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38042) 作品数:19 被引量:270 H指数:11 相关作者: 胡凯 曹剑 边立曾 姚素平 韩善楚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大学 东华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核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更多>>
贵州遵义镍-钼富集层中独居石的发现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7 2007年 对贵州遵义天鹅山-黄家湾镍-钼富集层中镍-钼矿石进行了电子探针研究,在镍-钼矿石中发现了稀土独立矿物——独居石,呈不规则的细粒、蠕虫状分布于矿石中,并与镍、钼的独立矿物共生;独居石La和Ce的含量高(La2O3含量变化范围为25.70%~30.52%,Ce2O3含量变化范围为22.96%~27.68%),贫Sm、Th(Sm2O3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49%~0.80%,ThO2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19%),具有热液成因独居石的化学成分特征。镍-钼矿石中稀土矿物独居石的发现为镍-钼矿层的热液成因提供了直接的矿物学证据。 陈益平 潘家永 胡凯 郭国林 严兆彬 凡秀君关键词:独居石 黑色岩系 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011年 通过调研分析我国华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Ni—Mo多金属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述评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深化研究值得加强的方向。将已有提出的矿床成因模式总体归纳为5种观点:陨石撞击同沉积、岩浆火山碎屑、海水、热水、多源,并且认为目前主要侧重于对热水和海水两种成因的研究,这两方面积累的证据较多,争议也较大。结合生物有机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即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认为矿床成因复杂,受到热水、海水、生物有机质的多元复合作用。总体而言,各种矿床成因观点均各有证据支持,但因成矿过程复杂,成矿地质作用多样,所以尚不能够完全全面、合理地揭示成矿过程,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工作;建议加强原位实验分析测试技术的应用和矿床成因研究的时空对比。这些认识为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性的该领域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且因这一分析对象是全球黑色岩系矿床的一个典型实例,所以认识可望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施春华 曹剑 胡凯 韩善楚 边立曾 姚素平关键词:黑色岩系 热水成矿 下寒武统 黑色岩系矿床成因及其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 被引量:22 2013年 黑色岩系型矿床是矿床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成因由于成矿作用复杂而存在争议。为深入理解这种复杂性并为解决争议提供参考信息,通过深入剖析国内外这类矿床的典型实例,述评了矿床成因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进一步提出了值得加强研究的方向。全球黑色岩系矿床分布广泛,矿床形成过程中受多种地质作用影响,并可主要归纳为3种:海水、热水与生物有机成矿作用。其中,海水和热水为成矿提供元素及有利的成矿条件(如还原的沉积环境)。相比而言,生物有机质的成矿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海水和/或热水提供的元素进行富集,并在合适条件下成矿。可见,这3种成矿作用的多元复合作用使得成矿过程极其复杂,这是导致很多矿床成因至今未完全确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后可从两方面开展深化研究:一是揭示多期复杂成矿演化过程;二是剖析生物有机成矿作用。这些认识对沉积岩型矿床的研究同样具有普遍参考意义。 施春华 曹剑 胡凯 边立曾 韩善楚 姚素平关键词:热水成矿作用 赣东北蛇纹岩中铬尖晶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3 2008年 赣东北蛇纹岩主要分布于该区的蛇绿混杂岩带内,经ICPMS分析发现该区蛇纹岩Cr的丰度达6187×10^-6,电子探针分析发现主要以铬尖晶石类矿物形式存在。铬尖晶石矿物的Cr^#[=100*Cr/(Cr+Al)]为60~69,指示其形成环境可能与SSZ型蛇绿岩(supra—subduction zone ophiolite)有关。 郭国林 潘家永 刘晓东 何光玉 韩善楚关键词:赣东北 蛇纹岩 铬尖晶石 贵州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硫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21 2009年 对贵州天柱大河边重晶石矿床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矿床重晶石的硫同位素组成为36.7‰~41.6‰,具有比同期海水硫酸盐高得多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且在δ34S分布直方图上呈塔式,表明形成该矿床的硫来源单一,主要来自于海水中硫酸盐并经历了较强的生物细菌分馏作用,且矿床形成环境为半封闭-封闭的台地泻湖环境。 