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0YJA720023)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相关作者:吕国忱郭亭梁爱民徐慧杰蔡健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文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哲学
  • 2篇生态
  • 2篇主义
  • 2篇马克思主义
  • 1篇道德
  • 1篇旋律
  • 1篇学科
  • 1篇哲学反思
  • 1篇哲学学科
  • 1篇中国化时代化...
  • 1篇日常生活审美...
  • 1篇社会
  • 1篇社会动力
  • 1篇社会关系
  • 1篇生态平衡
  • 1篇生态危机
  • 1篇生态文明
  • 1篇时代主旋律
  • 1篇实践维度
  • 1篇事变

机构

  • 9篇江苏大学

作者

  • 8篇吕国忱
  • 2篇郭亭
  • 1篇梁爱民
  • 1篇蔡健
  • 1篇徐慧杰
  • 1篇柴静
  • 1篇陈晨

传媒

  • 2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长白学刊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徐州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理论探索
  • 1篇边疆经济与文...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生态危机的根源及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科技发展被引量:1
2012年
深入分析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原始社会,科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小,远远没有超出自然的恢复能力,但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在加深。在农业社会,青铜器、铁器、陶器和文字等科技成就的出现使人类增加了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自然的平衡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开始被破坏;另外,冶金术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这些必然影响农业社会的发展。在工业社会,3次工业革命均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为代价,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在广度和深度上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科技发展本身意味着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效率的提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科技及其发展是生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从科技的本体论基础、认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3个方面论证了科技是生态危机根源。在此基础上,认为应该从科技角度寻求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改变传统的科技观,即扬弃传统科学所遵循的方法论意义上的简单性原则,代之以整体性原则;改变传统技术,即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采用多样化技术,使之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改变社会条件,即从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社会条件进行变革。
吕国忱蔡健
关键词:生态危机生态文明
我国哲学学科发展:从分离到整合被引量:1
2014年
我国哲学学科分类比较细,彼此之间缺乏交叉,其设置处于分离状态。哲学横向与纵向的交叉、各学科的碰撞和互补、发展阶段的差异、彼此的分离与隔绝,客观要求我国哲学学科从分离走向整合。实现我国哲学学科整合发展,必须坚持研究思路的系统性、理论旨趣的指向性、观点表达的思辨性、整合方法的合理性,采用空间整合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社会实践法、信息共享整合法,使哲学学科在更高层次上走向整合。
吕国忱
关键词:哲学学科
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被引量:2
2012年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看来,美的生产是"真正的生产",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身的诉求和见证,是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的体现。"审美化时代"只是"美"的"秀"场,崇高的缺失使美感只停留于快感,所谓的"快乐"只是满足于感性形式,缺乏深度和理性反思的艺术和美,并不符合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所要求的全面和丰富性的要求。消费着的大众在看似自由的审美幻象中没有获得真正的"审美民主",一个被商业资本所精心设计的"增殖计划"主宰着大众的消费和审美,主体在对象中的"遮蔽",反映出的是这种审美文化中"专制"和"返魅"的强大力量,而不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真正确证。
梁爱民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崇高
伦理学视域中的实践维度
2013年
实践是一切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出发点和基础。实践维度的优先性不仅体现在优先于感性、直观,更体现在优先于理论思维和逻辑概念。从伦理学视域出发,强调实践维度的重要性,并非要在伦理理论与实践之间实现"哥白尼倒转",而是由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当前以经济关系变革为基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关系变革的新形势下,伦理理论的确定性与实践成果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迫使我们必须将如何更好地践行社会伦理秩序,提高社会成员道德修养提上日程。
吕国忱柴静
关键词:伦理学视域实践维度伦理道德社会关系
社会动力的哲学反思被引量:1
2014年
哲学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就是以反思和批判的形式对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矛盾进行思考和理论构建。从概念界定、理论反思与批判、理论发展的中国路径三个环节,阐释社会动力理论的观点和实质,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社会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吕国忱徐慧杰
关键词:社会动力包容性增长
技术与生态的悖论及其应对被引量:4
2012年
科学技术正确解释和运用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类营造了美好家园。与此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其负面效应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显现。盲目以古自居、强调价值多维和结构理性差异是破坏生态平衡的历史、经济和认识原因。通过实践的物质力量,推动经济发展,为科技和生态的互补性提供坚实基础和力量支撑,才能破解悖论和实现科技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吕国忱
关键词:生态平衡悖论双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个历史转折点被引量:2
2012年
"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社会科学、社会运动、社会事变比自然科学错综复杂,也必然随着重大社会事变的到来更新自己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共运、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是伟大的社会事变,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及时扑捉社会需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全方位进行理论探索,扬弃传统的、甚至权威的理论话语,提出科学思想体系,把社会推向前进。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该结合历史事变和社会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社会必将健康有序、蓬勃发展。
吕国忱郭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事变
改革、开发、人的发展三位一体的时代主旋律
2011年
改革开放是30年前提出的至今仍然有效的指导思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必须更加细化才能产生实效。实践证明,改革、开发和人的发展相互包含和溶为一体,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只有敏锐地认识社会弊端,才能大胆改革旧的制度,开发新的领域,激活人的潜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力量源泉。随着社会步骤的加快,改革、开发与人的发展已经成为日益明显的三足鼎立的强大支点。
吕国忱陈晨
关键词:主旋律
差异多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之维被引量:2
2012年
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价值认知和选择的过程。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作为当代社会实践和人类生活的理性自觉,可以从日常的、流俗的生存观念向属人的、反省的生存观念提升。从"差异多样"视域来分析人类发展的生活现实,以期为当前人学的发展以及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提供一个新的路径,亦有助于完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人的自觉自为的自我发展提供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对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重塑和价值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吕国忱郭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