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1058)

作品数:12 被引量:228H指数:9
相关作者:虞孝感燕乃玲段学军赵秀华曹卫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生态系统
  • 3篇生态系统管理
  • 2篇流域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视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理要素
  • 1篇东南沿海
  • 1篇新经济
  • 1篇新经济地理
  • 1篇新经济地理理...
  • 1篇循环经济
  • 1篇营养化
  • 1篇指标体系
  • 1篇生态
  • 1篇生态功能
  • 1篇生态功能区
  • 1篇生态功能区划
  • 1篇太湖
  • 1篇太湖富营养化

机构

  • 10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浦东干部...
  • 2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聊城大学
  • 1篇浙江财经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篇虞孝感
  • 5篇燕乃玲
  • 2篇曹玉红
  • 2篇赵秀华
  • 2篇唐琦
  • 2篇曹卫东
  • 2篇段学军
  • 1篇陆大道
  • 1篇吴威
  • 1篇林丽
  • 1篇王辰
  • 1篇梁双波
  • 1篇王志宪
  • 1篇丁健
  • 1篇刘新

传媒

  • 3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经济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城市问题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水利发展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被引量:9
2006年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地区。在持续十几、二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该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已经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城市连绵化的格局,为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该地区将继续担负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和国内经济发展示范的重要作用。然而,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能源缺口较大、耕地流失严重、粮食安全问题、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已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分析该地区发展状况与问题的基础上,从协调经济、环境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唐琦虞孝感
关键词:东南沿海
从国际治湖经验探讨太湖富营养化的治理被引量:24
2007年
湖泊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影响湖泊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应该充分认识目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的普遍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从国际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经验看,有效地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仍然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前提;颁布严格的保护水资源的法律,确保饮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建立全流域统一的水资源保护合作机制,特别是注重把流域综合管理的思想引入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制定长期的湖泊富营养化治理计划,细化具体的阶段治理目标。坚持湖泊治理的方向,不能放弃太湖的治理。
虞孝感Josef Nipper燕乃玲
关键词:太湖湖泊富营养化流域综合管理
长江源区生态功能区划与生态系统管理被引量:27
2006年
生态功能区划是近年来我国着力建设的一个新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管理的框架。首先简要讨论了生态功能区划的性质,指出生态功能区划是基于生态系统的地理框架。与生态区比较,生态功能区强调人文活动对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能力的影响,并反映人类的价值判断。生态功能区划的最终目的是以生态系统的等级结构和尺度原则为基础,在不同尺度水平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以长江源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实证分析。其基本认识是,按照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划分生态系统单元;进行生态系统描述和评价;在确定主导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最后讨论了按照生态系统原理对长江源生态功能分区进行管理和建设。
燕乃玲赵秀华虞孝感
关键词: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系统管理
试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被引量:3
2009年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唐琦虞孝感王辰
关键词:地理要素区域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研究及其意义被引量:58
2010年
克鲁格曼在借鉴经典区位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了世界贸易、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改造并创新了传统区位理论,在此基础上构造出一套新的空间区位理论—称之为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以在该领域及此前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形势预测方面的贡献,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在新形势下取得的新成果,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使经典区位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但是,长期以来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被认为与地理界所研究的经济地理学关系不大,未引起地理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克鲁格曼所研究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内涵、研究意义及其与传统区位论的关系等方面,重新解读和审视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该理论对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影响,以期对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创新研究和制订区域科学发展路线图提供参考。
段学军虞孝感陆大道Josef Nipper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理论区位论克鲁格曼
长江三角洲地区30年来区域发展特征初析被引量:20
2009年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其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产业结构方面,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一、二次产业比重下降,后工业化趋势明显;在空间结构上,核心城市带动功能进一步增强,沿铁路经济向沿江、沿海经济转变,开发轴线由"Z"字型向反"K"字型转变;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增加了资源消耗和供应的压力,同时导致区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在长江三角洲一体化方针指导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强国际竞争力,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段学军虞孝感刘新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
生态系统完整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0
2007年
生态系统完整性(ecosystem integrity)的内涵不断发展,正在逐步成为现代环境伦理和环境政策的价值基础。对生态系统完整性有多个侧面的研究视角和定义。结构的视角注重系统组成的成分,功能的视角注重系统整体的、动态的特性;人类的价值判断对生态系统是否具有完整性起决定作用;从自组织演化的角度,一个健康、且具有不断自演化和进化能力的系统才是具有完整性的。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不同的生态系统,因其管理目标的不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有侧重。最后,生态系统完整性在生物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生态系统完整性应视为区域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价值内核。
燕乃玲虞孝感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
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以南京市为例被引量:31
2006年
根据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南京市循环经济发展现状,选择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建设等4大指标系统,并对其所包含的25项指标赋以权重值和指标值,利用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出南京市1986年-2002年及我国2002年循环经济度,结果显示:南京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京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上升的态势,且其发展速度较快,受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政府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过程又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和阶段性。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不同的地区循环经济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该指标体系在被其他地区应用时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王志宪林丽虞孝感
关键词:循环经济减量化
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完整性测量与评价被引量:12
2007年
“生态系统完整性”概念正在逐步成为公共环境政策和决策的基础,许多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规划和政策都将生态系统完整性作为目标和原则。本文建立了长江源区多尺度生态系统框架,依照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定义,发展了长江源区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对源区进行了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测量和评价。根据完整性的评价结果,将长江源区划分为生态良好区、生态脆弱区和优先生态恢复区。
燕乃玲赵秀华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
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空间差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被引量:11
2008年
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差异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分区评价,理清不同空间生态功能差异,可为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基础支撑。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进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安徽沿江区域开发的方向,构建区域生态源区4个,生态廊道7个和众多的生态楔,最后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建议。
曹玉红曹卫东吴威梁双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