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927)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廖万清徐瑞宏方伟周洁赵卓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新生隐球菌
  • 3篇隐球菌
  • 3篇球菌
  • 2篇生物膜
  • 2篇膜形成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动物模型构建
  • 1篇真菌
  • 1篇树突
  • 1篇树突细胞
  • 1篇逆转
  • 1篇逆转录
  • 1篇逆转录聚合酶...
  • 1篇转录
  • 1篇细胞
  • 1篇酶链反应
  • 1篇免疫应答
  • 1篇耐药
  • 1篇聚合酶
  • 1篇聚合酶链反应

机构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4篇廖万清
  • 2篇方伟
  • 2篇徐瑞宏
  • 1篇卫立辛
  • 1篇潘炜华
  • 1篇赵卓
  • 1篇周洁

传媒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世界临床药物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 1篇中国真菌学杂...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2008年
目的克隆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Meiosis-specific protein required for spore formation)的全长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从新生隐球菌B3501菌株中分离提取总RNA,逆转录成cDNA,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扩增获得新生隐球菌ISC10基因,构建pGM-T/ISC10重组载体,测序后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进行同源性比较和序列分析。结果所克隆的基因共编码267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1.65KD,与GenBank中ISC10基因(DQ332212)序列同源性达99.10%,编码的蛋白质在67位氨基酸由Ala(丙氨酸)突变为Pro(脯氨酸),233位氨基酸由Thr(苏氨酸)突变为Ser(丝氨酸)。结论所克隆的基因为新生隐球菌的一个新基因,其相关生物学信息的明确,为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新生隐球菌的感染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赵卓潘炜华卫立辛廖万清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子克隆
真菌生物膜形成及应对策略被引量:3
2011年
真菌生物膜的形成已成为真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并日益引起重视。了解真菌生物膜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和相关耐约机制对防治临床真菌感染和真菌耐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常见致病真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结构,真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生物膜形成导致真菌耐药的可能机制以及真菌生物膜形成可能的防治方法。
周洁廖万清
关键词:真菌生物膜耐药
树突细胞与新生隐球菌
2010年
新生隐球菌(Cn)是临床上重要的病原真菌,树突细胞(DC)则是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作为宿主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枢纽,DC对于识别病原、呈递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十分重要。许多研究证明,DC可通过细胞表面的多种受体有效识别新生隐球菌抗原(CnAg),诱导宿主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DC本身也有一定的杀菌能力,但DC的不同亚群以及成熟状态对宿主的免疫防御功能有重要影响。另外,隐球菌除具有甘露糖蛋白等主要免疫显性抗原外,还有多种抑制机体保护性免疫应答的毒性因子。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两者之间复杂机制的研究进行概述。
方伟徐瑞宏廖万清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树突细胞免疫应答
新生隐球菌生物膜动物模型构建及PMT4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构建新生隐球菌的PMT4基因缺陷株及新生隐球菌生物膜的体内、外模型;研究PMT4基因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PCR介导的长侧翼同源重组的方法敲除新生隐球菌H99的PMT4基因;采用基础培养基96孔板培养的方法建立生物膜体外模型;兔中心静脉插管、管内放置聚苯乙烯薄膜的方法建立生物膜动物模型;用倒置显微镜、共聚集激光扫描显微镜、MTT、CFU计数等方法研究PMT4缺陷株与野生株生物膜的异同。结果新生隐球菌在体内、外模型中均能形成生物膜;PMT4缺陷株与野生株生物膜在生物量和结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的生物膜动物模型可行;PMT4基因缺陷可造成隐球菌生物膜代谢活性下降,并形成假菌丝样结构。
徐瑞宏方伟廖万清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生物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