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1700)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付丽范宇郎荣刚郭晓静刘芳芳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乳腺
  • 5篇浸润性
  • 4篇乳头
  • 4篇乳头状
  • 4篇乳头状癌
  • 4篇细胞
  • 4篇浸润性微乳头...
  • 3篇乳腺浸润
  • 3篇乳腺浸润性
  • 3篇乳腺浸润性微...
  • 3篇肿瘤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 2篇上皮
  • 2篇上皮间质
  • 2篇上皮间质转化
  • 2篇肿瘤转移
  • 2篇腺癌
  • 2篇腺肿瘤

机构

  • 6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6篇付丽
  • 4篇郭晓静
  • 4篇郎荣刚
  • 4篇范宇
  • 3篇刘芳芳
  • 3篇谷峰
  • 2篇徐新生
  • 2篇李伟东
  • 2篇钱晓龙
  • 2篇任贵
  • 2篇罗贯虹
  • 2篇刘冰冰
  • 2篇王新
  • 2篇李凯
  • 1篇李崖青
  • 1篇赵晶
  • 1篇位嘉
  • 1篇杨壹玲
  • 1篇高霞
  • 1篇任美敬

传媒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中华乳腺病杂...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Hsp27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并验证乳腺IMPC与最常见的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间差异表达的蛋白,从蛋白质角度研究探讨乳腺IMPC的特殊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机制。方法:双向电泳筛选1例乳腺IMPC和1例乳腺IDC-NOS冻存组织的蛋白表达差异点,质谱鉴定其所对应的蛋白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验证其在43例IMPC和30例IDC-NOS组织切片中的表达。结果:筛选出表达稳定差异的蛋白—热休克蛋白27(Hsp27),且Hsp27在IMPC中表达上调。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了Hsp27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质中,其在IMPC中的表达明显高于IDC-NOS(Z=-3.236,P=0.001),并与ER(r=0.319,P=0.037)及淋巴结转移数(r=0.444,P=0.003)呈正相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学分期、PR和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Hsp27在乳腺IMPC中过表达,且与淋巴结转移数呈正相关,提示Hsp27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以及特殊的病理形态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高霞钱晓龙李崖青任美敬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热休克蛋白27淋巴结转移
RhoE促进胃癌转移及其分子机制被引量:3
2010年
探讨RhoE对胃癌转移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用Western Blot(WB)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RhoE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WB,半定量PCR检测RhoE蛋白和mRNA在转移潜能不同的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RhoE的正义表达载体稳定转染胃癌细胞系SGC7901。通过迁移实验、侵袭实验检测其对胃癌细胞体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B检测改变胃癌细胞中RhoE表达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变化。结果RhoE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与胃癌转移相关联;上调RhoE表达能促进胃癌细胞的体外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MMP9表达也随之上调。实验结果率先证实RhoE能够促进胃癌转移,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实现的。
封斌李凯任贵罗贯虹王新
关键词:RHOE细胞迁移细胞侵袭肿瘤转移胃癌
H2-calponin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被引量:5
2010年
探讨H2-calponin在结肠癌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H2-calpinin在结肠癌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构建H2-calpinin特异性小干扰RNA,稳定转染结肠癌SW480细胞系,同时将转染随机序列的SW480细胞作为对照,通过MTT实验、FACS细胞周期检测等方法研究H2-calponin下调对结肠癌细胞恶性生物行为的影响。结果:H2-calponin的表达与结肠癌的增殖能力具有相关性,下调H2-calponin的表达能够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实验率先验证了H2-calponin能够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潘妍卢瑗瑗李凯任贵罗贯虹王新
关键词:结肠癌细胞增殖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的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的意义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中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在蛋白和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66例IMPC、67例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DC-NOS)中PSCA的表达,比较其差异并分析PSCA的表达与IMPC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例IMPC和10例IDC-NOS癌组织及其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中PSCA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PSCA在66例IMPC中有47例高表达(71.2%,47/66),67例IDC-NOS中35例高表达(52.2%,35/67),两组表达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IMPC中PSC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39)。RT-PCR结果显示,PSCA在10例IMPC和10例IDC-NOS癌组织中各有7例和5例表达,且全部高于对应的正常乳腺组织;IMPC癌组织中PSCA表达强度明显高于IDC-NOS癌组织。结论PSCA的表达可能在IMPC淋巴结转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郝金燕杨壹羚李帅钱晓龙刘芳芳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乳头状肿瘤转移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浸润性T淋巴细胞及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的表达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浸润性T淋巴细胞和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法(labelled streptavidin-biotin method,LSAB)方法检测61例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71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和27例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3种乳腺癌中浸润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以及Th细胞因子的表达。