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780003)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相关作者:冯恩学张全超朱泓张淑芹汤卓炜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墓地
  • 3篇人骨
  • 3篇文化
  • 2篇人骨研究
  • 2篇文化来源
  • 1篇沿岸
  • 1篇沿岸地区
  • 1篇伊万诺夫
  • 1篇饮食
  • 1篇饮食结构
  • 1篇圆木
  • 1篇早期铁器时代
  • 1篇人种
  • 1篇水泉
  • 1篇陶片
  • 1篇铁器
  • 1篇铁器时代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分析
  • 1篇文化面貌

机构

  • 9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俄罗斯科学院

作者

  • 7篇冯恩学
  • 5篇张全超
  • 4篇朱泓
  • 1篇李有骞
  • 1篇汤卓炜
  • 1篇张淑芹
  • 1篇阿尔金

传媒

  • 2篇人类学学报
  • 2篇边疆考古研究
  • 1篇北方文物
  • 1篇史学集刊
  • 1篇中央民族大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边疆考古...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俄罗斯阿穆尔州伊万诺夫卡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环境初探被引量:4
2008年
采用孢粉分析方法对中俄合作发掘获得的探方10中第3层、第2层采集的孢粉土样进行分析鉴定,研究了位于俄罗斯阿穆尔州伊万诺夫卡区特罗伊茨基墓地的古代自然环境。孢粉检测结果显示,两个样均含有较多孢粉,但孢粉种类较少。出现的植物有23科,31属,其中乔、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有松科(Pinaceae)、苋科(Amaranthaceae)、天南星科(Araceae)、桦木科(Betul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桔梗科(Campanul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菊科(Compositae)、莎草科(Cyperaceae)、壳斗科(Fagaceae)、龙胆科(Gentianaceae)、禾本科(Gramin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蔷薇科(Rosaceae)、杨柳科(Salicaceae)、茄科(Solanaceae)、瑞香科(Thymelaeaceae)、榆科(Ulmaceae)、荨麻科(Urtic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浮萍科(Lemnaceae)等21科的花粉;蕨类植物有石松科(Lycopodiaceae)、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等两个科的孢子出现。研究表明,本区在以往所谓的隋唐时期暖温气候阶段呈现的唐中期比较干旱寒冷的气候特征应当是在晚全新世降温的大气候环境背景下,较高纬度地区的地方气候响应。辽代早期的气候愈发干旱寒冷化。中温带与寒温带的过渡是本区现代气候特征。本区的气候环境背景应当支持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本项研究一方面提高了这一地区晚全新世期间更小时间尺度环境研究的精度,另一方面通过孢粉分析及古代植被和气候比较研究,为深入全面地了解靺鞨人不同经济形态和生业模式与环境背景条件的关系奠定了植物考古基础。
汤卓炜冯恩学张淑芹
靺鞨人种考被引量:3
2010年
通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和沙普卡靺鞨墓地的人类学资料探讨靺鞨人群的人种问题,从研究的结果看,在体质类型的划分上沙普卡靺鞨人更接近"古西伯利亚类型",而特罗伊茨基靺鞨人则更接近"古蒙古高原类型",暗示了靺鞨人群的构成是复杂而多源的。特罗伊茨基墓地在考古学文化和人群的人种构成上都受到来自贝加尔地区人群特别是突厥人群的影响。特罗伊茨基靺鞨人和沙普卡靺鞨人在最终的基因流向上也存在不同的倾向。
张全超朱泓
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靺鞨房屋
2007年
靺鞨遗迹以墓葬为多,其次是房址,靺鞨考古研究以往偏重墓葬研究,特别是陶器的研究,而靺鞨房址没有得到重视。房子是生前的居所,墓葬是身后的归宿,它们对于认识靺鞨历史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以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靺鞨房屋为重点进行房子结构及其反映的文化来源进行初步探索,以其抛砖引玉。
冯恩学
关键词:沿岸地区早期铁器时代文化来源陶片圆木
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人骨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本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墓地1969年发掘出土的10例靺鞨颅骨(男性5例,女性5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特罗伊茨基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古代贝加尔组群、现代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较为接近。
张全超冯恩学朱泓
关键词:颅骨
奈费尔德类型的文化来源被引量:2
2011年
靺鞨文化中的奈费尔德类型陶器主要是从波尔采文化陶器逐渐演化而成,其中陶质盘口壶是受到青瓷盘口壶造型的影响出现的。在波尔采文化的末期,一支从西伯利亚地区迁移来的人群,沿着黑龙江上游河谷地带穿过大兴安岭,到达黑龙江中游,促使波尔采文化人群主体向南迁移,留居的人群与新来的人群混合,形成了黑水靺鞨人。其文化也发生很大的变异,形成同仁一期文化和奈费尔德类型,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来自南方的汉族文化的某些因素。
冯恩学
靺鞨文化的生物考古学新探——以特罗伊茨基墓地为例被引量:3
2009年
经体质人类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特罗伊茨基靺鞨居民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在若干古代和现代对比组中,特罗伊茨基组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与古代贝加尔组群、现代中央亚细亚组群和贝加尔组群较为接近。食谱分析结果显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代靺鞨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C3类植物的比重较高。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初步推测该组靺鞨居民已经有一定农业,渔猎业和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张全超冯恩学
俄罗斯远东地区沙普卡靺鞨墓地人骨研究
2007年
沙普卡墓地位于俄罗斯阿穆尔州境内,分布在沙普卡山以北从季姆河和扎维塔亚河之间的黑龙江东岸河滩地上。20世纪8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C.П涅斯捷罗夫等主持了该墓地的考古发掘,在该遗址的南部发掘了250平方米,共发掘墓葬45座,包括45个个体。墓葬呈西南—东北向成排分布,墓坑的长轴大多呈东南—西北方向。
张全超李有骞朱泓
关键词:考古发掘人骨文化面貌
2004年俄罗斯特罗伊茨基墓地发掘的收获
2004年6—8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考古与民族研究所合作,对俄罗斯阿穆尔州特罗伊茨基墓地进行考古发掘。使用全站仪对墓地进行测绘。墓葬皆为土坑竖穴墓,墓内普遍有火烧的炭灰。随葬品有陶器、马...
冯恩学阿尔金
文献传递
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近年来发展为复原古代民族饮食结构、社会经济模式的有效手段。本文应用该技术首次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代靺鞨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C3类植物的比重较高。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初步推测该组靺鞨居民已经有一定农业,渔猎业和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的经济类型有所差别。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古代民族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
张全超冯恩学朱泓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分析饮食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