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018)
- 作品数:27 被引量:179H指数:8
- 相关作者:段超孙炜李锦云黎帅王玉德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民宗委民族文化研究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探索——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被引量:9
- 2018年
- "西兰卡普"传统传承出现危机,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展示、利用和创新,知名度、利用领域、技法、传承模式均出现积极变化,但也表现出文化传播效果要高于文化传承效果、数字化技术种类待丰富、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保护和营造结合差的不足。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应注意多渠道共同传承,做好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营造。
- 莫彦峰莫代山
- 关键词:土家族西兰卡普文化传承
- 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形态被引量:4
- 2015年
-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输出随时代的发展,其传播形态也不断变化和完善。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及形态出现多样化的特征。较全面地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和形式。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已基本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形态并存的传播格局,其传播形态主要有两大类,即实体传播和符码传播。
- 李锦云
-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
- 晚周秦汉初医学知识传承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中国医学的成长有赖于医学知识的不断传承。晚周秦汉初医学知识的传承以医家群体、医学文本为主要载体,医学器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医学知识的传承以师资为主导,经历着由秘密授业到名师择众徒的转变。这种知识传承围绕着医学典籍循序展开,形成一套择徒、(授)受书、研读、理解、验证、再丰富的综合模式。这套传承模式为中国医学大厦奠定着基础,提供着范式。医学知识的传承助力着中国医学的前进步伐,而以文本为中心的中国医学又时刻呼唤着对经典医籍的研习与实践。
- 王玉德吕金伟
- 关键词:秦朝汉初医学知识知识传承
- 论《史通》在宋代的沉寂
- 2014年
- 唐代刘知幾的《史通》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专著。《史通》辨明史学源流,援经入史,阐明经史之异趣,史学最终从经学中挣脱出来成为一门与经学并立的学科。然而到了宋代,随着经学独大的学术格局再次确立,《史通》"援经入史"、"疑古惑经"等壮大史学谱系的努力受到宋人的普遍诟病,《史通》一书也遭到宋人的普遍排斥,一度归于沉寂。《史通》在宋代的沉寂与宋代经史之间的博弈密切相关。
- 陈磊
- 关键词:宋代刘知幾《史通》
-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以Z民族大学为例被引量:19
- 2017年
-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度较高,但在中华文化的情感、意志和践行上却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后者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诋毁、民族文化政策导向的偏离、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乏力等复杂因素共同影响所致。要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从民族教育制度改革的角度看,需要将中华文化认同内容统筹安排进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从民族院校改进工作的角度看,要认真贯彻"两课"和中华文化类课程的宗旨,激发"两课"教师、辅导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创新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形式,营造中华文化认同的校园文化。
- 尹旦萍
- 关键词:中华文化认同课程教学
- 关于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思考被引量:30
- 2017年
-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和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制度,初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极大推动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新世纪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取得的重大成绩与非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息息相关。然而,各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了一些诸如内容不完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同时,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制定法规制度的实施办法,加强执法检查,增强制度刚性,以保证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 段超孙炜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 汉魏六朝时期神农炎帝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被引量:4
- 2014年
- 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神农炎帝文化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大变化,即炎帝的政治地位明显下降,神农在农业文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神农炎帝文化明显丰富,有关神农炎帝的信息明显增多。影响神农炎帝文化传承的原因是民众意愿、社会政治、农业发展、时间与空间、人群与书籍。
- 王玉德尹阳硕
- 关键词:汉魏六朝优秀文化文化传承
- 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实践及其理论省思——基于武陵山区的调查被引量:7
- 2014年
- 武陵山区推行了民族文化生态村、生态博物馆、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民间艺术之乡、民族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等多种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模式。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保护与发展难以兼顾,理念存在缺陷,策略与方式过于简单等问题。应深刻认识民族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反思其理念和策略,思考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促进民族地区乡土文明的存续、转型与发展。
- 李然
- 关键词:民族村寨乡土文明民族地区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场的构建研究——以广东连南县油岭排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承场包括自然传承场和社会文化传承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传统传承场损坏严重,发生变迁甚至消失;现存传承场得以保护和复兴,新传承场得以构建和发展。应围绕传统文化活态传承构建村寨传承场,壮大传承场的构建主体、完善构建内容和丰富构建方式,促进特色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 罗晓琴
- 地方戏传承的场域变迁与实践选择被引量:5
- 2020年
- 地方戏是农耕社会时期由一定地域的乡土文化孕育而成的地方艺术,并在其创造者们的生存实践中获得了传承和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赖以生存的乡土场域的逐步消解,地方戏陷入了日益严重的传承危机。通过对地方戏在乡土场域中传承的实践逻辑及其进入现代社会后的艰难适应进行比较性解读,尝试以“现代入域”的实践策略来解决它面临的传承困境,为地方戏的传承研究补充新的视角和阐释范式。
- 姚磊
- 关键词:文化传承地方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