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1CB409709)

作品数:29 被引量:416H指数:12
相关作者:江天久周名江颜天刘洁生杨维东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生物学
  • 5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5篇赤潮
  • 8篇亚历山大藻
  • 8篇贝类
  • 7篇麻痹性贝毒
  • 5篇有害赤潮
  • 5篇麻痹性贝类毒...
  • 5篇甲藻
  • 4篇东海原甲藻
  • 4篇原甲藻
  • 4篇塔玛亚历山大...
  • 4篇群落
  • 4篇浮游
  • 3篇毒素
  • 3篇毒性
  • 3篇污染
  • 3篇污染状况
  • 3篇污染状况分析
  • 3篇南麂列岛
  • 3篇南麂列岛海域
  • 2篇代谢研究

机构

  • 21篇暨南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华南师范大学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5篇江天久
  • 10篇颜天
  • 10篇周名江
  • 9篇杨维东
  • 9篇刘洁生
  • 3篇江涛
  • 3篇王丽平
  • 3篇邹迎麟
  • 3篇徐轶肖
  • 3篇谭志军
  • 3篇聂利华
  • 2篇吕颂辉
  • 2篇吴锋
  • 2篇李扬
  • 2篇张帆
  • 2篇李欢
  • 2篇杨莉
  • 2篇朱明远
  • 2篇彭喜春
  • 2篇张利永

