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5070)

作品数:24 被引量:203H指数:9
相关作者:朱伟军孙照渤高洁刘鸣彦顾沛澍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育部江苏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风暴轴
  • 11篇环流
  • 10篇大气环流
  • 8篇北太平洋
  • 7篇北太平洋风暴...
  • 5篇气候
  • 3篇东北冷涡
  • 3篇遥相关
  • 3篇年际
  • 3篇年际变化
  • 3篇气候特征
  • 3篇夏季
  • 3篇冷涡
  • 3篇冷空气
  • 3篇降水
  • 2篇东亚大气环流
  • 2篇年代际
  • 2篇年代际变化
  • 2篇频次
  • 2篇秋季连阴雨

机构

  • 13篇南京信息工程...
  • 10篇教育部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南通市气象局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科...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江西省气候中...
  • 1篇沈阳区域气象...

作者

  • 14篇朱伟军
  • 6篇孙照渤
  • 4篇顾沛澍
  • 4篇高洁
  • 3篇刘鸣彦
  • 2篇倪东鸿
  • 2篇魏建苏
  • 2篇陈懿妮
  • 2篇马小娇
  • 2篇袁凯
  • 2篇顾聪
  • 1篇周林义
  • 1篇孙泓川
  • 1篇吴晓娜
  • 1篇高辉
  • 1篇李维京
  • 1篇章毅之
  • 1篇李娜
  • 1篇谭桂容
  • 1篇王超

