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0E126)

作品数:11 被引量:164H指数:7
相关作者:张艳芳朱妮苏雅丽邢燕燕杨勇更多>>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安康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碳排放
  • 2篇碳排放强度
  • 2篇土地利用
  • 2篇土地利用变化
  • 2篇能源
  • 2篇能源消费
  • 2篇面板数据
  • 2篇产业结构
  • 1篇低碳
  • 1篇低碳经济
  • 1篇演进
  • 1篇影响因素
  • 1篇生态盈余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适宜性
  • 1篇碳源
  • 1篇土地适宜性
  • 1篇土地适宜性评...
  • 1篇退耕

机构

  • 11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安康学院
  • 1篇河南财经政法...

作者

  • 10篇张艳芳
  • 3篇朱妮
  • 2篇苏雅丽
  • 1篇任志远
  • 1篇杨勇
  • 1篇贾君君
  • 1篇张谦
  • 1篇邢燕燕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河南科学
  • 1篇测绘科学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Landsat TM/ETM^+的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被引量:15
2011年
为了对西安市城市热岛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以1990,2002,2007年三景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分别反演出1990,2002,2007年西安市亮度温度,并对其进行极值归一化处理。将处理结果分为6个等级,对比分析西安市3个时期的城市热岛比例指数(URI)。通过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植被覆盖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07年,西安市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不断上升,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逐年增强;(2)1990—2007年,西安市城市热岛效应呈现出散点状—片状—连片状的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并由莲湖区、新城区、雁塔区、碑林区向未央区、灞桥区扩散;(3)NDVI与城市热岛效应呈负相关性,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作用。
苏雅丽张艳芳
关键词:亮度温度城市热岛效应
西安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碳排放关联效应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利用Eviews软件分析西安市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与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利用相关模型对西安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碳排放关联效应的分析表明:①西安市的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关联关系;②产业结构的演进与高级化过程具有碳减排效应;③西安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中存在能源消费增速效应;④产业结构演进对单位产出能耗下降的推动作用较明显;⑤能源结构对碳排放具有决定作用,加快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
张艳芳贾君君
关键词:产业结构演进碳排放
西安市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研究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碳排放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响应机制,为西安市低碳化的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运用能源消耗的碳排放模型和Hopfield神经网络聚类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2000—2007年西安市各区县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耕地减少,部分区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变化量很小;土地利用动态度依次为建设用地、水体、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的碳源作用非常突出,林地的碳汇功能较强,建设用地增长是导致碳排放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西安市各区县的碳排放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结论西安市土地利用表现出显著的碳源增加、碳汇减少的特征;从"减排"和"增汇"两个方面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西安城市低碳发展和低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从西安市碳排放的4种区县类型来看,新城市空间增长区域的碳代价显著大于老城区,优化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对西安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艳芳
关键词:土地利用碳排放
县域尺度下能源产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被引量:4
2014年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县,"冷点"主要分布于南部六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榆林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朱妮张艳芳位贺杰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异
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演变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影响分析被引量:18
2015年
基于陕西省1989-2011年能源消费等统计数据,分析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特征,建立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系统的VAR模型,对该系统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发展模式,是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高碳能源为主和产业结构长期以高碳产业为主导。能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陕西省碳排放强度的减小作用初期微弱;从中长期来,两个结构多元化提高的负效应对碳排放强度的增加有长期持久的抑制作用,且能源消费结构演进对碳排放强度的冲击效果始终大于产业结构变化的冲击效果。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尤其是提高低碳产业与低碳能源比重是驱动陕西省碳排放强度下降的有效措施。
朱妮张艳芳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
