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1-YW-08-02-02)

作品数:2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一齐鑫周永斌刘雪峰李秀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恢复
  • 1篇沙地
  • 1篇沙丘
  • 1篇生态
  • 1篇生态脆弱
  • 1篇生态脆弱区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动态...
  • 1篇驱动力
  • 1篇种子雨
  • 1篇晋西北
  • 1篇科尔沁沙地
  • 1篇固定沙丘
  • 1篇过渡带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篇闫巧玲
  • 1篇刘志民
  • 1篇刘利民
  • 1篇张金鑫
  • 1篇李秀芬
  • 1篇刘雪峰
  • 1篇周永斌
  • 1篇朱教君
  • 1篇齐鑫
  • 1篇王一

传媒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09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时空格局特征被引量:6
2009年
该文研究了种子雨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固定沙丘系统(包括固定沙丘、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时空分布,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达到(4 782±894)粒/m2;沿着主风向的方向(即从丘间低地到固定沙丘的方向),种子雨平均密度呈现偏正态的空间格局,而且种子雨密度与地上植物多度之间负相关,但不显著(P>0.05);种子雨密度在每年的10月底达到最大值(6 064±330)粒/m2,到翌年3、5、7月,种子雨密度逐渐递减,并在7月达到最小值(513±48)粒/m2;种子雨密度的年际变化为1.6倍。可见,固定沙丘系统种子雨密度大,季节变异大、波动性强,但是种子雨密度不是固定沙丘系统植被更新的限制因子。
闫巧玲刘志民朱教君
关键词:过渡带植被恢复
晋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被引量:23
2014年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结合相关统计资料,以典型生态脆弱区晋西北为研究对象,利用获取的1980、1990、2000及2010年4期土地利用信息,对该区1980—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草地和林地面积分别经历了增-减-增和减-增-减的过程,工矿居民地面积持续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主要流向草地和林地;工矿居民地的增加主要以耕地面积的减少为代价;减少的水域面积转为草地和耕地;未利用地的持续减少则是由于生态工程实施和城市扩张占用所致.2000年之前,研究区总体土地利用变化程度高于后期;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的变化,以工矿居民地、未利用地及林地和草地的变化程度较剧烈.驱动力分析表明,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共同驱动了区域耕地和工矿居民地的演变;多个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是驱动林草面积变化的主要对策因素;干旱化加剧的气候特征是水域面积持续减少及林地恢复较慢的主要驱动因素.
李秀芬刘利民齐鑫张金鑫肇同斌王一刘雪峰周永斌
关键词:土地利用驱动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