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B08-04)

作品数:5 被引量:71H指数:5
相关作者:杨焱清肖汉兵孟彦张涛柳凌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日本鳗鲡
  • 2篇鳗鲡
  • 1篇单胞菌
  • 1篇多态
  • 1篇多态信息含量
  • 1篇养殖
  • 1篇脂肪酸
  • 1篇肉脂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嗜水气单胞菌
  • 1篇饲养
  • 1篇胚胎
  • 1篇气单胞菌
  • 1篇群体遗传多样...
  • 1篇人工养殖
  • 1篇仔鱼
  • 1篇仔鱼发育
  • 1篇微卫星
  • 1篇微卫星标记

机构

  • 5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3篇孟彦
  • 3篇肖汉兵
  • 3篇杨焱清
  • 2篇郭峰
  • 2篇张洁明
  • 2篇柳凌
  • 2篇张涛
  • 1篇李荣
  • 1篇曾令兵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科学养鱼
  • 1篇水产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日本鳗鲡雌鳗卵巢发育期间肌肉脂肪酸的组成及消耗被引量:13
2009年
研究采用3种不同的处理方式(I&GD、I&nGD和A&nGD)对雌鳗处理后,进行了生物学相关参数、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鳗鲡在性腺发育期间,体重一直呈一个下降的趋势,直到产卵前,才显著高于野生海鳗。该现象被称为水合反应。实验结束时,3个实验组的脂肪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I&GD组下降最多,占总脂肪的66.55%;其次是A&nGD组,占总脂肪的43.76%;下降最少的是I&nGD组,占总脂肪的34.68%。研究对日本鳗鲡的肌肉共测出了17种脂肪酸,SFA 7种、MUFA 2种、PUFA 8种。其中,MUFA虽然只有2种,但在脂肪酸总量中占的百分比却较高达38.02%,而且它们的消耗与性腺发育和基础代谢有关,与雌鳗的游泳耗能无关。在8种PUFA中,AA的变化很特殊。实验期间,它在日本鳗鲡肌肉内是一个积累和消耗的动态过程。而且,积累程度与雌鳗的游动有关,游动越多,积累越多。EPA虽然能被检出,但量很低,而且各组间的变化无明显规律。DHA在日本鳗鲡肌肉中的含量达到123.91 mg/g干肌肉,占总脂肪的32.52%。卵巢发育所消耗的量也很多,I&GD组在卵巢发育结束后,下降到10.59 mg/g干肌肉。相关性分析发现,虽然总脂肪酸、PUFA、DHA和EPA与GSI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但关系最密切的是DHA,其r=-0.952(P<0.01,n=5),关系最小的是EPA,其r=-0.882(P<0.05,n=5)。因此分析认为DHA是日本鳗鲡性腺发育所需的最主要的一种脂肪酸。对能量分布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日本鳗鲡在人工诱导性腺发育期间,基础代谢所需的脂肪量(LBM)占总脂肪量的34.68%,性腺发育所需脂肪量(LGD)占总脂肪量的32.49%,运动耗能所需脂肪量(LM)占总脂肪量的9.79%。因此认为,日本鳗鲡在不摄食的情况下,肌肉中的脂肪不仅能提供性腺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还能满足洄游2000海里到达产卵场所需的能量。
柳凌李荣张洁明郭峰张涛
关键词:脂肪酸肌肉组织卵巢发育日本鳗鲡
野生和养殖大鲵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被引量:13
2008年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并且为我国特有,现在该物种野生种群急剧下降,而人工养殖种群逐渐增多。为了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本底调查,本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28尾野生大鲵和16尾人工养殖的大鲵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10对引物中有7对检测到多态位点,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8和4-6,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1和0.75,说明本实验中研究的大鲵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比较发现,人工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的等位基因丢失现象,并且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以上结果将为大鲵的人工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孟彦杨焱清张燕肖汉兵
关键词:ANDRIASDAVIDIANUS微卫星标记多态信息含量
大鲵腹水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被引量:36
2009年
【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mus,giant salamander)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类型。【方法】从患病大鲵的腹水和肠道分离细菌并进行纯培养,用细菌自动鉴定系统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培养细菌进行鉴定,再对52尾健康的1龄大鲵进行感染试验,以确定病原菌,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经过细菌自动鉴定系统确定了4株细菌,室内感染试验确定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为主要致病菌;细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也再次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该病原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对氨卞青霉素、舒巴坦、头孢唑啉等药物具有抗性。【结论】导致大鲵腹水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孟彦曾令兵杨焱清肖汉兵
关键词:腹水病嗜水气单胞菌
人工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在多年对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活体观察、计算机图文分析以及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鳗鲡胚胎及孵化后19d前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条件下,日本鳗鲡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约38h30min,总积温为885.50℃·h。其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基本相同,鳗鲡胚胎发育可分为14期,为典型的盘状卵裂,原肠作用通过细胞的下包和内卷完成。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与一般硬骨鱼类的仔鱼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无色透明的血细胞和S形心管;开放型的口腔,发达且不能闭合的上下颌和3对颌齿;孵化后3~9d在身体两侧出现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发达的感觉丘,其数目为6~9对不等;以及形态不断变化的尾垂体等生物学特性。分析认为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孵化环境可能相对较稳定,以及仔鱼摄食方式可能为触碰后咬食的方式。
柳凌张洁明郭峰张涛
关键词:日本鳗鲡胚胎仔鱼发育
人工养殖大鲵常见病害防治被引量:5
2010年
野生状态下大鲵的病害很少,但是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扩大,放养密度不断增大,以及饵料都是来自人工高密度饲养的鱼类,大鲵病害也随之加剧,特别是自2006年来关于大鲵患病的报道也越来越多。目前,人工养殖大鲵发病呈现以下特点:①鱼病种类推陈出新;②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③发病范围更广,以前茁种阶段发病较为常见,现在许多疾病对成鲵也产生影响。通过长期的大鲵养殖工作,现将其分类及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孟彦杨焱清肖汉兵
关键词:人工养殖病害防治发病范围规模化养殖高密度饲养放养密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