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2004DIA3J010)

作品数:19 被引量:376H指数:13
相关作者:刘杰马宏生张国民田勤俭傅征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9篇地震
  • 4篇地壳
  • 3篇强震
  • 3篇7级大震
  • 2篇地震活动
  • 2篇地震活动参数
  • 2篇时间序列
  • 2篇强震活动
  • 2篇尾波
  • 2篇陆区
  • 2篇C值
  • 2篇Q
  • 1篇地壳形变
  • 1篇地壳运动
  • 1篇地震构造
  • 1篇地震矩
  • 1篇地震矩张量
  • 1篇地震损失
  • 1篇地震危险
  • 1篇地震危险性

机构

  • 17篇中国地震局地...
  • 7篇中国地震台网...
  • 4篇中国地震局
  • 3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工...
  • 2篇陕西省地震局
  • 2篇辽宁省地震局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广东省地震局
  • 1篇武汉大学
  • 1篇西安建筑科技...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四川省地震局

作者

  • 7篇马宏生
  • 7篇刘杰
  • 7篇张国民
  • 4篇田勤俭
  • 3篇郝平
  • 3篇丁香
  • 3篇傅征祥
  • 3篇江在森
  • 3篇王晓青
  • 3篇王辉
  • 2篇张艳梅
  • 2篇丁国瑜
  • 2篇胡少卿
  • 2篇焦明若
  • 2篇华卫
  • 2篇王伟君
  • 2篇王新岭
  • 2篇孙柏涛
  • 2篇方颖
  • 2篇邵辉成

传媒

  • 5篇地震
  • 3篇地震地质
  • 2篇地震工程与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地震海啸与地...