传媒

  • 13篇大气科学学报
  • 7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灾害学
  • 1篇气象学报
  • 1篇第31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变化及其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采用1948—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计算大西洋风暴轴特征指数和西伯利亚高压特征指数,研究了冬季北大西洋风暴轴的变化及其对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暴轴经度指数与西伯利亚高压纬度、强度、面积指数显著相关。风暴轴经度指数正异常月,大西洋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向东扩展到欧洲乃至乌拉尔山以东,西伯利亚及东亚地区反气旋式波破碎加强,瞬变波对月平均气流的反馈作用使得欧亚大陆上空50°N以北西风加速、50°N以南西风减速;中纬度经向环流加强,气候态的西欧沿岸脊、欧洲东部槽、青藏高原北部脊均加强,东亚大槽减弱东移;在西伯利亚地区,暖空气向北输送加强,来自极区的冷空气南下减弱,致使西伯利亚及东亚地区温度偏高,西伯利亚高压面积减少、纬度偏南、强度减弱。风暴轴经度指数负异常月的情况则反之。
曾鼎文朱伟军马小娇顾沛澍刘鸣彦高洁
关键词:温度平流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年际型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0
2014年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运用31点带通数字滤波、线性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1961/1962—2010/2011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西部、东部区域强度指数的年际演变特征,划分了风暴轴的典型型态,并进一步探讨了与同期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和SLP的关系。结果表明:风暴轴气候态的极大值区域位于中纬度北太平洋中西部,最大值点的频数集中区域和均方差分布的异常中心都有两个。风暴轴西部和东部区域强度指数(WI和EI)的年际演变具有独立性,典型型态可分为单、双中心型两类。WI(EI)指数与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相关分布类似于WP(PNA)遥相关型;单中心型风暴轴偏强时,极涡南扩,平均槽加深;呈双中心型时,极涡明显偏西。WI(EI)指数与SLP的相关分布类似于NPO(NAO)遥相关型;单中心型风暴轴偏强(弱)时,SLP距平场呈AO遥相关型的正(负)异常位相。
王娜孙照渤
关键词:风暴轴北太平洋年际变化大气环流
冬季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可能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及由吉林省气象局科研所提供的东北冷涡日历表,以1951/1952—2008/2009年58 a冬季为代表,分析了东北冷涡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的影响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变化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弱变化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多(偏少)时,北太平洋风暴轴强度减弱(增强)。2)通过Morlet小波交叉谱分析发现,冬季东北冷涡发生天数的年际变化与北太平风暴轴强度变化存在准3 a尺度上的相关关系。3)在冬季,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多时,从东亚到西北太平洋沿岸低层温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位于副热带急流和北太平洋风暴轴上游,且经向上处于两者之间,加之冷平流的作用,给副热带急流与北太平洋风暴轴活动区域带来了正好相反的局地斜压性的改变:副热带急流区域斜压性增加,变得强而窄,位置南压;而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斜压性减小,同时由于西北太平洋区域低层温度降低,使得有利于涡动形成的波源效应减弱,风暴轴强度减弱。当东北冷涡发生天数偏少时,则反之。
高洁朱伟军
关键词:北太平洋风暴轴东北冷涡副热带急流
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的能量分析被引量:9
2013年
采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再分析资料(ERA-40),从局地能量变化方程出发,通过分析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对流层不同层次局地能量的季节演变过程,对风暴轴区域各能量项在"深冬抑制"现象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天气尺度扰动动能的季节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深冬抑制"现象,并且该现象在对流层上层最为显著,其发生概率约为80%,其中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前期抑制最强。从同期各能量项的变化来看,扰动动能的变化主要受斜压能量转换项、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的散度项和正压能量转换项的影响。在深冬季节,由于消耗扰动动能的正压能量转换项虽有些微弱减少从而使得扰动动能有所增加,但为风暴轴提供扰动动能的斜压能量转换项和涡动非地转位势通量的散度项减少的幅度却更大,因而总的效果是扰动动能大为减小,这可能是造成北太平洋风暴轴"深冬抑制"现象的直接原因。
陈懿妮朱伟军袁凯
关键词:风暴轴
WRF模式对江苏一次强降水过程的模拟分析被引量:21
2011年
利用NCEP最终分析资料,使用WRF模式模拟了2008年7月22—23日出现在江苏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果表明: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这次降水的区域,对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在这次降水过程中,低空风场切变线和冷空气以及与高空急流的合理配置加强了强降水区垂直环流的发展,使降水区对流发展;而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流场特征也促进了强降水的产生;这次过程的水汽输送在850hPa上最强,850hPa的强水汽输送是产生强降水必需的水汽条件;从能量方面看,江苏全境都处于K指数高值区,特别是江苏中北部有相当高的能量聚集,为强降水提供了不稳定条件。暴雨区上空螺旋度呈低层正中心、高层负值区的分布,螺旋度的高低层耦合是触发并维持低压暴雨的动力机制。
魏建苏陈鹏孙燕程思李娜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K指数WRF模式
北非感热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的遥相关被引量:4
2012年
基于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降水资料,根据春季全球54 a(1951—2004年)感热的变化特征,经研究发现北非是春季感热异常关键区,且北非春季的地表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的降水存在着滞后影响,与华北地区和江淮流域的降水分别呈较好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当北非感热正异常时,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江淮流域降水异常偏多;当北非感热负异常时,华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江淮流域降水明显偏少。北非春季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作用和物理机制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李超魏建苏孙泓川周林义
关键词:感热异常降水大气环流
1960年以来山西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山西省66个测站1960—2009年秋季(9—11)月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法、EOF及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结构特征,建立了秋季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结果表明:山西秋季年际区域性连阴雨次数和阴雨日数呈明显的线性减少趋势,过程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连阴雨次数的累积距平表现为“三升两降”型变化;山西秋季连阴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1970年代中期,有5~6年的周期变化,1990年代后期有2年的周期变化特征,年代际变化呈“波动状”变化规律;全省秋季连阴雨从南到北呈递减分布,除北部的天镇、山阴、繁峙等呈增加趋势外,各代表站表现为一致的减少趋势,南部、东南部及五台山为连阴雨多发区,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为少发区;山西秋季连阴雨存在2~3年、8年左右的显著振荡周期。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8年左右振荡周期的振幅最大,能量最强,是周期振荡最强的阶段。
王栋谭桂容耿新
关键词:秋季连阴雨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被引量:12
2013年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应用滤波方差、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研究了1963年冬季至2011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风暴轴活动强弱与东亚—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80s后期风暴轴活动显著增强相比,近10 a来风暴轴活动又进入较气候平均水平偏低的阶段,且风暴轴主体位置有着向东北、西南两侧的振荡现象。风暴轴活动强(弱)年,东亚地区近地面温度偏高(低)、对流层低层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中国东部及日本上空850 hPa北风减弱(加强);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减弱北缩(加深南进)、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减弱(加强)。风暴轴活动与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次数相关关系显著。
顾沛澍朱伟军刘鸣彦高洁曾鼎文
关键词:大气环流风暴轴冷空气活动
1961—2010年我国冷空气的活动特征被引量:30
2015年
利用1960—2010年我国384站逐日温度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单站冷空气呈北多南少、北强南弱的分布特征。按冷空气活动路径,北方分成3个区,它们在11月频次最多;南方以25°N为界分成2个区,它们在12月、1月频次较多,在年际尺度上该2区冷空气呈减少、减弱趋势。南北5个区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一致,但是各区冷空气活动的强度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均呈年代际减弱。全国性冷空气活动频次在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显著减少,而北方冷空气活动频次的年代际变化不大。当欧亚大陆地面冷高压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比正常年偏低(偏高)、高层500 h Pa东亚大槽比正常年偏强(偏弱)时,当年冷空气活动的频次偏多(偏少)。
周琳孙照渤
关键词:冷空气活动频次
冬季海温异常影响北太平洋东部型风暴轴的数值试验被引量:5
2015年
最强中心出现在160°W以东地区的北太平洋风暴轴定义为东部型风暴轴,针对这种短期气候异常现象,利用大气环流模式CAM 3.0对其可能的外部强迫机制进行探究,主要关注赤道中东部和黑潮海区正、负海温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道海区负海温异常对风暴轴东部型的出现有重要意义,当该海区海温为负(正)异常且黑潮海区海温正(负)异常时,风暴轴表现为东(西)部型。风暴轴在中、东太平洋地区低层斜压性的增强,是太平洋风暴轴中、东端天气尺度涡动活动增强的主要原因。当出现东部型时,北太平洋东部区域急流强度增强,涡动斜压增长偏强,涡动的热量和动量输送加强,风暴轴和急流的反馈也加强;反之亦然。冬季赤道海区引起的大气响应范围较广,而黑潮海区的影响较为局地,尤其是黑潮海区的负异常主要影响风暴轴入口区域,表现为关于海温异常强迫的符号非对称性。
马小娇朱伟军曾鼎文孙思远
关键词:海表温度异常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