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34-001)

作品数:10 被引量:255H指数:7
相关作者:汤达祯陶树许浩李俊乾姚艳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技术公司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篇煤层气
  • 4篇孔隙
  • 3篇地质
  • 3篇
  • 2篇上二叠统
  • 2篇煤储层
  • 2篇孔隙特征
  • 2篇二叠统
  • 2篇储层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特征
  • 1篇延安组
  • 1篇渗透率
  • 1篇石炭
  • 1篇水文地质
  • 1篇水文地质特征
  • 1篇盆地
  • 1篇主控因素
  • 1篇注CO2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技术公司

作者

  • 6篇汤达祯
  • 5篇陶树
  • 5篇许浩
  • 4篇蔡益栋
  • 4篇姚艳斌
  • 4篇李俊乾
  • 3篇陈贞龙
  • 3篇刘大锰
  • 2篇吕玉民
  • 2篇张百忍
  • 2篇赵兴龙
  • 2篇蔡佳丽
  • 1篇李松
  • 1篇张可铭
  • 1篇邓春苗
  • 1篇张彪
  • 1篇陈晓智
  • 1篇邱勇凯
  • 1篇宋从雷
  • 1篇田冲

传媒

  • 2篇煤田地质与勘...
  • 2篇洁净煤技术
  • 2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资源与产业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2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黔西上二叠统煤的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被引量:20
2011年
作为一种多孔介质,煤的孔隙性质直接影响煤层气的富集和扩散,因而对煤孔隙特征的研究至关重要。通过压汞测试和低温氮吸附测试数据,系统分析了黔西上二叠统煤的孔隙形态、孔隙类型及孔径分布特征,并从煤岩显微组分及煤级方面探讨了该区煤储层孔隙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黔西煤样孔隙度为1.4%~9.5%,且由北至南有减小趋势;孔隙类型以吸附孔为主,其中高煤级煤孔隙以一端封闭型孔居多,与低煤级区相比,其渗透性和连通性较差,但黔西地区整体优于沁水盆地;煤级是影响煤储层孔隙变化的主控因素,随着煤级增加,孔隙度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
蔡佳丽汤达祯许浩李松陈贞龙陶树赵兴龙
关键词:煤储层孔隙特征
华北石炭—二叠系煤的孔渗特征及主控因素被引量:27
2010年
煤的低孔、低渗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煤层气勘探和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选取华北河东、渭北、阳泉、晋城、大同和两淮等6个煤田,通过煤岩学特征测试、微裂隙分析和低温氮孔隙结构分析,对该区煤的孔渗发育特征及其控制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华北地区煤的孔隙度在2%~10%之间,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受3次煤化作用跃变所控制,在Ro,r约为1.2%附近达到最小值。矿物充填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煤的孔隙度。华北地区煤的渗透率一般都在5×10-3μm2以下,渗透率与孔隙度呈显著的幂指数关系。无烟煤以微孔为主,孔隙度都在6%以下,渗透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裂隙的发育程度;而中低煤级煤的渗透率不仅受裂隙影响,也受煤中各级孔隙发育的影响较大。
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张百忍张可铭李俊乾
关键词:孔隙度煤层气
黔西滇东上二叠统煤孔隙发育特征及煤级对孔隙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在对黔西滇东地区34个上二叠统龙潭组煤样进行压汞测试分析及扫描电镜观察的基础上,从孔隙度、各孔径段孔隙分布、各孔径段孔隙对孔隙度的贡献以及煤级对孔隙发育的影响4个方面对煤孔隙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煤孔隙度具有北低南高、东低西高的特征;煤孔隙以小微孔为主,大孔和中孔发育程度相当;随着孔隙度的增加,各孔径段孔隙贡献率的增加速率存在差异,以大孔贡献率的增加最为明显;孔隙度随煤级的增加呈"M"型波状变化,趋势变化的3个拐点分别对应Ro值的0.8%,1.4%,2.6%。
蔡佳丽汤达祯许浩陈贞龙赵兴龙
关键词:孔隙特征煤级
彬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其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被引量:47
2012年
对彬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结合煤层实测含气性特征,探讨了水文地质条件对该区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研究区构造简单,延安组煤系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不具明显水力联系,有利于煤层气富集成藏,同时使得煤系含水层地下水补给只能来源于区外侧向径流补给;矿区划分为3个水动力强弱不同的区域:侧向径流补给区、弱径流区和相对滞流区,其中位于矿区东南部的相对滞流区,也是水势低洼带煤层气汇集区,有利于煤层的富集成藏。同时,东南部煤层的含气量最高,说明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实对煤层气成藏起着关键作用。
田冲汤达祯周志军陶树陈晓智宋从雷
关键词:彬长矿区煤层气水文地质成藏
基于NMR和X-CT的煤的孔裂隙精细定量表征被引量:116
2010年