产业碳排放与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基于西北5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运用西北5省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产业碳排放量,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与产业碳排放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①从总量来看,1999—2010年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增加的趋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碳排放量分别从1999年的3.22×107t、3.05×107t、7.80×106t、1.12×107t和3.02×107t增加到2010年的1.24×108t、6.86×107t、2.15×107t、5.76×107t和9.29×107t,从2008年起,陕西省的碳排放量开始高于全国平均值。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也呈现出波动增加趋势,宁夏的人均碳排放量在不同年份均高于其他4省。②从空间来看,西北5省之间的产业碳排放量存在内部差异,其排序为: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③西北5省产业碳排放量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有某种相似之处,共同表现出:经济效应>人口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④不同影响因素对产业碳排放量的关联度存在省际之间的差异,人口效应表现为: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经济效应表现为:新疆>宁夏>青海>陕西>甘肃,结构效应表现为: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陕西,技术效应表现为: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甘肃。
张艳芳栗新巧
关键词:面板数据灰色关联分析影响因素
农用地碳汇效应估算及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被引量:14
2011年
以陕西省为例,运用1999~2008年全省气候资料、农用地面积数据、主要农作物产品产量数据以及2006年11个地级市农用地面积数据,从土地利用数量、构及程度三方面,采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研究1999~2008年全省的农用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及不同农用地类型的植被固定CO〈,2〉物质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得出结论:(1)1999-2008年陕西省的植被固定CO〈,2〉总量随降水量的显著变化而出现明显的差异变化,但大体呈增加的趋势;(2)林地和园地在CO〈,2〉固定过程中占据优势,是农用地植被固定CO〈,2〉最重要贡献者.年平均降水量对园地和林地固定CO〈,2〉的物质量影响程度要远大于其面积变化的影响.同时国家和区域的经济政策及调整对植被固定CO〈,2〉'物质量有显著影响并存在空间差异;(3)2006年陕西省植被固定CO〈,2〉的量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呈南北高、中间低的总特征;(4)一个地区农用地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所占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量越高.林地占农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则植被固定CO〈,2〉量越高.
邢燕燕张艳芳
关键词:农业用地
基于CASA模型的榆林碳源/汇平衡与生态盈余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基于生态平衡视角,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陕西省榆林市碳源/汇平衡及其生态效应的影响过程与机制,以期为研究区制定碳减排与碳增汇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研究区能源消费统计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等,利用碳排放模型、CASA模型、固碳释氧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2005—2009年,榆林市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加,累计碳排放规模为8 576.66×104t;原煤消费是最主要的碳源;神木县、府谷县、榆阳区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到整个区域的95%以上。(2)2005—2009年,榆林市逐年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平均值呈小幅增加趋势,年均增加6 gC·m-2,佳县、米脂县和子洲县一带NPP增长显著;榆林市NPP平均值表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低值区域集中在以榆阳区为中心的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区域。(3)2005—2009年,榆林市植被累计固定11 429.3×104t CO2。(4)2005—2009年,总体上榆林市各年份碳固定总量均大于碳排放总量,且其差额逐年增加,呈现生态盈余等级升高的趋势;同时碳源/汇平衡与生态盈余特征存在显著内部空间分异,神木县、府谷县和榆阳区的生态盈余等级波动明显,生态状况逐年下降,是榆林市碳减排与碳增汇的重点区域。【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增加植被碳汇作用显著,提高碳汇林比重是区域碳增汇的有效措施,对促使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与减小生态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张艳芳朱妮
关键词:CASA模型碳源生态盈余退耕还林还草
基于多因素分析决策的关中地区土地适宜性评价被引量:7
2013年
针对传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缺乏从自然、社会和经济综合的角度考虑土地利用问题的缺陷,本文以关中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多因素分析决策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模型以及GIS技术支持下的分析评价方法,为区域土地优化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有27.60%的土地最适宜耕作,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建设用地最适宜区占区域面积的15.08%,关中地区总面积的29.62%最适宜林地,不适合草地分布的区域占总面积的0.26%。
杨勇任志远
关键词:GIS
基于面板数据的陕西省低碳经济区域差异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测算陕西省1995~2010年间的碳排放量,同时利用陕西省"十一五"期间11个地级市社会经济各方面数据,对陕西省各市低碳经济水平进行聚类分析,探讨其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将各市聚类为高碳区、相对高碳区和低碳区,近而分析陕西省各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0年间,陕西省碳排放量总体呈快速增长趋势,20年间翻了近4番;高碳区和相对高碳区碳排放量大于低碳区,高碳区的碳排放量增速最大;分析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原因,并为陕西省各市未来低碳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张谦张艳芳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