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00158)

作品数:11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邵枫王玮文刘美金暕林文娟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物
  • 3篇动物模型
  • 3篇抑郁
  • 3篇应激
  • 2篇社会隔离
  • 2篇青春
  • 2篇青春期
  • 2篇慢性
  • 2篇精神分裂症
  • 2篇分裂症
  • 2篇阿扑吗啡
  • 2篇春期
  • 1篇蛋白
  • 1篇多巴
  • 1篇多巴胺
  • 1篇信号
  • 1篇应激损害
  • 1篇应激诱导
  • 1篇少年
  • 1篇少年期

机构

  • 11篇北京大学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邵枫
  • 9篇王玮文
  • 8篇刘美
  • 4篇金暕
  • 3篇林文娟
  • 2篇谢希
  • 2篇孟庆轩
  • 1篇李量
  • 1篇罗晓敏
  • 1篇孙萌
  • 1篇管西婷

传媒

  • 3篇中国行为医学...
  • 3篇心理科学进展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心理学报
  • 1篇北京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种系大鼠潜伏抑制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建立潜伏抑制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分别以SD和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观察了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对随后的声音刺激一电击条件化联合学习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动物相比,声音刺激的前呈现均能显著地降低SD和Wistar大鼠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即建立了潜伏抑制动物模型,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两个种系的动物在行为表现、条件化学习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90次条件化训练中,无声音前呈现和有声音前呈现的2组Wistar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29.1±5.2)次,(17.8±10.2)次]显著地高于2组SD大鼠的条件化反应次数[分别为(16.5±10.7)次,(4.9±3.4)次]。结论与SD大鼠相比较而言,Wistar大鼠的潜伏抑制模型是一种更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刘美王玮文邵枫
关键词:动物模型SD大鼠WISTAR大鼠
早发性抑郁及其神经基础被引量:9
2008年
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抑郁(早发性抑郁)表现出与成年期抑郁不同的一些临床症状、药物疗效和生理反应特征,导致这些差异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目前尚不清楚。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可能参与早发性抑郁的病生理,尤其是单胺能神经递质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与早发性抑郁的生理和药物治疗反应密切相关。早发性抑郁动物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早发性抑郁脑机制的基础,未来研究的重点是发展有效的早发性抑郁治疗药物和早期心理行为干预技术。
王玮文谢希邵枫
关键词:儿童期青少年期
氟西汀和丙米嗪对应激诱导的青幼期大鼠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不同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建立青幼期大鼠的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并探讨不同类型抗抑郁药物对其抑郁和焦虑样行为表现的影响。方法青幼期大鼠(日龄30~50d)接受3周慢性温和应激,同时随机分别给予选择性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和三环类抗抑郁剂丙米嗪(10mg/kgi.p.)。采用蔗糖水偏好、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评估大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结果与对照组(n=10)相比,慢性应激模型组(n=11)大鼠体质量增长减慢,糖水偏好指数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米嗪干预组(n=10)的糖水偏好明显低于丙米嗪对照组(n=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氟西汀干预组(n=11)与氟西汀对照组(n=11)相比则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旷场测试中,青幼期后期(PND52)正常对照组大鼠与其早期(PND29)相比旷场直立行为次数降低(P<0.05),但自发活动量(水平运动距离)没有明显差异(P>0.05),氟西汀干预明显增加大鼠直立行为次数(P<0.05)。此外,PND52正常对照组大鼠与PND29相比在高架十字迷宫开放臂的进入次数和停留时间减少,而在闭合臂停留时间增加;应激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开放臂进入次数增加,闭合臂停留时间减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诱导了青幼期大鼠的抑郁样行为。氟西汀而非丙米嗪可逆转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应激降低了青幼期大鼠的焦虑水平,而两种药物对焦虑行为均没有明显作用。
谢希邵枫罗晓敏管西婷孟庆轩王玮文
关键词:抑郁应激丙米嗪氟西汀
早期应激对抑郁相关行为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长期影响被引量:19
2006年
临床研究发现,早期创伤性经历是导致成年抑郁症易感性增加的高风险因素之一。但早期应激通过何种途径对抑郁发病产生长期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的实验动物研究,从早期应激的动物模型建立、早期应激对成年动物抑郁相关行为及神经内分泌反应的长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和分析,进而提出了早期应激并不影响动物的本能行为,但早期应激影响与行为动机和应激应对等认知相关的行为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早期应激是通过增加个体潜在的易患病素质对抑郁症发病产生影响。
王玮文邵枫刘美林文娟
关键词:抑郁神经内分泌
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和逆反学习的影响
2008年