T淋巴细胞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Test,组内比较采用Wilcoxon Signed RanksTest;组间Th细胞因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CD3、CD8和CD4均表达于淋巴细胞胞膜。CD3+T细胞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5)。CD8+T和CD4+T细胞在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12)。Th细胞因子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胞质。IL-2表达在IMPC组最低(25/61,41.0%),其次是IDC组(33/71,46.5%),最高是MC组(20/27,74.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IFN-γ的表达类似于IL-2,IMPC组最低(39/61,63.9%),其次是IDC组(57/71,80.3%),最高是MC组(24/27,88.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IL-4的表达在IDC组最高(42/71,59.2%),其次是IMPC组(19/61,31.1%),最低是MC组(5/27,1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IL-10的阳性率在IMPC组是87.8%(47/61),在IDC组是87.3%(62/71),在MC组是88.9%(24/27),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结论浸润性T淋巴细胞和Th细胞因子在不同类型乳腺癌中表达不同。
徐新生郭晓静刘芳芳李伟东刘冰冰谷峰郎荣刚范宇付丽
关键词:乳腺肿瘤TH细胞因子
Cripto-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具有促进上皮间质转化作用的Cripto-1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205例乳腺癌标本中Cripto-1、E-cadherin(E-CD)及β-catenin的表达,并分析Cripto-1蛋白与E-CD及β-catenin的关系,同时分析Cripto-1蛋白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复发转移及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Cripto-1蛋白表达于癌细胞质,阳性表达率为82.9%(170/205),其表达与病理组织学分期(r=0.418,P=0.000)、HER2/neu(r=0.223,P=0.001)、淋巴结转移个数(r=0.293,P=:0.000)、淋巴结外软组织癌浸润(r=0.206,P=0.003)、肿瘤远处转移(r=0.273,P=0.000)呈正相关;而与ER、PR表达及年龄无明显相关性;在179例浸润性导管癌中Cripto-1蛋白的表达与其组织学分级(r=0.194,P=0.009)呈正相关;E-CD表达在肿瘤细胞膜,而β-catenin除了表达在细胞膜外还表达在细胞质。Cripto-1的表达与E-CD呈明显负相关(r=-0.324,P=0.000),而与β-catenin在胞质中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12,P=0.000);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Cripto-1蛋白在淋巴结阳性组的表达明显高于阴性组(Z=-3.465,P=0.001);在远处转移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组(Z=-3.899,P=0.00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ripto-1蛋白的表达程度与患者的生存率呈明显负相关(P<0.05);Cox-Regression证明Cripto-1蛋白的表达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HR=2.353)。结论:Cripto-1蛋白可能通过EMT促进乳腺癌的侵袭和转移,其表达与乳腺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是导致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作为乳腺癌的独立预后因子。
雷婷郭晓静王欣欣范宇郎荣刚赵晶杨壹玲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癌上皮间质转化预后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中CD44^+/CD24^(-/low)和CD24^+表型细胞的研究被引量:13
2009年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 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 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 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 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χ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 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 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 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 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 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χ2=7.126,P=0.008),且I 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34,P=0.003)。结论I 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的存在及上皮间质转化可能是I MPC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及耐药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原因。研发针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药物也可作为治疗乳腺癌的一个方法。
李伟东刘芳芳徐新生刘冰冰崔力方位嘉郭晓静郎荣刚范宇谷峰付丽
关键词: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上皮间质转化
腋窝副乳腺组织发生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研究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原发性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对发生于腋窝的肿物局部广泛切除标本采用组织全切片法取材制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肿瘤组织中ER、PR、cerbB-2、p53、上皮膜抗原(EMA)、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的表达。结果:病理组织学发现肿物由IMPC和导管内癌两种成分组成,分别占95%和5%,癌旁可见正常乳腺组织,且与同侧固有乳腺组织间无连续,证实腋窝部肿瘤为副乳腺组织发生的原发性IMPC。肿瘤组织内可见癌侵犯淋巴管,43枚腋下淋巴结中35枚可见转移灶,侵犯到淋巴管内及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癌组织均与原发灶形态相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组织ER和PR阳性,p53和cerbB-2阴性,EMA在肿瘤细胞簇外表面,即面向间质侧呈阳性表达,E-钙黏附素、α-连环素和β-连环素在癌细胞团内的细胞间连接处呈强表达,而癌细胞团的外表面无表达。结论:发生于腋窝副乳腺组织的IMPC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原发于乳腺的IMPC特征相同,并具有同样的高侵袭和转移潜能。
郎荣刚郭晓静范宇陈凌付丽
关键词:副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免疫组织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