从实现精细化、无损化和定量化表征角度,报道了应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微焦点CT扫描技术等对煤的孔裂隙类型、有效孔隙度、孔径结构分布和孔裂隙的空间配置等进行精细定量表征的新方法.研究发现:(1)煤的核磁共振横向驰豫时间(T2)为0.5~2.5,20~50和>100ms时所对应的3个谱峰分别代表了微小孔、中大孔和裂隙,谱峰越大则该峰所代表的孔裂隙越发育;(2)煤的三元组构中,矿物、有机组分和孔裂隙分别具有不同的CT数分布区间,通常孔裂隙的CT数都小于600HU,因此可通过CT数来重构孔裂隙的分布;(3)根据煤样核磁共振实验的T2截止值计算了煤的有效孔隙度,它是煤岩渗透率主要决定因素;(4)基于核磁实验和离心实验提出的"T2C法"有效地实现了对煤的孔径结构分布的重构;(5)采用高精度的微焦点CT扫描,实现了煤的孔裂隙的三维建模,完成了对孔裂隙的尺度及空间发育展布特征的精细描述.
姚艳斌刘大锰蔡益栋李俊乾
关键词:煤层气孔隙裂隙
俄乌哈三大煤盆地煤层气地质及开发潜力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俄乌哈)三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在美国实现煤层气商业化开发的引导下,这三大独联体国家也逐渐开展本国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本文在分析俄乌哈三大煤盆地(库兹涅茨克、顿涅茨和卡拉干达)构造、地层及煤层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详细地分析这三大煤盆地煤层气开发潜力,并对其开发潜力进行仔细地对比研究。研究表明:库兹涅茨克煤盆地煤层气发育具有"巨大且巨富"的特征,非常适合煤层气规模化开发;卡拉干达煤盆地煤层气发育具有"小而肥"的特征,同样适合煤层气开发;而顿涅茨煤盆地煤层气发育具有"大而贫"的特征,与前两者比,其煤层气开发潜力明显较差。
吕玉民汤达祯许浩陶树张彪陈贞龙
关键词:煤层气地质库兹涅茨克
华北地区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及成因探讨被引量:13
2012年
通过对采自华北9个矿区10块煤岩样品进行了镜质组反射率测定、显微组分分析、比表面积测试、显微裂隙统计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分析了不同变质程度煤的物性特征,并结合华北煤的变质背景,探讨了其物性差异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煤的变质程度和变质类型影响煤的显微组构、孔隙结构和裂隙演化规律,这是造成煤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微观分析表明,煤在不同的变质阶段,其大分子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造成煤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的大小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李俊乾姚艳斌蔡益栋邱勇凯
关键词:显微组分比表面积
煤层气储层地质与动态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0年
基于对国内外近年来有代表性的学术论著分析,从煤储层描述与评价、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研究的试验和测试手段、煤储层多相介质耦合特征及渗透率预测、产能过程相渗变化及预测模型、煤层气储层排采试验动态和产能影响因素分析等6个方面,有重点地综述了煤层气储层地质与动态评价研究的新进展,并指出储层动态变化条件下的多相介质耦合特征和渗透率预测,不同地质背景下的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全方位、多学科的储层动态渗透率预测,构建定量-半定量的煤储层动态评价和预测体系将是今后储层地质和动态评价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刘大锰姚艳斌蔡益栋李俊乾张百忍
关键词:煤储层煤层气储层地质渗透率
彬长地区延安组含煤地层沉积特征被引量:4
2011年
应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建立鄂尔多斯彬长地区延安组煤系地层发育的等时格架,划分煤系发育的沉积体系及微相,总结沉积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延安组地层以三段发育为主,可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3个四级层序,区内为曲流河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以河漫沼泽、河漫滩、分流见湾为主,其中沼泽和平原环境是发育连续稳定厚煤层的优势环境。
邓春苗汤达祯许浩陶树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延安组煤系地层
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CO2埋存技术被引量:15
2011年
作为常规油气重要接替补充的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如何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是摆在煤层气开发工程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通过向煤层中注入CO2,既可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又能间接地实现CO2减排,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CO2埋存技术(CO2-ECBM)。该项技术已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并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文章介绍了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CO2埋存的必要性,分析了CO2-ECBM技术的作用原理、应用条件,列举了国内外CO2-ECBM技术的实践,最后探讨了中国CO2-ECBM的前景。发现中国煤层埋存CO2以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潜力巨大,但相关理论研究和关联技术还相当滞后,有待进一步发展。
吕玉民汤达祯许浩陶树
关键词:煤层气注CO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