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60038)
- 作品数:10 被引量:73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维贤邓果果陈卫华孙迪沈文洁更多>>
- 相关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 从近年作品看植物染在丝绸设计中的应用被引量:20
- 2014年
-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近几年的国内外植物染丝绸作品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提练表现技法、作品形式、材料运用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作品主题、风格的表现与烘托作用。植物染丝绸作品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服装、家纺、饰品等形式,以环境装饰、画作、装置艺术品等形式出现的作品也很多;创作材料除了以真丝绸为主体的各种织物,还采用蚕茧、丝线、丝绵等;使用的染材多样,染成的色相丰富,色彩搭配更富有艺术气息;创作手法既有扎染、蜡染、手工模印等传统印染工艺,也采用叠层、拼布、绗缝、镂空、色织、刺绣等多种服饰工艺。
- 李维贤聂贵花
- 关键词:真丝织物产品设计表现技法
- 谈传统工艺的行业培育与产品定位问题——以阳江漆器为例被引量:5
- 2014年
- 本文以阳江漆器为例,重点从行业培育与产品定位两个角度,探讨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阳江漆器品质优良、风格独特,曾是岭南漆器的重要代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衰落,目前行业萧条,产品形式单一,技艺水平严重下滑,情势严峻。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认为阳江漆器当前的首要工作是营造环境,恢复、壮大行业,重点是宣传、营销与人才培养;应重视造型产品与实用型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对经典传统产品的恢复与创新。
- 李维贤邓果果
- 关键词:漆器非物质文化遗产
- 香云纱工艺中晒莨工序的染色机制被引量:12
- 2016年
-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考察香云纱工艺中晒莨工序前后薯莨单宁组分与结构的变化、纤维材料结构的变化情况,结合植物多酚化学理论,探讨晒莨工序的染色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晒莨工序中,曝晒使薯莨单宁氧化形成醌式结构而显棕色,随着浸染、曝晒次数的增多,晒坯表面的颜色不断加深,最终变为棕色或棕红色。疏水键-氢键多点结合可能是薯莨单宁与丝、棉、麻等纤维结合的共同方式;化学结构的不同使得各种纤维与薯莨单宁结合的数量、强度差异很大,因而影响染色牢度。蚕丝结构中含有疏水性氨基酸以及众多的氢键结合点,可形成大量的疏水键-氢键结合,因此可获得良好的加工效果。丝绸加工效果好的另外2个原因可能是薯莨单宁与蚕丝蛋白形成共价键结合,以及蚕丝丰富的原纤结构,使得薯莨单宁与蚕丝的结合点显著多于其他纤维。
- 李维贤
- 关键词:香云纱薯莨
- 广东阳江漆艺的历史演进与艺术特色被引量:4
- 2015年
-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广东阳江漆艺各个历史时期的产品类别、工艺特点和艺术特色做一梳理。详细论述了阳江漆艺产品类型从明清至现代的演变过程,以及胎质材料、髹饰技法、色彩、髹饰图案的发展演变。
- 李维贤
- 基于茶染早期史料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1
- 2015年
- 茶叶染色的最早史料为五代《疑狱集》所记以茶水染纸伪造地契一事,对这一史料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茶叶直接染色法可染得棕色系,具体色相因茶叶品种、织物种类而异:红茶染得色偏红;绿茶染得色较浅、暗,偏黄;绿茶染棉、麻织物为黄棕色,与旧纸色相似;铁观音染色效果与红茶相近,但颜色浅。不同织物的染色效果不同,丝织物的染色效果最佳,得色最深,色彩明朗。
- 李维贤聂贵花
- 关键词:茶叶织物染色
- 花草茶染色被引量:2
- 2015年
- 采用迎春花、茉莉花、黄山贡菊、金盏花、玫瑰茄、薰衣草等6种常用花草茶对棉、麻、丝、毛等纤维原料的织物进行直接染色与同浴媒染染色。结果表明:采用直接染色法时,6种花草茶染的颜色为红到黄之间的暖色调,其中迎春花、薰衣草可把面料染成不同深浅的土黄色,茉莉花、黄山贡菊、金盏花可染成不同的黄色,玫瑰茄虽然可染出美丽的玫瑰红色,但色牢度很差。采用媒染法染色,可明显提高染色牢度;不同媒染剂的染色效果不同:与直接染相比,明矾基本不改变色相,但使颜色变深,变亮;硫酸铜主要会使颜色变黄或颜色加深;硫酸亚铁则会使颜色变为暗沉的灰色或黑色。
- 李维贤孙迪
- 关键词:黄山贡菊金盏花玫瑰茄染色媒染
- 《破茧成蝶》——谈立体刺绣在装饰画中的设计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立体刺绣运用到装饰画上,可使装饰画具有更好的装饰效果,展现出更强的艺术魅力。系列装饰画《破茧成蝶》采用立体刺绣的填绣、垫绣等传统技法,结合穿孔刺绣法创作而成,在构图设计方面,不仅注意远近、层次处理,还结合点、线、面构图法,采用四幅分解组合构成作品;选用蚕茧、丝线为材料,进一步突出、呼应主题。
- 沈文洁李维贤
- 关键词:装饰画蚕茧破茧成蝶
- 阳江漆器现状与发展策略被引量:2
- 2014年
- 阳江漆器是我国岭南漆器文化的重要代表,其色彩绚丽、造型奇巧、工艺精湛,尤以制作皮胎、纸胎漆器著称。20世纪90年代后,阳江漆器逐步走向衰落,传统的实用性器物几乎消亡。近年来,虽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但其发展缓慢,未能改变衰落的现状。针对阳江漆器现状,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提出阳江漆器的发展策略。
- 邓果果李维贤
- 明至民国时期广东蓝靛植物的种植状况被引量:10
- 2013年
-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明至民国时期广东种蓝状况进行研究。认为:广东至迟在明朝已形成可对之课税的规模化种蓝业,清朝广东各地普遍种蓝制靛,民国时期种蓝显著减少。清民国时期粤北和珠三角地区曾出现过种蓝流民聚党作乱的情况。种植的品种有木蓝、菘蓝、马蓝和蓼蓝,其中木蓝和菘蓝种植最广泛。采用传统的播种法或扦插法分畦种植,每年最多可采收蓝草四五次;在山中种蓝相当普遍,因地制宜地采用"烧畬种蓝"和"林蓝套种"的种植模式。
- 李维贤陈卫华
- 关键词:民国
- 古之茶染被引量:10
- 2016年
-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方法,探讨古代茶叶染色的用途、色相及原理。从五代开始,茶叶用于染纸、染棉纱、染布匹;可染得暗黄色(陈纸之色)、棕色(紫棉之色)、砖褐、莲子褐,以及黑色(皂、青);清、民国时期东北地区用野茶"茶条"染皂,得色"极青"。茶叶染色主要是利用茶叶的主要成分——茶多酚的氧化聚合性以及络合反应性。茶多酚可与棉布的纤维素分子、丝绸的蛋白质分子结合,故可染布、染帛。而不同品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以及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色素成分的含量不同,再加上染色工艺的差异,故而可染出不同的颜色。茶染棕色主要是利用茶多酚的氧化性;染皂主要是因茶多酚与铁离子络合反应显黑色;染褐色也同样是利用茶多酚与铁媒染显黑色,再与茶叶中的其他色素成分或其他染材中的色素复合,最终将布染成不同的褐色。
- 李维贤
- 关键词:染色植物多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