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108030700010)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黄海威周桂娟吴小红吴萌萌苏丽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脑损伤
  • 2篇放射性
  • 2篇放射性脑损伤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斑块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星形
  • 1篇星形胶质
  • 1篇星形胶质细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原纤维
  • 1篇照射
  • 1篇中层厚度
  • 1篇伤患者
  • 1篇酸性蛋白
  • 1篇细胞
  • 1篇脑损伤患者

机构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2篇吴小红
  • 2篇周桂娟
  • 2篇黄海威
  • 1篇吴萌萌
  • 1篇苏丽丽

传媒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损伤(RILBI)患者伴随的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82例鼻咽癌放疗后RILBI患者,以其中无卒中病史、缺血性心脏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或吸烟史者50例作为RILBI组,以同期体检中心健康查体的4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病史并测定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根据CIMT值将RILBI患者分为无斑块形成组和斑块形成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排除动脉斑块形成主要危险因素的50例RILBI患者中斑块检出率为32.0%。正常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RILBI患者中斑块形成组和无斑块形成组患者年龄、距离放疗后的时间及卒中史的发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RILBI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03,95%CI:1.046~1.163,P=-0.000)。结论鼻咽癌放疗后RILBI患者容易出现颈动脉斑块形成,年龄是其重要危险因素,需定期随访及早发现伴随的放射性颈动脉损伤。
吴小红黄海威苏丽丽周桂娟
关键词:鼻咽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X线照射后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VEGF和GFAP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研究x线照射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fGFAP)表达随时问及剂量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与放射性脑损伤(RBI)的关系。方法以5、10、15、20Gy剂量的X线照射体外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后继续培养48h,或以20Gy剂量照射后分别培养4、12、24、48h,实验均设正常对照组即未照射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AP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DAPI染色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的凋亡;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GFAP、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剂量照射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增多,变形,胞体肥大肿胀,分支增多,突起增粗,GFAP染色加深,且这种变化随照射剂量和时间增加而表现更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剂量照射组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f尸〉0.05):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不同剂量组、20Gy剂量照射不同时间组星形胶质细胞GFAP、VEGF蛋白的表达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畔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5、10、15、20Gy照射组和20Gv剂量照射后各时间组GFAP、VEGF的蛋白表达均增高,且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GFAP、VEGF的蛋白表达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Gy剂量照射后4~48h内GFAP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20Gv剂量照射后4~24h内VEGF的表达呈时间依赖性。结论X线能诱导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活化,GFAP及VEGF的表达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增高,VEGF异常高表达可能是造成RBI的重要原因。
周桂娟黄海威吴小红吴萌萌
关键词:放射性脑损伤星形胶质细胞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