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FX044)

作品数:7 被引量:112H指数:5
相关作者:张梓太张乾红夏凌黄萍晋海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中国法学会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2篇适应性
  • 2篇环境立法
  • 2篇法典
  • 1篇单行
  • 1篇单行法
  • 1篇演进
  • 1篇适应气候变化
  • 1篇农业
  • 1篇气候变化立法
  • 1篇气候适应
  • 1篇权法
  • 1篇权益
  • 1篇权益保护
  • 1篇嬗变
  • 1篇物权
  • 1篇物权法
  • 1篇可持续发展
  • 1篇环境法

机构

  • 4篇复旦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上海政法学院
  • 1篇中国法学会

作者

  • 4篇张梓太
  • 1篇黄萍
  • 1篇夏凌
  • 1篇张乾红
  • 1篇晋海

传媒

  • 2篇甘肃政法学院...
  • 2篇南京大学法律...
  • 1篇环球法律评论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年份

  • 4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框架体系初探被引量:34
2010年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上,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由政策向立法转化的过程,中国应当响应这种转化,启动并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程。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的框架体系从整体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参考国际国外的立法经验,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的框架体系应当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即气候变化应对综合立法(或称为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主要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两翼":一是减缓性立法,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立法,二是适应性立法,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相关产业、防灾减灾、社会保障等立法。
张梓太
关键词:气候变化
论中国对气候变化之适应性立法被引量:17
2008年
适应是复杂的社会过程。气候变化直接影响或者改变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社会状况以及人的生存与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关系产生深远影响。法律作为调整经济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手段,需要对源于环境和经济社会的适应性要求做出积极回应。除了在国际气候立法框架下进行的国际合作外,国家或者地方的适应性法律和政策是回应地方性适应性需要的必要制度基础,也是促进环境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张梓太张乾红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
论气候变化立法之演进——适应性立法之视角被引量:12
2010年
简要回顾了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国家气候变化立法的发展进程,包括包含其中的适应性立法之进展。较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因其在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方面所处的劣势,而需承受更大的气候变化之不利影响,其适应需要之满足甚为紧迫,有助于改善其适应能力和适应秩序的政策与法律是十分必要的制度工具。对于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的中国而言,适应议题之重要性亦不言而喻,迫切需要系统、融合、协调的适应法律行动。
张梓太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适应
中国环境立法应适度法典化被引量:45
2009年
近年来,随着环境形势日益严峻,完善中国环境立法的呼声高涨。如何选择环境立法的完善路径,学界观点不一。基于中国的立法传统和目前环境法制现状,我国的环境立法应当选择适度法典化的模式,即中国环境法的法典化应当是一个渐进式阶段性过程,在一定时期内法典法与单行法共存互补。
张梓太
关键词:环境立法单行法法典法
国外环境立法模式的变迁及中国的路径选择被引量:8
2009年
我国《环境保护法》亟待修改,但在如何修改的问题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国外环境立法模式经历了从环境单行法到综合性环境法再到环境法典的变迁过程,值得我国借鉴,环境法的法典化不失为我国环境立法模式的一种路径选择。
夏凌
关键词:法典化环境立法环境法典
气候变化与物权法嬗变被引量:2
2010年
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在气候变化下,需要变革物权法观念,确立自然资源物权、环境容量使用权等新型物权类型,强化财产所有权的社会义务和用益物权人环境保护的义务,在发挥私法填补性救济功能的同时,重视私法的预防性和恢复性救济功能。
黄萍
关键词:气候变化物权权益保护
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立法初探被引量:1
2010年
气候变化已显著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粮食自给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必须加强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立法,保障我国农业适应行动的顺利开展。农业适应自然科学研究、国内外农业适应实践以及政府与社会适应意识的提升,为我国农业适应立法奠定了必要基础。应以农业气候影响与评估、农业适应规划等制度为基本框架,建立我国农业适应立法制度体系。除资金制度采用单行法形式外,我国农业适应立法宜采用全面修订相关立法,并在相关立法中增设农业适应法律制度的模式。
晋海
关键词:农业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