年份

  • 5篇2007
  • 10篇2006
  • 6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预测效能谱、增益谱的建立及其意义
<正> 1.前言通常情况下,一次地震前兆观测所得到的数值或其变换时间系列,可判定为一系列的“异常”和“正常”时段,构成典型的“二值”离散型前兆模式。二值前兆模式虽然简单,但反映观测量与地震孕育、发生之间的联系十分有限,使...
王晓青吕金霞丁香
文献传递
GPS观测得到的1998-2005年中国大陆地壳垂直运动速率
2006年
本文介绍利用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8~2005年基准站GPS连续观测获得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及非连续观测的基本站垂直位移结果,分析了垂直位移的特点。取中国东部一组垂直位移变化形态基本一致、年速率小的6个基准站作为本文垂直位移解的基准。计算结果表明,基准站垂直位移每周解的观测精度约;3mm;一些GPS连续站的垂直位移时间序列有非常显著的年周期变化,幅度达10~25mm。基准站和基本站的GPS观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长趋势垂直构造运动主要特点是,速率普遍较低,东部略强,西部较弱,相对于垂直位移基准,北部上升,南部下降,近几年来青藏高原没有隆升的迹象。
顾国华
关键词:GPS基准站时间序列
云南地区尾波Q_c值的分布特征及其初步解释被引量:13
2006年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底的5 668个地震数字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1 371条地震记录的尾波Qc值。依据Q0和η值的不同,将得到的Qc值进行分类。其分类结果显示云南地区的介质结构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而且可以从地质构造、地震活动以及大地热流分布等方面对其予以初步解释。结果表明,在构造复杂、活动强烈的滇中块体及其周边变形带上的Qc值显著小于构造活动一般的其他区域;就地震活动性而言,高Qc值的区域通常没有地震发生或者仅仅发生较低震级的地震,而低Qc值的区域则有较大地震发生;此外,云南地区Qc值的分布与大地热流分布也有负对应关系,即高热流区域的Qc值低,低热流区域的Qc值高。
马宏生刘杰张国民王新岭王伟君王辉
印尼8.7级大震前后GPS观测站的地壳水平与垂直位移时间序列结果被引量:13
2006年
利用IGS及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GPS连续观测站6年多时间的观测结果,以中国大陆东部的稳定点组作为水平位移与垂直位移解的参考基准,得到了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8.7级与2005年3月28日8.5级大震前后GPS观测站的地壳水平及垂直位移时间序列的结果。尽管所采用的GPS站点少,且分布范围大,但仍可看到在如此大的地震震前、同震与震后地壳运动的特征,为今后观测研究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结果。文中所采用稳定点组基准有效消除水平位移场的平移与旋转,而局部椭球面的不平性对计算区域地壳运动结果,特别是对垂直位移的影响很小,说明了位移解所描述的大范围区域位移场是合理的。这两次地震的同震水平位移及震后的垂直位移影响量级达数厘米,范围达远离8.7级地震震中4 500 km之外,甚至更远。
顾国华
关键词:地壳运动
川滇及周边地区地壳横波衰减的成像研究被引量:41
2007年
利用由149个台站记录的中国地震年报、四川和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观测报告的5897个近震的27530条横波振幅与周期资料,反演得到川滇地区及周边的地壳衰减Q0值(频率为1Hz时的Q值)空间分布图像、台站的场地响应以及由于介质衰减不同造成的震级偏差.结果表明,川滇及周边地区的地壳横波衰减Q0值在200—600范围内变化,平均值为400,横向变化显著.在川西-滇西北-保山地区、云贵交界-昆明-思茅地区以及海原-祁连、汾渭和东昆仑等活动块体边界带的Q0值明显较低,这些地区地震和构造活动相对活跃;而构造相对稳定的四川盆地、马尔康块体、桂西滇东断块以及鄂尔多斯、秦岭-大别等地区的Q0值则明显较高.此外,川滇地区大多数台站的场地响应都在1附近,仅有少数增益或衰减较大,达到2倍左右,且其分布无明显规律性.该区观测报告给出的大多数地震震级偏差不大于0.3,但也有少数震级偏差达0.4,其分布与介质品质因子Q0值分布相关,说明震级测定可能受地壳介质衰减横向变化的影响.
马宏生汪素云裴顺平刘杰华卫周龙泉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我国陆区的影响
<正>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从历史上看,苏门答腊海域发生8级左右大震后,往往影响到中国大陆地区,并在不长的时间内(一年左右...
张国民张晓东刘杰刘耀伟田勤俭郝平马宏生焦明若
文献传递
确定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首先阐述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分级原则(分为国家级和省级),突出重点原则(重点监视防御区面积占全国或省辖面积的较小部分,而其地震损失占总和的大部分)和科学技术思路(以地震危险性预测为基础,以灾害损失的预测为依据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其次,回顾了确定1996~2005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研究成果。回顾表明,在1996~2005年间,发生在我国大陆有监测能力地区的10次强震中,有8次发生在防御区内及其邻近地区,其经济和生命损失已分别占大陆的67%和92%。最后,简要介绍为确定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而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震工程学、社会学和预测学而进行的10年尺度的中长期地震危险预测研究,以及所得到的2006-2020年全国地震危险概率预测图、地震危险性(烈度)预测图、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图和地震危险性综合指数预测图等。
张国民傅征祥王晓青刘桂萍
关键词:地震危险性地震损失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印尼苏门答腊8.7级大震对中国陆区的影响被引量:33
2005年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苏门答腊8.7级地震,是全球有地震台网以来100多年中记录到的少数几次特大地震之一。初步汇集了在中国陆区观测到的地震活动、地壳形变、地下流体等多学科震时和震后效应的异常变化,包括地震活动性(特别是云南地区)的显著增强;地壳形变观测,尤其是钻孔应变观测记录到地壳应力-应变的震时和震后显著变化,以及地下水温度、化学成分、特别是水位的突出变化。同时,还从库仑破裂应力触发、动态应力触发以及下地壳和上地幔流动变形机制等方面,对这些大震效应作了一些成因机理讨论。
张国民张晓东刘杰刘耀炜田勤俭郝平马宏生焦明若
关键词:应力触发
尾波Q_c值随时间变化在地震预测中应用的研究被引量:26
2005年
利用云南地区22个区域数字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自1999年下半年至2004年下半年的1 403条数字地震波形资料,采用Sato单次散射模型,计算了各台站周围50 km内的尾波Qc值;并给出了其中14个资料相对较为丰富的台站的尾波Qc值随时间变化结果。依据这14个台的3 Hz、10 Hz、18 Hz频率点的2002年1月1日前后平均Qc值的变化,研究认为在未来几年内,云南地区比较危险的区域可能位于滇中块体的东南边界附近、滇中块体的西南部及其西边界附近。
马宏生刘杰张国民王伟君
关键词:尾波QC值地震预测
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强震活动及生命损失回顾与分析被引量:16
2005年
简要回顾和初步分析了中国大陆百年(1901~2001年)浅源地震活动(MS≥6.0)及生命损失的某些特征.1901~2001年中国大陆发生约420次6级以上的浅源强震,其中88%发生在大陆西部.其原因可能与西部活动地块的变形与运动相对强烈有关;大陆西部的平均震源深度(25km)比东部(16km)的深,这可能与大陆西部地壳厚度比东部明显的厚有关;震源深度随深度的不均匀分布,可能与地壳断层摩擦学和流变学性质随深度变化有关;大陆浅源强震活动呈现时空群集的过程;反映地震强度分布的震级(MS)频度(Nc)关系是lgNc=8.64-0.99MS.在1901~2001年间地震造成生命损失约60余万人,其中,河北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损失最大,地震死亡人数分别约是250700和246200人;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的统计关系并没有显示出一种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地震生命损失除了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和地面震动大小有关外,还应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区的建筑物破坏程度和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相关.地震死亡人数(D)及其事件的累计频度(Nc)的关系是lgNc=2.40-0.39lgD,表明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是分形的.
傅征祥刘桂萍邵辉成丁香
关键词:生命损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