传媒

  • 6篇海洋环境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学报
  • 1篇卫生研究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生态科学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0
  • 6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1篇2002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麻痹性贝毒在广州市售经济贝类中污染状况分析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黄沙海产品批发市场7种经济贝类为期一年的麻痹性贝毒(PSP)污染状况的调查分析,了解海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方法毒性测定按照AOAC小白鼠法进行,成份分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安全性评价采用联合国粮农...
聂利华江天久杨维东刘洁生
关键词:贝类麻痹性贝毒
文献传递
蒙古裸腹溞对有毒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对有毒赤潮生物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摄食。结果表明,单一饵料试验中,蒙古裸腹溞摄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数的增加而增大,在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亚心形扁藻组成的混合饵料试验中,当前者细胞数为低值时,摄食率不随后者细胞数的变化而变化,而当前者的细胞数高于1920/mL时,摄食率随亚心形扁藻细胞数的增大而升高。
江天久徐轶肖
关键词:枝角类塔玛亚历山大藻摄食赤潮
枝角类为媒介的麻痹性贝类毒素传递与代谢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为了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产生、转化和归宿,本文以海洋枝角类为媒介,研究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与代谢过程。结果表明,PSP毒素可以沿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红鳍东方鲀(Fugu rubripes)鱼苗进行传递和代谢。整个实验过程中,塔玛亚历山大藻、蒙古裸腹溞、红鳍东方鲀均检测到C1+2,鱼苗体内还发现似新生成的neoSTX。毒素传递过程中,C1+2中低毒性的α型毒素C1比例增大;毒素在鱼苗体内净化时,各PSP成分和总毒素含量普遍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该结果为解释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何在海洋各营养级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为我国开展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江天久雷芳徐轶肖
关键词:枝角类鱼苗
麻痹性贝毒对学习记忆及肌肉运动耐力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 探讨低水平摄入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肌肉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 从市售污染贝类海产品中提取麻痹性贝毒。大鼠随机分为5组,设3个染毒组,2个对照组。高、中、低剂量染毒组灌胃用PSP溶液浓度分别为18.4,9.2和4.6μgSTX/kg。空白对照组为自由饮用水,溶剂对照组为经小鼠检测无毒的贝组织盐酸提取液(0.1mol/L)。各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染毒剂量每周按体重调整1次。第28,29d进行跳台实验,测试学习记忆能力,第31~34d进行游泳实验。测试肌肉运动耐力情况。结果 高剂量雄性大鼠学习错误次数显著增加,而衡量记忆能力的各项指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高剂量雌性大鼠不仅学习错误次数显著增加,而且衡最记忆能力的潜伏期也显著缩短。高剂量雄性大鼠的游泳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低水平长期摄入PSP毒素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肌肉运动耐力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刘洁生聂利华杨维东张萍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学习记忆
麻痹性贝类毒素在大鼠体内的分布与累积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检测低剂量摄入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后,多种毒素在大鼠内脏器官中的分布和累积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贝类水产品中麻痹性贝毒的安全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按美国公职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推荐的麻痹性贝毒小鼠测定法从自然毒化的海湾扇贝和华贵栉孔扇贝中提取PSP粗毒素,分别给大鼠灌胃51.2,25.6和10.2小鼠单位.kg-1,每天1次,连续28d。同时设溶剂(未毒化贝组织的盐酸提取液)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停毒后的d1,d3和d14心脏取血,处死大鼠,收集肝、肾、脾和脑等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组织中PSP的种类和含量。结果在所检测的4个内脏组织中,3个剂量的肝和肾脏组织中均检测出PSP,并且在停毒d14时仍有毒素存留,在脑和脾脏组织未检测出PSP。肝和肾组织中累积的PSP种类不同,所检测的各类PSP中,膝沟藻毒素4最易在大鼠肝和肾脏中累积。结论低剂量经口染毒的PSP可分布于大鼠的肝和肾脏,且在肝和肾脏中累积。
刘洁生杨莉杨维东吴敏仪
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毒素类
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研究了亚历山大藻对海湾扇贝受精卵孵化的影响及致毒机制。结果发现:八株产PSP毒素的亚历山大藻和两株不产PSP毒素的相关亚历山大藻均显著抑制海湾扇贝受精卵的孵化,说明这种抑制作用在亚历山大藻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与PSP毒素无直接关系;一种PSP标准毒素STX也没有这种抑制作用,进一步证明可能存在其他毒素。以相关亚历山大藻为对象展开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藻对受精卵孵化的半数抑制密度(ID50)为1 000个.mL-1;其藻液、重悬液、去藻液、内容物和藻细胞碎片均显著影响受精卵的孵化;研究还发现该藻能改变了担轮幼虫破坏细胞膜结构和胞内结构,促使细胞内产生大量溶酶体,但溶酶体的稳定性下降,表明相关亚历山大藻可能通过影响海湾扇贝早期发育阶段的细胞结构和免疫功能而导致孵化失败。
陈桃英颜天刘利平王丽平周名江
关键词:有害赤潮亚历山大藻致毒机制
浙江南麂列岛海域贝类中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为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SP)在我国首个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浙江南麂海域的分布,于2006年4月-2007年3月间,在该海域主要养殖区设立了6个采样点,以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条纹隔贻贝(Septifer virgatus)、紫贻贝(M.edulis)、虾夷扇贝(Pecten yessoensis)、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野生牡蛎(Ostreasp)为对象逐月采样,用小白鼠生物测定法进行麻痹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南麂海域PSP含量普遍较低,检出率为11.7%,检出值均低于我国目前暂定的400 Mu/100g警戒值;PSP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主要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其它季节没有检出;该毒素主要分布于大沙岙、马祖岙、火焜岙3个海区的湾内,有较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易受该毒素污染的贝类主要为人工养殖的虾夷扇贝、紫贻贝及野生的牡蛎。
吴锋江天久张帆江涛
关键词:麻痹性贝毒贝类
塔玛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03年
通过对 2 0 0 2年 5月东海赤潮原因种 -东海原甲藻和亚历山大藻的单一藻种和两种藻混合情况下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现塔玛亚历山大藻 (ATHK )对轮虫有致死作用 ,其4 8hLC50 为 130 0cell·ml-1.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研究表明 ,只有藻液和藻细胞具有这种毒害作用 ,藻在早期生长阶段的毒害作用较强 ,毒性大小与藻细胞活性相关 .东海原甲藻在高密度 (4× 10 4、5× 10 4、10× 10 4cell·ml-1)时对轮虫种群数量在第 5d时开始有影响 ;东海原甲藻在低密度 (1× 10 4、2× 10 4、3× 10 4cell·ml-1)时 ,轮虫能够以其为食并进行生长繁殖 .两种藻混合情况下 ,东海原甲藻能够减轻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轮虫的毒害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此次赤潮对东海的微型浮游动物种群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 .
王丽平颜天谭志军周名江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东海原甲藻褶皱臂尾轮虫
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综合影响被引量:47
2002年
利用多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光照强度对麻痹性贝毒产毒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经三维ANOVA统计分析(Tukey test)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范围内(温度12,19,25,32℃;盐度10,18,25,30,35和光照强度0.02×10^(16),0.08×10^(16),0.3×10^(16),1.6×10^(16)s^(-1)/cm^(2)),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对藻生长率有显著的影响(P<0.001).光照强度和温度、盐度和温度、光照强度和盐度以及这3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P<0.001),在本实验中该藻生长的最适条件是19℃,1.6×10^(16)s^(-1)/cm^(2),盐度30.根据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特性,我们探讨了这些环境因子在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形成机制中的作用.
颜天周名江钱培元
关键词:塔玛亚历山大藻赤潮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光照强度赤潮
中国东海和南海有害赤潮高发区麻痹性贝毒素研究被引量:50
2003年
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采自浙江舟山和广东深圳海域贝类的麻痹性贝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结果表明 ,舟山海域近岸的贝类毒素检出率为 14 % ,染毒的贝类毒素含量不高 ,低于小白鼠生物检测法的测定范围 ;深圳近岸贝类毒素检出率为 30 %以上 ,华贵栉孔扇贝是主要的染毒贝类 ,有1个样品毒素含量达 5 .1Mu·g-1,超出安全食用标准 .从深圳大亚湾华贵栉孔扇贝检测出 10种麻痹性贝毒素成分 ,消化腺的主要毒素成分为GTX1+ 2 和GTX5,C1+ 2 和GTX2 + 3 ,而剔除消化腺后其余贝组织的主要成分为neoSTX和GTX5.贝毒素主要积累在扇贝的消化腺内 ,消化腺含有的毒素是贝肉组织的 8倍 .
江天久陈菊芳邹迎麟刘洁生杨维东
关键词:麻痹性贝类毒素赤潮高效液相色谱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