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194)

作品数:8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海红张磊黄庆军付小兵孙同柱更多>>
相关机构:汕头大学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信号
  • 3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愈合
  • 2篇去分化
  • 2篇激酶
  • 2篇海马
  • 2篇分化
  • 2篇表皮干细胞
  • 2篇创面
  • 2篇创面愈合
  • 2篇大鼠海马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水解
  • 1篇凋亡
  • 1篇调节激酶
  • 1篇毒性
  • 1篇毒性试验
  • 1篇信号蛋白

机构

  • 4篇汕头大学
  • 1篇北京市药品检...
  • 1篇深圳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总医院...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活力健国际有...

作者

  • 5篇李海红
  • 4篇黄庆军
  • 4篇张磊
  • 3篇付小兵
  • 2篇蔡飒
  • 2篇孙同柱
  • 2篇方泽漫
  • 2篇李思友
  • 2篇吴彩茹
  • 1篇孙圆媛
  • 1篇赵安东
  • 1篇钟志强
  • 1篇雷永红
  • 1篇韩冰
  • 1篇韩兵
  • 1篇王君
  • 1篇郭永峰
  • 1篇王君
  • 1篇李海红

传媒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中华行为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凝胶促进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凝胶对糖尿病Wistar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作用。方法:用直径18 mm的环钻在12只雄性糖尿病Wistar大鼠脊柱两侧各压出1个圆形印迹,外科手术剪沿压痕剪去全层皮肤;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凝胶基质对照组和PDGF-BB凝胶治疗组,后两组给药1次/d,至术后14 d。分别测量术后不同时间点3组的血糖、体重、创面上皮化面积、创面收缩百分率、创面闭合百分率,并在术后14 d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3组血糖、体重值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 d,PDGF-BB凝胶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比,创面收缩较少(P<0.05),新生上皮面积较多(P<0.05)。术后7 d,PDGF-BB凝胶治疗组与2个对照组比,创面闭合百分率较高(P<0.05)。术后14 d苏木精-伊红染色见PDGF-BB凝胶治疗组新生上皮比2个对照组多,新生真皮明显增厚,且大多数创面被新生上皮覆盖。结论:PDGF-BB凝胶能促进糖尿病大鼠的创面愈合,提高其质量,并有延迟创面收缩的作用。
李海红张磊黄庆军
关键词:血小板生长因子创伤愈合糖尿病
自体脂肪移植及生长因子治疗小型猪Ⅲ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自体脂肪移植和生长因子对小型猪Ⅲ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以探讨脂肪组织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作用。方法:4只小型猪背部各制备8个面积为5 cm×5 cm的Ⅲ度烧伤创面,3 d后创面切痂,并随机分为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治疗组、表皮生长因子(EGF)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于烧伤后3、10、17、24 d分别测量创面面积和创腔容积,并组织学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组、bFGF和EGF治疗组创面面积在治疗后8、15和22 d比空白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创腔容积在治疗后8和15 d也比空白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烧伤后第10 d,自体脂肪移植治疗、bFGF和EGF治疗组比空白对照组肉芽形成明显,且毛细血管胚芽与成纤维细胞数量也比空白对照组显著增多,第24 d,自体脂肪移植治疗组和bFGF治疗组新生表皮较厚,并形成上皮角,EGF治疗组新生表皮薄,无上皮角形成,空白对照组创面再上皮化不完全,伤口仍未完全愈合。结论:自体脂肪移植有促进血管生成和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与愈合的作用。
李海红张磊黄庆军
关键词:创面愈合
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的信号通路被引量:1
2009年
应激是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反应。海马既是与学习、记忆、行为和情绪密切相关的重要脑区,也是介导应激反应的主要靶器官。本研究比较了21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和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细胞的凋亡指数及与凋亡相关的信号蛋白在海马的表达。
李海红张磊方泽漫李思友吴彩茹黄庆军
关键词:大鼠海马慢性应激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不可预见性环境刺激
在体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在体诱导表皮细胞去分化,探索与表皮细胞去分化有关的信号通路。方法包皮皮片去除皮下组织,用中性蛋白酶分离表皮,Ⅳ型胶原反复粘贴并牵拉表皮去除基底细胞层。处理后表皮片移植于裸鼠全层皮肤下,分别于3、5、7d取出移植皮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Western blot和RT-PCR等方法检测皮片移植前后表型的改变和ERK MAPK通路各信号分子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去基底细胞层处理的表皮片干细胞标志物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阴性;移植后5d,存活皮片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呈多层分布,而不是正常表皮中的单层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表皮片移植后CK19阳性细胞和β1整合素阳性细胞由移植前的0.00%分别增加到7.54%和5.24%,而CK10阳性细胞由99.62%下降为86.56%。Western blot和PCR检测也证实CK19和β1整合素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表达在移植后明显增强。ERK及上下游信号分子(p-Raf、p-MEK1/2、p-ERK1/2和c-myc)表达增强。t-MEK1/2和t-ERK1/2移植前后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处于终末分化阶段的表皮细胞可以向干细胞状态逆转,这个过程可能与ERK MAPK信号通路有关。
蔡飒付小兵雷永红韩冰郭永峰孙同柱王君李海红
