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4BYY002)

作品数:10 被引量:221H指数:8
相关作者:白解红李雪彭懿周启强陈敏哲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新词
  • 3篇词汇
  • 3篇词汇化
  • 3篇词汇化模式
  • 2篇隐喻
  • 2篇英汉
  • 2篇语境
  • 2篇词语
  • 1篇动词
  • 1篇新论
  • 1篇移动动词
  • 1篇饮食
  • 1篇隐喻意义
  • 1篇英语
  • 1篇语料
  • 1篇语义
  • 1篇语义分析
  • 1篇喻意
  • 1篇哲学
  • 1篇认知语境

机构

  • 9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郑州大学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作者

  • 7篇白解红
  • 2篇彭懿
  • 2篇李雪
  • 1篇唐燕玲
  • 1篇周启强
  • 1篇张莎
  • 1篇李应洪
  • 1篇张晓
  • 1篇韩娜娜
  • 1篇邓云华
  • 1篇陈敏哲
  • 1篇黄月华

传媒

  • 3篇外语学刊
  • 2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外语教学与研...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外国语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年份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英汉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一项基于语料的调查被引量:25
2010年
本文以Talmy提出的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为基础,通过语料调查,对英汉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英汉样本中移动动词的使用频率、类型及方式状语的使用三个方面的调查和对比,本文阐明了汉语移动动词的词汇化模式类型,并对Talmy移动动词类型学理论中有关汉语的观点提出了修正。
李雪
关键词:移动动词
英汉移动动词的对比研究——移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被引量:37
2009年
本文以Talmy所提出的移动动词词汇化模式的基本类型为基础,探讨英汉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的共性与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英汉方式动词的共性表现为:存在许多表达相同语义范畴的方式动词。英汉方式动词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方式动词的类型远没有英语丰富,这是由英汉对“方式”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方式不同所决定的。研究还表明,英汉路径动词之间虽然在语义上表现出相似性,但是在来源及用法上却表现出一些差异,其差异也是由英汉民族对“路径”的概念化和词汇化方式不同所决定的.
李雪白解红
关键词:概念化词汇化
汉英“路径”概念词汇化模式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2
2009年
路径是物体移动的方向与路线,是移动事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表达中的基本概念。本文考察汉英两种语言中路径概念的词汇化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汉语趋向动词不同于一般路径动词的语义、语法特点。
黄月华李应洪
关键词:词汇化模式趋向动词
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被引量:42
2006年
拼缀构词是语义合成和语码截略的有机结合,兼具合成构词和截略构词的特点,是当代英语最具典型意义的构词方法。研究表明,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可归结为不同心理空间的概念融合。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融合理论不仅能够较好地解释拼缀词的意义构建过程,而且揭示出当代英语中大量涌现的类比词从认知机制上看其实也是拼缀构词的产物,显示出很强的解释力。
周启强白解红
关键词:拼缀词类比词英语
汉英“愤怒”情感新词的认知对比研究被引量:33
2007年
情感,复杂而抽象,人们关于情感的经历和经验则丰富多彩。特定的情感经验知识铸就特定的情感认知模式。我们通过对汉英"愤怒"情感新词的认知研究,进一步证实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人们理解情感的有利认知工具,同时发现:研究新词既有助于验证前人揭示的认知模式,又能体现认知模式的发展变化;"愤怒"情感新词及相关认知研究不能脱离语境。
彭懿白解红
关键词:情感语境
英汉仿词的重新分类及其认知语义分析——以饮食新词为例被引量:8
2009年
本文将仿词分为近似仿词和对立仿词两大类,并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英汉饮食新词的构成、意义及认知机制。研究表明:英汉饮食仿词均以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类比或推理获得隐喻意义;英汉饮食仿词在其构成方式和认知机制上有着极大的趋同性,类比是仿词的基础,隐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机制。
白解红张莎
关键词:隐喻意义
通感认知新论被引量:23
2008年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相关神经学、心理学等研究成果,指出通感是作为人类重要认知方式的概念隐喻。而Rakova和Seitz等学者则对目前认知语言学通感隐喻观提出质疑和反驳。我们综合以Lakoff、Rakova、Seitz为代表的通感观及相应哲学观,提出通感的认知语言学新主张,认为通感隐喻是天赋和体验,感官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以及地域、文化和认知反作用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彭懿白解红
关键词:通感隐喻哲学
英汉转类词的认知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本文主要采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英汉语名词转类成动词和动词转类成形容词进行研究,对比其构成、语义特征等,以期能从认知的角度对英汉转类词作出进一步的阐释。研究表明:构式语法提供了词类转换的可能;转类词的转成意义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旧词新义;转类词构式产生的动因是认知经济性。转类造词所具有的认知经济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词进入特定的构式词性,并发生意义变化。
邓云华白解红张晓
关键词:构式语法
汉英新词语的认知语用解读被引量:6
2008年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来说,新词语的使用在交际主体互动的言语编码中,对语言使用者即说话人和语言受话者即听话人双方都会产生特定的认知语用效果。本文就从认知语用学中吸取理论资源,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对汉英新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进行动态的分析,强调新词语的简洁性、动态性和语境依赖性。
唐燕玲韩娜娜
关键词:认知语境
汉语网络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X客”为例被引量:34
2010年
本文以"黑客、红客、极客、博客、威客和闪客"这样一组流行的汉语网络新词语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探讨汉语复合词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流行的网络新词语通常只具有两个共同特征"简短"和"新奇",而不是Paul McFedries所说的4个;网络新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机制是概念整合。汉语网络复合词"x客"不仅可以表示某类网民,而且可以通过激活"施事-动作-结果"认知框架转喻"结果",甚至转喻"造成该结果的行为动作"本身。
白解红陈敏哲
关键词:网络词语转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