目的利用阿扑吗啡和旋转T迷宫装置,观察阿扑吗啡对大鼠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和逆反学习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食物奖励与灯光线索的结合,训练所有动物的视觉线索辨别学习任务。在此期间,分别在每次学习前30min或学习后立即腹腔注射阿扑吗啡(0.5mg/kg)。当动物达到所规定的学习标准后,开始逆反学习的训练。结果与生理盐水注射组相比[学习次数分别为(168.00±16.97)次和(163.20±20.08)次],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前、后的阿扑吗啡注射都能干扰视觉线索辨别学习任务的获得[学习次数分别为(259.20±26.29)次和(264.00±16.97)次];而只有在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后立即注射阿扑吗啡,才能干扰逆反学习任务的获得[学习次数为(451.20±39.44)次,而相应的生理盐水组为(360.00±29.39)次]。结论对于视觉线索辨别学习,阿扑吗啡注射干扰了学习的获得和保持;对于随后的逆反学习,视觉线索辨别学习后的阿扑吗啡注射通过抑制原有学习策略的消退过程,从而干扰逆反学习任务的获得。
邵枫李量王玮文
关键词:阿扑吗啡
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
2008年
目的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d)阿扑吗啡注射对大鼠精神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利用大鼠穿梭程序自动控制仪和高架十字迷宫,观察青春期(出生后38-51d)阿扑吗啡注射对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潜伏抑制和高架十字迷宫行为的影响。结果(1)对于青春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8.1±18.7)次和(23.0±6.9)次],声音刺激的前呈现未能显著地降低阿扑吗啡注射组动物的条件化联合反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3.0±16.4)次和(26.74±13.5)次],即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对于成年早期大鼠,与生理盐水注射组动物相比[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37.2±17.5)次和(15±6.2)次],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大鼠同样表现出潜伏抑制缺失[前呈现组和非前呈现组分别为(21.5±15.2)次和(17.2±8)次];(2)与相应的生理盐水组动物相比,青春期阿扑吗啡注射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动物的高架十字迷宫行为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青春期持续两周(出生后38-51d)的慢性阿扑吗啡注射,能诱发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大鼠的潜伏抑制缺失,但不影响高架十字迷宫行为。
刘美王玮文金暕邵枫
关键词:青春期阿扑吗啡高架十字迷宫
慢性应激损害大鼠信号逆反学习能力:一种新的T型水迷宫检测方法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慢性应激对大鼠T型水迷宫线索学习和逆反学习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经4周慢性不可预测应激后,利用本实验室创建的T型水迷宫装置,训练大鼠进行灯光信号-站台条件化学习直至达到设定的学习标准,然后进行逆反学习训练。结果应激组大鼠达到信号学习标准的学习次数为(30±2.81)次,与对照组[(32±2.98)次]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达到逆反学习标准的学习次数[(45±4.2)次]较对照组[(31±2.8)次]显著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应激对大鼠T型水迷宫线索学习和逆反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应激明显损害了逆反学习任务的获得。
王玮文邵枫刘美金简林文娟
精神分裂症社会隔离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9年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早期社会经验在人类和动物的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早期社会经验的剥夺如社会隔离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结构以及行为模式产生持久性异常改变,并诱发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焦虑障碍等。灵长类动物的社会隔离研究始于Harlow及Bowlby的工作,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早期的创伤性经历能严重干扰情绪的正常发展;
金暕王玮文刘美邵枫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社会隔离神经系统发育神经系统结构灵长类动物
慢性应激对大鼠行为和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研究慢性不确定应激对大鼠急性整体热水浴后外周血和脾脏免疫细胞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成慢性应激组和控制组(每组14只)。通过4周的慢性不确定性应激诱发实验组大鼠明显的抑郁行为,此期间控制组大鼠正常饲养。随后给予大鼠42度整体热水浴刺激,维持直肠温度41°25min。热刺激后6h,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大鼠外周血和脾脏免疫细胞HSP70水平。结果:与控制组大鼠相比,慢性应激大鼠在急性热刺激后HSP70合成明显减少。控制组大鼠的所有被检测的免疫细胞热应激后HSP70合成均明显增加。相反,慢性应激大鼠仅在外周血的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检测到HSP70合成增加,同时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控制组大鼠。结论:慢性应激降低大鼠免疫细胞HSP70的热诱导反应,提示HSP70保护性作用减弱可能参与了慢性应激损害免疫细胞功能的生物学过程。
王玮文邵枫刘美孙萌林文娟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应激免疫细胞流式细胞仪
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被引量:2
2008年
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当前研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及开发新的抗精神病药物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系统地阐述了以潜伏抑制为行为模式的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理论以及神经机制,并重点介绍了精神分裂症的潜伏抑制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1)调节某些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中枢神经递质的传递活动;(2)对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中脑-伏隔核神经环路进行结构损伤或药物性干预;(3)在发育早期给予免疫刺激或环境应激。
邵枫王玮文刘美金暕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