关键词:去分化异种移植表皮细胞表皮干细胞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初步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进一步研究表皮细胞去分化,为创伤修复提供治疗途径。方法:包皮皮片去除脂肪细胞后,用蛋白水解酶消化分离表皮,分离的表皮片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连并冲洗以去除表皮干细胞。处理后的表皮片用DAPI标记后移植到全层皮肤缺损的BALB/c裸鼠,并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7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移植存活皮片的表型改变。结果: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连并冲洗的包皮皮片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阴性;移植后7d,部分皮片柔软、红润,部分皮片干硬呈黑色,皮片存活率为58·3%;存活皮片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呈多层分布,而不是正常表皮中的单层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处理后的包皮皮片(移植前)α6+CD71-细胞占0·02%,α6+CD71+占0·03%;移植后7dα6+CD71-细胞占1·43%,α6+CD71+占2·82%,移植前与移植后α6+CD71-和α6+CD71+细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细胞去分化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去分化源性干细胞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干细胞来源。
李海红付小兵王君郭永峰孙同柱
关键词:去分化表皮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全层皮肤缺损流式细胞仪法蛋白水解
循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进入循环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对其应用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其分布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数据库1999-01/2006-06与间充质干细胞分布有关的文献,检索词为"bone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distribution,homing,infuse,transplant"。应用计算机检索清华全文数据库2000-01/2006-06相关文章,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归巢,移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研究。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和体内分布相关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综述。资料提炼:共检索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在体分布有关文献128篇,最后符合纳入标准的37篇。资料综合:循环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布部位广泛,分布在损伤的骨髓、心肌、肺、脑、皮肤、肝脏、肾等重要脏器。全身放射性损伤后具有向损伤部位分布的规律,并且对于某些脏器存在倾向性。影响其分布特点可能与组织器官的血管分布和血流动力学特点、血管通透性、靶部位表达和释放趋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身表型的改变有关。结论:进入循环的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分布有向某些器官和部位的倾向性,并且有向损伤部位靶向分布的特点,这与器官组织结构和间充质干细胞本身特点有关,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韩兵付小兵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MAPKs信号蛋白的差异表达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的认知功能,以及不同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s)信号蛋白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大鼠海马的差异表达。方法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组(CUS),CUS组大鼠每天接受一种应激,共21d,正常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应激。应激结束后,Morris水迷宫检测空间忆功功能,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MAPKs通路信号蛋白在海马的表达。结果前5次的定位航行试验,CUS组大鼠找到站台所用的时间显著多于对照组大鼠(F=5.258-10.225,P〈0.05),后3次2组大鼠间差异无显著性∽:4.458~4.590,P〉0.05);CUS组大鼠在空间探索试中,穿越站台的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大鼠[(1.8±0.5)次,(7.0±3.9)次,t=3.741,P〈0.05]。免疫组织化学法示CUS组大鼠齿状回pCREB标记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Westernblot示CREB、ERK1、P—ERK1、ERK2、P—ERK2、P38、P—P38和JNK信号蛋白水平在2组大鼠海马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但CUS组大鼠的P—CREB水平[(13.6±8.3)%,(36.0±14.5)%,t=3.792,P〈0.05]和P—JNK水平[(30.8±7.8)%,(113.8±55.3),t=4.204,P〈0.05]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JNK—CREB信号通路异常在21d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中起着重要作用。CUS大鼠空间记忆功能是降低的,但通过锻炼,空间忆功功能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李海红张磊李思友方泽漫吴彩茹黄庆军
关键词: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海马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长期毒性试验报告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连续给予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对大鼠产生的毒性反应及严重程度。方法根据成人用量和本品最大灌胃浓度,将大鼠设定为高、中、低3个剂量给药组(分别为5.40g/kg、2.70g/kg、1.35g/kg)和1个阴性对照组。大鼠连续口服26周,停药后再观察4周,进行一般症状观察,血象、生化、脏器解剖、脏器系数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剂量动物组活动自如,外观、摄食和粪便等均未见异常,体质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血液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胸腺、睾丸、卵巢的脏器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尸检动物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结论 2036灵芝孢子(全破壁)胶囊长期毒性试验未见异常反应,无毒剂量为5.40g/kg(相当于临床拟定人用剂量的60倍),临床上应用本品是安全可靠的,可以长时间较大剂量服用。
蔡飒赵安东孙圆媛钟志强
关键词:长期毒性试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