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68)

作品数:11 被引量:92H指数:6
相关作者:何金海丁一汇祁莉梁萍李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降水
  • 4篇热带
  • 4篇热力
  • 4篇副热带
  • 3篇热力差异
  • 3篇环流
  • 3篇季风
  • 3篇副热带高压
  • 2篇雨季
  • 2篇气候
  • 2篇ASIAN
  • 2篇CONTRA...
  • 2篇EAST_A...
  • 2篇PLAIN
  • 1篇低频振荡
  • 1篇低涡
  • 1篇东南
  • 1篇东亚副热带
  • 1篇东亚副热带季...
  • 1篇东亚环流

机构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江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江西省气候中...
  • 1篇上海气候中心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 1篇浙江省气象服...
  • 1篇福建省气候中...
  • 1篇常州市气象局

作者

  • 8篇何金海
  • 5篇祁莉
  • 2篇朱志伟
  • 2篇丁一汇
  • 1篇刘丹妮
  • 1篇汤绪
  • 1篇尚可
  • 1篇王亚非
  • 1篇梁萍
  • 1篇池艳珍
  • 1篇陈葆德
  • 1篇彭玉萍
  • 1篇李琰
  • 1篇温敏
  • 1篇章毅之
  • 1篇汪佳伟
  • 1篇詹丰兴
  • 1篇姚丽娜

