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Z111107058811010)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5
相关作者:宿英英叶红张艳张运周高岱佺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石家庄市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重症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梗死
  • 3篇重症监护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监护
  • 3篇大面积脑梗死
  • 2篇血栓
  • 2篇血栓形成
  • 2篇预后
  • 2篇颅内
  • 2篇颅内静脉
  • 2篇颅内静脉系统
  • 2篇颅内静脉系统...
  • 2篇颅内静脉系统...
  • 2篇颅内血栓形成
  • 2篇脑静脉
  • 2篇内静脉
  • 2篇静脉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石家庄市第三...

作者

  • 6篇宿英英
  • 5篇叶红
  • 4篇王淼
  • 4篇高岱佺
  • 4篇张运周
  • 4篇张艳
  • 3篇范琳琳
  • 2篇陈卫碧
  • 2篇吕颖
  • 2篇王坤
  • 1篇王岩
  • 1篇田飞
  • 1篇陈立峰
  • 1篇赵晓霞

传媒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年份

  • 5篇2013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80例重症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按结局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临床资料及其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0例重症CVT患者出院时生存65例(81.2%),死亡15例(18.8%);预后良好49例(61.2%),预后不良31例(38.8%)。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昏迷、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8分、颅内出血、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钠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0项因素)是死亡的影响因素。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疝(OR=54.05,95%CI:3.40~859.55;P<0.01)、高钠血症(OR=22.50,95%CI:2.72~185.92;P<0.01)、低钾血症(OR=17.30,95%CI:1.54~193.55;P=0.02)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②年龄、性别、昏迷、GCS≤8分、病变累及≥3个静脉窦/静脉、伴脑室受压/中线移位、脑疝、肺炎、呼吸衰竭、高钠血症、低钾血症、血浆渗透压增高(12项因素)是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45岁)(OR=9.47,95%CI:1.71~52.46,P=0.01)和呼吸衰竭(OR=19.64,95%CI:3.06~126.02,P=0.00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疝、高钠血症、低钾血症是重症CVT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老年和呼吸衰竭是重症CVT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宿英英王坤王淼陈卫碧叶红高岱佺张艳张运周
关键词:颅内血栓形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重症监护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5~6分,11例)。分析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为(7.4±3.1)h,降温速度(0.66±0.40)℃/h;维持低温中位数时间24.0(20.5~72.0)h,最大温度偏差中位数0.2(0.1~2.0)℃,最大温度偏差≤0.3℃时长占维持低温时长的比率平均〉90%,15例患者低温过程中最大温度偏差≤0.3℃;恢复常温时间(36.0±13.9)h,复温速度(0.09±0.05)℃/h。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各项温度相关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例发生低温操作技术实施意外(盐水腔破裂);4例患者发生低温仪器运转意外(6例次),其中3次电源松动和1次机器停止运转的持续时间长,并引起体温波动,幅度为0.4~0.7℃。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低温操作意外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好,但仍需提前做好低温治疗方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处理预案,以保证低温治疗顺利实施。
宿英英范琳琳叶红张艳张运周高岱佺陈卫碧吕颖
关键词: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
重症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死亡原因分析
2013年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thrombosis,CVT)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少见类型,在美国和英国等欧美国家为3—5/100万人,占所有卒中的0.5%~1.0%[1-2],病死率为8.3%[3],主要为重症CVT患者。
王坤宿英英王淼叶红王岩陈立峰
关键词:颅内血栓形成脑静脉预后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寒战与抗寒战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期间,寒战出现规律与抗寒战措施,以保障血管内低温治疗的顺利实施。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将22例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并经抗寒战处理的患者,根据寒战程度,分为无寒战或轻度寒战(0~1级)组(5例)和中重度寒战(2~3级)组(17例)。分析寒战与低温的相关性、寒战与抗寒战药物的相关性、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寒战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①22例患者中,低温全程伴有寒战19例(86.4%),其中轻度(1级)2例(10.5%)、中度(2级)12例(63.2%);重度(3级)5例(26.3%)。各低温阶段中,诱导低温期寒战发生率最高,为68.2%(15/22),0~1级寒战患者平均降温速度[(0.92±0.59)℃/h]快于2~3级寒战患者[(0.51±0.15)℃/h],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1,P=0.090)。②应用哌替啶、咪达唑仑和肌松药的患者,寒战发生率分别为89.5%、83.3%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1级寒战组与2~3级寒战组比较,抗寒战药物负荷剂量和维持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胃肠动力抑制(95.5%,21/22)、肝功能异常(77.3%,17/22)和循环抑制(40.9%,9/22)。④无寒战和轻度寒战患者与中重度寒战患者相比,不良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过程中,诱导低温期间寒战发生率最高,并以中度寒战为主;中重度寒战可减慢诱导低温期间的降温速度,需采取更加积极的抗寒战措施;抗寒战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率高,但可以控制,对预后影响不大。
宿英英范琳琳叶红张艳高岱佺张运周田飞王淼赵晓霞
关键词:脑梗死重症监护寒战大面积脑梗死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22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均按低温治疗方案实施。按发病6个月结局以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 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 5~6分,11例),分析低温治疗期间患者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系统并发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低温期间全部出现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生存组生理学指标异常率与死亡组比较,除心率减慢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生理学指标异常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率最高的是凝血功能(20例,90.9%),其他依次为心血管功能(18例,81.8%)、肝功能(17例,77.3%)、消化功能(7例,31.8%)、肾功能(6例,27.3%)和造血功能(3例,13.6%)。肌酸激酶增高13例,占59.1%。③生存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除低钙血症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系统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是消化系统(21例,95.5%)、代谢系统(21例,95.5%)和血清电解质(21例,95.5%)并发症,其他依次为循环系统(16例,72.7%)和呼吸系统(6例,27.3%)并发症。⑤3例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经药物治疗恢复正常。无一例死于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低温治疗可伴有较多生理学指标异常变化和系统并发症,但多不严重,经严密监测和妥善处理,可逐渐得以恢复,并不影响患者预后。严密的监测方案和严谨的处理预案均可为血管内低温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宿英英范琳琳张运周张艳叶红高岱佺王淼吕颖
关键词:脑梗死预后大面积脑梗死
应保障神经重症患者低温治疗的安全性被引量:8
2013年
低温治疗的神经保护作用,如细胞能量消耗和自由基形成的减少、兴奋性中毒和炎性反应的减轻、颅内压的下降和血-脑屏障破坏的改善等,已经通过临床前动物实验得到证实[1],也得到心肺复苏患者残疾率下降和病死率下降的临床研究验证[2]。然而,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开展得并不多。低温过程的管理和低温引发的并发症可能是使临床医师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21世纪初,血管内低温技术问世,使低温操作更加简便、快捷、可控[3]。
宿英英
关键词:脑梗死重症监护安全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