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10JJ2013)
-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1
- 相关作者:唐举玉卿黎明吴攀峰俞芳王聪杨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兔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动物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建立兔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实验模型的可行性. 方法 选择体质量2.5~3.0 kg的新西兰大耳白兔25只,雄雌不限.随机选取其中5只行局部解剖,以明确兔的腹壁浅动脉的起源、口径及其穿支的血供分布情况.余下的20只动物,根据腹壁浅动脉的血供分布情况,于动物腹部设计一面积6 cm×3 cm大小的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采用股动静脉与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吻合构建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模型.供区均直接缝合. 结果 腹壁浅动脉发源于股动脉的近端,管径(0.15 ±0.02)mm,发出2~3支穿支供养下腹壁皮肤.构建实验模型的20只动物中,1只因麻醉意外死亡,余下实验动物均成功建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模型,术后1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而坏死,其他皮瓣均顺利成活. 结论 利用新西兰大耳白兔可成功建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的动物实验模型,该模型构建操作相对简单,成功率高.
- 卿黎明唐举玉杜威王聪杨俞芳吴攀峰
- 关键词: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动物模型显微外科
- 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后静脉危象早期组织因子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的变化及其意义
- 2014年
- 我们通过检测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术后发生静脉危象前后不同时段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浓度变化,旨在探讨TF、TFPI能否应用于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早期诊断。
- 卿黎明唐举玉何晓凡杜威王聪杨吴攀峰俞芳
- 关键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静脉危象穿支皮瓣皮瓣游离TFPI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早期表达变化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t-PA和PAI-1)在游离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早期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规律与意义。方法将30只体质量为2.5—3.0kg、4个月龄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建立腹壁浅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模型。构建成功后,实验组采用体外留线结扎以阻断静脉回流来构建穿支皮瓣静脉危象模型而对照组体外留线不结扎。观察两组皮瓣血运变化,于静脉危象发生的不同时间点采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PA和PAI-1浓度,切取部分皮瓣组织行组织形态学检查。利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除1例发生麻醉意外、对照组1例发生静脉危象外,其余均成功构建穿支皮瓣游离移植和静脉危象模型。皮瓣在静脉结扎1h之内颜色无明显改变,在静脉结扎2h以后出现典型静脉危象表现。t-PA和PAI-1在皮瓣移植前、通血即刻、静脉结扎即刻、结扎后15min、30min、1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PA在静脉结扎后2、4、6、8h浓度显著降低(P〈0.05),PAI—1在静脉结扎后2、4、6、8h浓度显著升高(P〈0.05)。病理结果显示:随着穿支皮瓣发生静脉危象时间的延长,管腔内红细胞逐渐黏附聚集,最后导致血管堵塞。结论t-PA、PAI-1对穿支皮瓣移植术后静脉危象的早期(2h以内)无明显变化,不能应用于诊断早期静脉危象。
- 杜威唐举玉何晓凡卿黎明王聪杨吴攀峰俞芳
- 关键词:穿支皮瓣静脉危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