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1910)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凌虹李妍王甲业程德春杨丹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重组沙门菌载体HIV-12F5表位疫苗毒力及分布
- 2008年
- 目的研究表达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F5表位的重组沙门菌(SA-2F5)对BALB/c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并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8组,以0,10^4~10^10菌落形成单位(CFU)重组菌灌胃,30d后用改良寇氏法测定LD50;BALB/c小鼠随机分2组,灌胃给予10^7 CFU重组沙门菌或磷酸盐缓冲液(PBS),分别于感染后第3,9,16,30d,无菌操作取各组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检测重组沙门菌在小鼠体内的分布。结果SA-2F5对BALB/c小鼠的LD,0为1.45×10^9CFU;感染后第3d,肝、脾、肠系膜淋巴结活菌数依次为5.38×10^4,4.87×10^4,9.08×10^3CFU。第9d各脏器活菌数分别降至7.35×10^2,7.50×10^2及3.00×10^2CFU。第16d各脏器活菌数基本与第9d相当。之后各脏器中活菌数持续下降,至第30d肝、脾内检测不到活菌,肠系膜淋巴结内活菌为2.1×10^2CFU。结论重组沙门菌SA-2F5毒力显著降低,在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生物学分布。
- 李庆海陈文江刘树林凌虹
- 关键词:包膜表位半数致死量(LD50)
- 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包膜糖蛋白120V4区氨基酸位点突变对感染细胞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包膜糖蛋白120V4区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对CCR5及CXCR4嗜性毒株感染靶细胞能力的影响。方法根据ADA株为CCR5嗜性毒株,只具有感染CCR5细胞的能力;HXB2株为CXCR4嗜性毒株,只具有感染CXCR4细胞的能力,通过重叠延伸剪接的方法,构建CCR5嗜性及CXCR4嗜性毒株V4区丙氨酸替换突变体。将突变体表达载体与带有荧光报告基因的HIV骨架基因表达载体共同转染真核细胞,制备假病毒颗粒。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假病毒中HIV-1P24抗原,对假病毒进行定量。将假病毒按20、40ng感染U87.CD4.CCR5和U87.CD4.CXCR4细胞,以野生株ADA和HXB2毒株为对照,通过荧光素酶(RLU)测定,检测HIV-1V4区氨基酸386—417位点各突变体假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能力。结果成功构建HIV-1ADA和HXB2株V4区丙氨酸替换突变体,各获得10株突变体。在ADA株和HXB2株,389—391及414—417位点均发生丙氨酸替换突变体,无论是用20ng,还是40ng假病毒感染,对CCR5及CXCR4细胞的感染能力均完全丧失[(0±0)%];在ADA株,400-403和408--410位点发生丙氨酸替换突变体,当假病毒在20ng时,感染细胞的能力达到了(124±35)%和(182±29)%;在40ng时,感染能力达到了(127±8)%和(134±16)%;在HXB2株,395—397位点发生丙氨酸替换突变体,当假病毒在20ng时,感染能力达到了(144±42)%;在40ng时,感染能力达到了(121±18)%;两株在其他位点发生丙氨酸替换突变体,但仅保留部分感染细胞能力(15%-84%)。结论HIV—1包膜糖蛋白V4区389—391及414—417位点氨基酸发生丙氨酸突变.使病毒完全丧失感染靶细胞能力。
- 张唯哲李妍王甲业杨丹王璐晶凌虹
- 关键词: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包膜糖蛋白点突变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包膜糖蛋白进化对抗原表位及病毒亲嗜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调查同一供体来源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不同个体后病毒包膜糖蛋白的变异、病毒侵入靶细胞能力以及包膜抗原主要中和表位的变化,为了解病毒感染规律及机体抗病毒免疫奠定基础。方法对病毒包膜糖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基因离散分析;用包膜蛋白表达质粒与HIV-1骨架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构建包膜包膜假病毒,用假病毒感染HIV-1靶细胞U87.CD4.CCR5或U87.CD4.CXCR4细胞检测假病毒侵入靶细胞的能力及病毒亲嗜性;对包膜糖蛋白中已知的广谱中和抗体识别表位进行分析。结果24个有完整开放读码框的env基因克隆与河南省HIV-1毒株CNHN24的基因离散率为(7.91±0.78)%,与云南省分离毒株RIA2的基因离散率为(6.904-0.79)%。各可变区基因离散率呈现严重不均衡性,其中,VI/V2区的离散率最高,V4区的离散率次之,V3区离散率最小。包膜假病毒中既有CCR5亲嗜性和CXCR4亲嗜性的,也有双亲嗜性的包膜。而且上述包膜中主要中和表位IgGlbl2、2F5和4E10抗体识别表位保守,但447—52D抗体识别表位变异较大。结论同一来源的HIV包膜糖蛋自在4~7年间的不同受者体内发生了较大变异并影响了病毒侵入靶细胞的能力;主要广谱中和抗体的识别表位部分保守。
- 杨丹李妍周海舟王甲业王福祥程德春凌虹
- 关键词:I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性中和表位
- 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信号肽突变体增强蛋白质在哺乳细胞中的表达及分泌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比较不同tPA信号肽突变体对目的蛋白表达和分泌水平的影响,优化并筛选通用性外源信号肽序列.方法 通过定点突变技术将人类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的信号肽第22位氨基酸由脯氨酸(P)突变为丙氨酸(tPA22P/A)或甘氨酸(tPA22P/G),并将突变前后的3种信号肽序列分别插入HIV-1 p24基因的N末端,构建不同的p24蛋白表达载体,这些重组表达载体体外瞬时转染人胚肾HEK293T细胞,转染72 h后,通过SDS-PAGE与western blot检测并比较各组培养上清和细胞中p2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成功构建了3个p24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P24T.tPA、P24T.tPA22P/A和P24T.tPA22P/G,经序列测定证实基因序列和方向与预期相符;重组载体转染293T细胞72 h后均检测到分泌性p24的表达.与P24T.tPA组相比,P24T.tPA22P/A转染组培养上清中和细胞内p24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提高62%和29%,P24T.tPA22P/G转染组分别提高8%和6%.结论 tPA信号肽22位由脯氨酸突变为丙氨酸或甘氨酸,这就提高了目的蛋白的表达和分泌水平,为优化外源蛋白在哺乳细胞中的表达和分泌提供了实验基础.
- 王甲业陈文江李妍魏国超程德春凌虹
-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信号肽哺乳细胞
- HIV-1包膜序列变异对疾病进程和包膜免疫原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I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env基因编码的包膜糖蛋白是该病毒的重要抗原成分,又是HIV-1中最易变异的组分。env基因的变异导致其编码氨基酸的数目和种类改变,由此导致的包膜糖蛋白结构改变会影响包膜中和表位暴露和诱导中和抗体产生的能力。研究表明,HIV-1包膜糖蛋白氨基酸序列、可变区长度以及潜在糖基化位点(PNGS)均会影响疾病进程及病毒的中和敏感性。
- 刘松庄敏凌虹
- 关键词:包膜糖蛋白免疫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