传媒

  • 3篇气象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Journa...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Scienc...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he terraced thermal contrast among the Tibetan Plateau,the East Asian plain,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its impacts on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of East Asian climate被引量:4
2014年
The heating sources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P),the East Asian plain,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form a terraced thermal contrast in the west-east direction.Over East Asia and the WNP,this zonal thermal contrast contributes as high as 45%to the seasonal variance based on the EOF analysis and exert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of the East Asian climate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the year-round southerly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TP in late March and early April.This effect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using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 by doubling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respectively,over the TP,the East Asian plain,and the WNP in thre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Comparisons among the experiments reveal that doubling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over the WNP has little upstream response over East Asia.The increased zonal thermal contrast between the TP and the East Asian plain due to doubled heat flux over the TP would induce anomalous northerly over the region with year-round southerly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TP and weaken its seasonal enhancement.Doubling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over the East Asian plain decreases the zonal thermal contrast and leads to southerly anomaly over the region with year-round southerly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TP and South China,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enhancement of the year-round southerly and its eastward extension.
Li QiJinhai HeYuqing Wang
关键词:东亚气候感热通量
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转变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本文根据东亚副热带季风经向风分量的季节性转变特征界定了东亚副热带季风活动区;联合"热成风"原理和"热力适应"理论推导得出了"热-风-雨"关系式,即纬向海陆热力(温度)差异、经向风垂直切变以及与季风雨相联系的垂直运动三者在...
朱志伟何金海
关键词:东亚副热带季风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侧南风演变特征及其与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使用1979—2008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资料分析了全年各月经向风特征,发现青藏高原东南侧存在一个全年盛行南风的区域(22.5°~30°N、105°~110°E),即常年南风区。该区域南风呈现冬弱夏强的演变特征,尤其在春夏时期呈现双峰值状态,峰值分别出现在15候和37候左右。进一步分析表明,常年南风区南风与我国南方春季降水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15候左右常年南风区南风第一次增强并达到峰值,持续的强南风使得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随之有突然增加的趋势,进入春雨期。高原东南侧常年南风区南风两个峰值出现的原因并不相同。15候左右出现的绕流南风大值是由于高原的突然加热产生的低空气旋性环流叠加在绕流西风上,从而造成了南风的加强,湿润的偏南风给华南地区带来持续的降水,江南春雨开始。而37候左右出现的绕流南风大值是由于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孟加拉湾槽前强大的西南风加强了该处的绕流南风,使得南风势力变得更为强大,推进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韦晋何金海苏志重姚丽娜
关键词:青藏高原南风中国降水
全球变暖与亚洲夏季风北边缘带:CO_2增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包含CLM陆面模式)进行了20年(1998-2017年)CO2增倍的数值试验,并通过计算海陆热力差异,分析了环流形势、雨带分布和云量特征等物理量,研究了全球变暖对东亚夏季风北边缘带的影响。结果表明,CAM3大气环流模式能较好地描述东亚地区大尺度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当CO2含量成倍增长后,将对亚洲经度范围内的夏季风北边缘的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00°~123°E地区北边缘位置偏北明显,100°E以西略偏北,123°~132°E略偏北幅度很小,132°E以东呈现出一定的偏北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陆地增温有利于青藏高原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加强以及北半球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增加,从而导致我国西南和东南方向向北的水汽输送明显增加。研究表明,南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无明显变化,南北半球间的相互作用与北半球夏季风增强无明显的联系,两者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汪佳伟汤绪陈葆德彭玉萍
关键词:全球变暖
江南雨季降水季节内演变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7年