吴卫芳 潘家永 夏菲 陈益平关键词:重晶石矿床 硫同位素 柴达木盆地中深层混积岩储层形成机制 被引量:48 2011年 通过岩心观测、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岩石物性等分析,系统阐述了柴达木盆地典型中深层(西北区南翼山构造E32-N1)混积岩的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和成岩作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储层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混积岩以(泥质)泥晶灰岩、钙质含量较高的砂岩和粉砂岩及其混积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改造的裂缝和粒间溶蚀孔隙为特征,物性总体表现为低孔-特低孔、超低渗-非渗透;有利于形成储层的成岩作用是溶蚀和构造裂缝作用;储层形成机制可归纳为"岩性是基础,裂缝是条件,溶蚀是关键"。这可为区域中深层混积岩储层,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储层的研究与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与参考。 冯进来 曹剑 胡凯 陈琰 杨少勇 刘云田 边立曾 张国卿关键词:混积岩 储层 溶蚀 裂缝 柴达木盆地 遵义黄家湾镍钼多金属矿成矿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7 2009年 贵州遵义地区黄家湾镍钼多金属矿是寒武系底部的黑色页岩型矿床。黑色岩系中微量元素特征显示镍钼多金属矿层的Ni,Mo,Cd,V,Cu,Zn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Th,Hf,Zr,Ti亏损。稀土元素显示多金属矿层的δ(Eu)呈正异常,中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结合镜下观察发现的有机质、红藻囊果与金属硫化物之间密切的共生关系和前人研究结果,分析了黑色岩系镍钼多金属矿的成因,认为镍、钼、铜、锌等金属元素的来源与热液有关,通过生物作用聚集并在缺氧的还原沉积环境下大量堆积,富集形成Ni-Mo金属硫化物矿床。 周洁 胡凯 毛建仁关键词:热液 生物作用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潜力 被引量:18 2009年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详细对比分析表明,中侏罗统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侏罗统,且水体更深,构成了更大范围的连通湖盆。中侏罗统烃源岩生烃母质中的藻类体丰度较下侏罗统烃源岩的高,而角质体含量相对较低。据此,中侏罗统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好于下侏罗统烃源岩。但根据现今残余烃源岩的分布和有机质丰度特征,下侏罗统烃源岩的生烃基础却好于中侏罗统,前者在生烃凹陷区目前已进入高过成熟演化阶段(Ro>2.0%),而后者在不同构造单元以差异热演化为特征。综合对比分析认为,两套烃源岩均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在今后的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中,应将两套烃源岩置于同等重要位置。 曹剑 边立曾 刘云田 胡凯 杨少勇 汪立群 陈琰 孙平安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北缘 侏罗系 生烃潜力 贵州遵义下寒武统黑色页岩镍、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态硫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10 2008年 黄家湾矿是贵州遵义地区寒武系底部新发现的黑色页岩镍钼多金属元素矿床。根据形态硫测试结果,文章分析了黄家湾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剖面和矿石中不同形态硫(硫酸盐硫、黄铁矿硫、有机硫)的特征,推测镍、钼金属富集层处还原性硫的来源。 周洁 胡凯关键词:形态硫 黑色页岩 镍 钼多金属矿床 滨海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3 2008年 海南和厦门两地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埋藏泥炭中硫的成分分析表明,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泥炭中的硫以硫化铁硫为主,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含量最低。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形式和特点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海南福田地区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主要形成于红树林潮上坪和泥炭坪,硫含量较高,平均为2.60%,且有机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硫化铁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厦门海沧镇红树林泥炭沉积物形成于红树林潮间坪以及潮道环境,硫含量较低,平均值仅为0.43%,形态硫和有机质的相关性与海南红树林泥炭地沉积物相反。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铁的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形式产出,且以莓球状形态为主。研究表明,黄铁矿与次生有机硫的生成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造成红树林泥炭中硫含量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硫源,而是有机质的供给与沉积微环境的影响。现代滨海红树林泥炭沼泽中硫的赋存特征将对煤中硫成因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廖家隆 姚素平 丁海关键词:形态硫 有机硫 沉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