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10BB5036)

作品数:2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代卉蒋建新简宇崔文慧徐祥更多>>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愈合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肿瘤坏死因子...
  • 1篇转分化
  • 1篇细胞集落
  • 1篇细胞转分化
  • 1篇纤维细胞
  • 1篇粒细胞
  • 1篇粒细胞巨噬细...
  • 1篇粒细胞巨噬细...
  • 1篇内皮
  • 1篇内皮细胞
  • 1篇巨噬细胞
  • 1篇巨噬细胞集落...

机构

  • 2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黄宏
  • 2篇徐祥
  • 2篇崔文慧
  • 2篇简宇
  • 2篇蒋建新
  • 2篇代卉
  • 1篇邢伟
  • 1篇张猛
  • 1篇杨戎
  • 1篇王莎莉
  • 1篇郭韡
  • 1篇郭敏
  • 1篇张波

传媒

  • 2篇中华烧伤杂志

年份

  • 2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血管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观察TNF-α在血管内皮细胞向间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探讨纤维化疾病发生的机制. 方法 取健康胎儿脐带,体外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免疫荧光法进行鉴定.取第3~5代对数生长期HUVEC分别接种于12孔板和6孔板中,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任何刺激因素;5、10、25、50、100 ng/mL TNF-α组,分别在培养液中添加相应终浓度TNF-α,每组3个样本.培养72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12孔板中各组细胞凝血因子Ⅷ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计算2种因子双阳性细胞数比值及吸光度值比值;RT-PCR检测6孔板中各组细胞钙黏蛋白、α-SMA和Ⅰ型胶原mRNA的表达(以灰度值比值表示).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检验. 结果(1)原代培养HUVEC为圆形、短梭形或扁平形,传代后细胞呈铺路石样旺盛生长.经第1、2、3、4、5次传代后HUVEC凝血因子Ⅷ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5±1.8)%、(88 1±5 0)%、(93.6±3.7)%、(92.9±4 8)%、(89.5±1.1)%,明显高于原代培养HUVEC的(81.4±3.8)%,F值均为7.481,P值均小于0.05.(2)对照组细胞呈圆形、短梭形或扁平形,细胞间连接紧密;5、10、25、50、100 ng/mL TNF-α组随着TNF-α浓度的增加,细胞形态逐渐向长梭形转变,细胞间连接减少、间隙变大.(3)对照组中凝血因子Ⅷ、α-SMA双阳性细胞数比值和吸光度值比值分别为0.055±0 015、0.078±0 017,均显著低于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的0 257±0.106、0 280±0.129、0.505±0 059、0.817±0.035、0.929±0.101和0.437±0 040、0 456±0.097、0 496±0.082、0.787±0 131、0.885±0 087,F值分别为45 009、50.099,P值均小于0.01.(4)5、10、25、50、100 ng/mL TNF-α组细胞中钙黏蛋白mRNA水平分别为0.70±0.05、0.63±0 06、0 60±0.10、0.45±0.16、0 26±0.14,后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的0 8
代卉黄宏王莎莉徐祥简宇崔文慧张猛张波蒋建新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细胞间质细胞细胞转分化肌成纤维细胞
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对大鼠创面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信号通路的作用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 了解应用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对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 方法 将5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只,于其背部制作约2 cm×2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组大鼠创面外涂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 rhGM-CSF)凝胶,10 μg/cm2,rhGM-CSF实际作用量为1×10-4 μg/cm2;对照组创面涂抹不含任何药物的凝胶基质,10 μg/cm2.2组每日给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于致伤后1、3、5、7、14 d,每组每时相点处死5只大鼠:(1)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2)于前4个时相点取创面组织标本,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法检测GM-CSF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M-CSF、CD31及mTOR信号通路相关分子P70S6K、磷酸化(p-)P70S6K、4E-BP1、p-4E-BP1、mTOR、p-mTOR表达量.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 (1)伤后1d,2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接近(t=0.307,P>0.05);伤后3~ 14 d,治疗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704~ 4.030,P <0.05或P <0.01).(2)HE染色可见,与对照组同时相点相比,治疗组创面肉芽组织及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多,创缘角化上皮细胞增殖明显.(3)ELISA法和蛋白质印迹检测结果显示,2组大鼠创面GM-CSF含量及蛋白表达量均在伤后3d达到峰值,对照组分别为(720.9±0.9)pg/mL、2.45±0.10,治疗组分别为(910.5±1.3)pg/mL、2 80±0.48.治疗组各时相点GM-CSF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105.743~298.971,P值均为0.000),治疗组伤后1、5、7 d GM-CSF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4.070~5.275,P值均小于0.01).(4)治疗组伤后1、3、7d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7.237~26.401,P值均小于0.01).(5)治疗组伤后各时相点创面组织中mTOR和p-mTOR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t值为2.921 ~23.143,P <0.05或P<0.01).治疗组P70S6K表达量�
崔文慧黄宏徐祥郭敏代卉简宇郭韡邢伟蒋建新杨戎
关键词: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信号传导创面愈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