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731404)
- 作品数:28 被引量:533H指数:12
- 相关作者:乐国安陈浩薛婷赖凯声姚琦更多>>
-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 组织信任修复的有效性:兼顾违背类型与修复策略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2年
- 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正直和/或能力违背方面,关注特定信任修复策略的修复效果。本研究以修复机制划分修复策略,考察不信任的约束策略及信任的展示策略对于正直违背和善心违背的修复效果差异。以408名企业员工为被试,通过情景模拟法操作违背类型和修复策略,结果显示:组织信任的正直违背比善心违背破坏性更大,更难修复;约束策略对善心违背的修复效果显著高于对正直违背的修复效果;对正直违背来说,展示策略相对更有效。
- 姚琦马华维乐国安杨柳
- 关键词:组织信任信任修复善心正直
- 基于风险认知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防范机制探讨
- 2012年
-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扩展,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集中表现为群体性事件大规模多频次的爆发。近几年网络群体性事件尤为突出,其本质是网民群体围绕某一主题、基于不同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制造社会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与现实群体性事件相比,
- 李文姣
-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网络风险社会人类社会社会舆论
- 集体行动参与双路径模型再分析——来自现实与网络行动情境的检验被引量:5
- 2013年
- 为探明Simon等人(1998)提出的集体行动参与双路径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现实和网络情境下行动参与心理机制的异同,本研究以"中日撞船事件"为考察蓝本向天津市431名大学生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国家认同和工具理性动机对集体行动倾向的影响独立且显著,但两路径在内部动机上有汇聚;现实和网络两种行动情境下的整合模型对行动倾向的解释率为37%和44%。结论:中国式集体行动表现为内部驱力作用下的集体主义理性特征。
- 乐国安薛婷陈浩姚琦
- 关键词:集体行动国家认同
- 弱势引发亲社会行为——来自贫困大学生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2
- 2010年
-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已有研究显示突发情境下的弱势效应能够引发大众的亲社会行为的增多。本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问卷测量,探讨持续的弱势情境是否能同样引发亲社会性增强。研究结果发现:(1)在外显亲社会性方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贫困大学生的内隐亲社会性比非贫困生更积极,表现在贫困大学生对亲社会行为的内隐评价更积极,并且认为自我更具有亲社会性。
- 乐国安李文姣
-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贫困大学生
- 集群行为情绪表达机制的理论构架被引量:3
- 2014年
- 有学者认为,至少到2020年都将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期(刘能,2009)。在学理上可将中国的群体性事件分为两大类:集体行动和集群行为。分析集群的概念,相对于有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的个体集合的集体,集群是由各种阶层的民众自发聚集而成、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临时性群体,自发性是其关键特征。因而,集群行为可定义为由不特定多数人临时聚集形成的偶合群体,受外界刺激而实施的没有法律依据、重在发泄不满的体制外活动(王赐江,2010)。在社会心理学领域。
- 朱艳丽
- 关键词: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情绪表达情境因素社会比较愤怒情绪
- 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集群行为理论的新发展被引量:5
- 2010年
- 作为集群行为理论的新发展,精细化的社会认同模型继承了社会认同理论和自我分类理论的重要概念和整合思想,并进一步从动态和交互作用的角度集中探讨了集群行为、情境和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其多年的实证研究重点分析群际互动对个体社会认同及集群行为发展趋势的影响。该模型不但揭示了集群行为(特别是群际冲突)的发生、发展机制,而且对实际的治安管理以及理解社会冲突和社会变化的内在机制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陈浩薛婷
- 关键词:集群行为社会认同理论
- 职场欺负研究的整合模型被引量:6
- 2013年
- 职场欺负是建立在实施者和受欺负者双方权力不均衡性基础上的一种重复且持续发生的职场行为。整合模型从产生路径、影响因素、作用过程以及影响结果等方面,对职场欺负的整个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并指出职场欺负不仅影响当事人双方的身心健康,还会产生波及效应,影响到群体中的旁观者以及组织效能。未来研究可考虑在研究范式、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等方面进行相应扩展。
- 付美云乐国安马华维
- 关键词:受欺负者
- 心理信息学:网络信息时代下的心理学新发展被引量:22
- 2015年
- 在见证了社会计算与计算社会科学的勃兴之后,心理学和信息科学在网络信息时代相遇,催生出心理信息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旨在利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技术,通过开展网络调查和实验、开发和利用移动设备、建立数据库和分类体系、使用开源软件和数据挖掘技术等,获取、整理和分析心理学研究资料。其对大规模复杂数据的掌控能力,使心理学家可以从新的高度和视野,针对现实和虚拟网络中的个体与群体心理现象展开研究,重新检视已有理论假设并探索新发现。但是,心理信息学在展现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在技术和研究设计、伦理和研究规范、研究重心与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面临挑战。
- 薛婷陈浩赖凯声董颖红乐国安
- 关键词:心理学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
- 社交网络(SNS)中的自我呈现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6
- 2013年
- 基于符号互动论而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及其理论,以往常被用于解释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面对面人际互动行为。近些年,社交网络逐渐成为人际互动行为发生的重要场域。由于社交网络自身的独特之处,人们在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与现实面对面、传统计算机媒介交流中的自我呈现有诸多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更受到目标观众、动机、人格特征、性别和文化等方面的显著影响。西方的"富者更富理论"和"社会补偿理论",在解释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现象本质时各执一词,而国内的"补充我/补偿我理论"或许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理论问题。未来的SNS自我呈现研究应在扩展被试群体范围、SNS网站种类和影响因素变量几方面继续前行。
- 陈浩赖凯声董颖红付萌乐国安
- 关键词:社交网络自我呈现
- 情绪的基本结构:争论、应用及其前瞻被引量:57
- 2013年
-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关于情绪的结构,主要有情绪分类与情绪维度两大理论解释取向。分类取向认为情绪由几种相对独立的基本情绪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复合情绪构成。维度取向则认为各类情绪之间彼此相关,应抓住情绪的主要维度进行结构性阐释,并以几种环形结构模型为代表。一些情绪理论模型尝试整合这两大解释取向。基于两种情绪结构理论,心理学家们开发过多种情绪量表和情绪诱导材料,而最近出现的几种(网络)情绪感知工具值得关注,互联网将在未来的情绪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 乐国安董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