重程度。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年龄、性别、翼状胬肉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OSDI评分分别为2.33±1.02,2.32±0.93分;BUT分别为8.80±2.48,8.35±2.28s;SⅠt分别为4.30±2.30,4.40±2.44mm/5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mo研究组与对照组OSDI评分分别为1.45±0.47,1.81±0.60分;BUT分别为11.20±2.07,9.50±2.40s;SⅠt分别为8.35±3.13,6.35±2.18mm/5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能改善翼状胬肉术后干眼。
纪彩霓李贵刚费菲郑鸿雁
关键词:翼状胬肉干眼手术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
心脏死亡后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供体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后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角膜供体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的安全性。方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采用DCD供体角膜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3~4mo检测角膜植片内皮细胞密度及最佳矫正视力。结果:共统计14例26眼DCD角膜供体纳入本研究。供体年龄0.5~61(平均38.3±15.6)岁;死亡原因包括脑外伤9例,心肌梗塞2例,脑干出血2例,呼吸循环衰竭1例。14例DCD捐献者28眼,因2眼暴露性角膜炎用作科学研究,共26眼用于穿透性角膜移植。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后3~4mo未发生排斥反应,角膜植片保持透明。手术后3~4mo角膜内皮细胞密度794~4 347(平均2 305±827)个/mm2,其中低于1 000个/mm2者1例(3.8%),1 000~2 000个/mm2者9例(34.6%),大于2 000个/mm2者16例(61.5%)。26例角膜移植受者年龄20~80(平均40.7±17.1)岁。手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光感(+)~0.08(平均0.027±0.024);手术后3~4mo最佳矫正视力为0.2~0.8(平均0.52±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96,P〈0.01)。结论:DCD捐献角膜用作穿透性角膜移植供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徐晶张虹蒋继贫徐玲娟杜建芳陈敏马剑晴李贵刚
关键词:穿透性角膜移植角膜内皮细胞最佳矫正视力
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治疗真菌性角膜炎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观察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对真菌性角膜炎治愈率的影响,评价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12月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2例(22只眼),根据是否采用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分为2组。对患者手术前后眼前节彩色照片、眼前节OCT、共焦激光显微镜、真菌刮片镜检结果等进行分析,以临床治愈率作为指标评价两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前房冲洗组患者病情比对照组重,表现为溃疡面积大,浸润深,前房积脓多。随访时间2~6个月内前房冲洗组感染控制率为100%(6/6),对照组为75%(12/16)。5只眼行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患者术中发生虹膜表面出血,均在停止操作后自动止血,术后3 d内完全吸收,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0.2%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术有助于控制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感染,可以作为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的有效手段。
李贵刚王娟徐玲娟胡维琨胡军张虹李新宇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炎氟康唑注射液前房冲洗
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研究眼科门诊儿童患者干眼发病率,分析干眼发病与儿童年龄、视觉显示终端使用及结膜炎的相关性。方法:顺序统计眼科门诊儿童患者(7~13岁)128例,采用改良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调查表及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价干眼患病率及严重程度。结果:本组儿童总体干眼患病率为19.5%,其中7~10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15.6%;11~13岁组儿童64例,干眼患病率为23.4%。7~10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1.55±0.61,11~13岁组儿童OSDI平均为2.15±0.8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2.05±3.25s,11~13岁组儿童BUT平均为10.05±2.97s,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天使用视觉显示终端超过2h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43.3%,对照组为12.2%;近3mo曾患结膜炎组儿童干眼患病率为26.3%,对照组为8.3%;组间OSDI及BU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当一部分儿童患者合并干眼,其发生与患儿年龄、过度使用视觉显示终端及罹患结膜炎相关。
李文光唐山山李贵刚
关键词:干眼患病率儿童
窄房角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解剖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窄房角患者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解剖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23例(402只眼)窄房角患者的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窄房角患者就诊时眼部常规检查均未发现虹膜睫状体囊肿体征,但眼部UBM检查显示有19例(23只眼)合并存在虹膜睫状体囊肿。根据UBM图像显示的囊肿部位、大小、数量,分析窄房角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与未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患者间年龄、中央前房深度、前房角等解剖特征差异。年龄、中央前房深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角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结果223例(402只眼)窄房角患者中,UBM检查发现19例(23只眼)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UBM检测阳性率为5.7%。其中单眼囊肿15例,双眼囊肿4例;囊肿位于睫状突部2只眼(8.7%),虹膜根部18只眼(78.3%),同时位于虹膜根部及虹膜后表面3只眼(13.0%);单发性囊肿21只眼(91.3%),多发性囊肿2只眼(8.7%);囊肿直径0.5~3.1mm,平均(0.71±0.53)mm。窄房角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患者平均年龄(55.32±10.74)岁,中央前房深度(2.25±0.39)mm;未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患者年龄(57.46±10.52)岁,中央前房深度(2.14±0.34)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0.783;P〉0.05)。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患者前房角开放度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为8.2°(21.0°,0.0°),未合并虹膜睫状体囊肿患者前房角开放度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为8.9°(21.4°,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62,P〉0.05)。结论窄房角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及前房角开放度并非发生虹膜睫状体囊肿的解剖因素。
李贵刚纪彩霓李新宇胡维琨胡军王军明李涛李斌张虹
关键词:前房虹膜疾病囊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