利用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比我国东南部各地区气候态降水特征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江南地区(110~120°E、24~30°N)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江南雨季气候态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具有明显的双峰型特征,两个峰值集中期分别是4、6月中旬前后。4月中下旬第一个降水峰值率先出现在江南地区,之后峰值降水南移,于6月上中旬华南地区达峰值集中期,之后强降水才逐渐北移,6月中下旬又回至江南地区,使江南地区降水达第二个峰值集中期。2)我国江南地区区域平均的双峰降水与4—6月的实际降水之间的相关系数达0.69,这表明双峰型降水确实反映了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演变特征。3)江南雨季降水双峰型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周期。年际变化周期为2~3 a,强信号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以及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年代际变化周期约为8~10 a,在整个时间域上都存在,最强信号集中在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期。4)年代际尺度上,江南雨季降水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双峰型态)具有隔代显著的特征,即20世纪60、80年代及21世纪初双峰型特征显著,而20世纪70、90年代双峰型特征不显著。
詹丰兴章开美何金海章毅之尚可
关键词:季节内变化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
东亚-太平洋地区环流场和热力场由冬向夏转换的过程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6
2013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青藏高原逐日视热源资料,分析了东亚-太平洋地区对流层热力场和环流场的季节特征。结果表明,东亚-太平洋热力场上呈现出冬、夏半年反向的特征,冬半年热力格局为"西冷东暖",夏半年则转为"西暖东冷",冬半年向夏半年的过渡发生在3月底4月初,相应地,我国东部上空视热源也从冷却转为加热。热力场季节转换的同时,对流层各层环流形势也发生了调整:低层大陆冷高压减弱、东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显著西伸,形成东亚-西太平洋35°N以南一致的南风区;中层西风带发生了长波调整,由冬季"三槽型"向夏季"四槽型"过渡,西风急流减弱、北移;高层反气旋中心更替,我国上空偏南风由偏北风替代。环流的演变自低层向高层推进,下垫面感热加热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低层环流的调整以及上升运动的发展,与上升运动相伴的凝结潜热释放则增强了东亚上空的热源,进一步加强了"西暖东冷"的热力格局,从而推进中高层环流的演变。环流调整的时间与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建立的时间一致,因此,由热力场季节变化引起的对流层环流形势的调整可看成是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环流型的建立过程。
池艳珍刘丹妮何金海祁莉
关键词:热力场环流场
孟加拉湾低涡与南海季风爆发关系及其可能机理被引量:8
2013年
客观定义并统计了孟加拉湾低涡,确定了30年(1980—2009年)中的34个季风爆发性低涡(MOV),分析其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季节转换期内(4—5月)低涡以东移型和北移型为主,这些低涡对南海季风爆发起指示作用,是南海季风爆发的前兆信号,故确定为MOV;气候态下,MOV发生在南海季风爆发前十天。MOV发生在高的海表温度、小的纬向风垂直切变、强的赤道西风的背景环境中;其生成位置与孟加拉湾各区海温演变有关,同一时段内,MOV总是倾向于在海温较高的海域上生成;MOV生成的早晚与赤道西风的增强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亚澳大陆桥"对流和南印度洋海温是影响MOV生成时间的重要因子。这些结论可为南海季风的监测、预报及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朱志伟何金海
东亚梅雨季节内振荡的气候特征被引量:37
2012年
影响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东亚梅雨是夏季风向北推进过程中的特有雨季。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CMAP降水资料,将夏季风影响及夏季风降水的季节转换相结合,定义东亚梅雨的入、出梅指标;进而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信号提取方法对东亚梅雨区降水季节内振荡及其大尺度环流条件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东亚梅雨季节内振荡对降水事件的指示作用进行讨论,为东亚梅雨区降水的延伸预报提供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标准化候降水量的空间覆盖率,同时兼顾夏季风影响等条件确定的东亚梅雨入、出梅划分指标可较好地反映东亚梅雨的气候特征及东亚梅雨期的大尺度环流形势。(2)东亚梅雨全年降水量存在三峰型分布特征,峰值分别位于第27、36及47候。该三峰型特征主要受10—20及30—60d的低频振荡影响。比较而言,30—60d振荡对梅雨区降水三峰型的贡献较10—20d振荡大。(3)东亚梅雨区峰值降水与热带环流及北方高位涡冷空气输送的低频演变密切关联。在梅雨区北侧,中高纬度里海附近冷空气(高位涡)低频波列的东传及鄂霍次克海高位涡的西南向输送共同影响东亚梅雨区。在梅雨区南侧,通过热带低频异常强对流的激发作用,热带西太平洋至中国东北—鄂霍次克海地区形成沿经向分布的低层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波列,进而导致梅雨区低层形成低频偏北风和偏南风的辐合;而印度西海岸和阿拉伯海地区异常对流活动产生的波列向东北方向传播,亦对梅雨区低频峰值降水产生影响。对于低频谷值降水的大气低频演变,情况与上述基本相反。(4)东亚梅雨区降水不同位相下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有明显差异。梅雨区降水低频峰(谷)值位相下出现异常多(少)降水量的概率约为30%。因此,上述梅雨区降水低频振荡演变相关的大气低频振�
梁萍丁一汇
关键词:低频振荡季风
东亚与美东降水季节演变差异的可能机理分析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CMAP、GPCP卫星降水资料,对比分析了东亚与北美东部地区(简称美东)降水和大尺度大气环流季节演变特征的差异。结果显示,东亚和美东地区冬季环流形势较为相似,而夏季差异则较大,这正是...
常炉予何金海祁莉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
文献传递
初夏东亚环流对厄尔尼诺的两种响应过程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利用NCEP/NCAR提供的月平均850、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风矢量场资料及NOAA气候诊断中心的海温扩展重建资料,同时利用NCEP的CAM3.0模式对厄尔尼诺气候效应进行了分析。外强迫为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海温,从9月积分至次年6月,对此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冬季厄尔尼诺达到强盛后对次年东亚初夏的环流有明显的影响,表现在低层菲律宾附近反气旋环流的增强和中高纬度OKJ类波列(主要为鄂霍次克海—日本东部—日期变更线以西副热带高压北部的波列)的活跃,而后者更容易被模拟,这两种环流方面的影响都能在资料中检测出来。当这两种异常环流的发展被模拟出来时,长江以南地区的多雨状态也能够被模拟,表明厄尔尼诺发生后,其对夏季风的发生、发展有滞后作用,从而加强向中国南方的水汽输送,但至6月由于OKJ波列的发展使波活动通量在北太平洋中西部产生大面积强烈散射使副热带高压偏南,因而又抑制了夏季风的进一步向北推进,从而只停留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这可能是致使降水南多北少的原因之一;(2)中国南方降水多寡受到鄂霍次克海高压及菲律宾反气旋的共同影响,两者任何一方加强时南方降水增多,反之亦然。近年来受鄂霍次克海高压的影响更为突出,鄂霍次克海高压、南北方降水、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菲律宾反气旋都存在相近似但又各自不同的年代际变化规律,其共同影响与中国南涝北旱的年代际降水格局变化有密切关系。
王亚非李琰丁一汇
关键词:厄尔尼诺波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