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146)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120146)
- 作品数:10 被引量:28H指数:5
- 相关作者:卢辉楠杜圣贤高黎明陈军李越更多>>
-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山东平邑盆地古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气候意义被引量:7
- 2015年
- 本文对山东平邑盆地卞桥镇国泰庄西ZK101井卞桥组二段的21块井壁岩芯样品进行分析,在其中5块样品中发现了大量保存较好的孢粉和一些淡水藻类化石,总计60属2亚属63种及部分未定种。据此建立了一个孢粉组合,即Pterisisporites-Ephedripites-Ulmaceae组合。该组合以凤尾蕨科和麻黄科花粉占优势,榆科有一定含量为其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代分布及与邻区相关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确定了其时代为古新世,同时讨论了该孢粉植物群所反映的古气候特点。
- 杜圣贤王启飞宋香锁季兴开刘凤臣陈梅
- 关键词:孢粉组合古气候古新世
- 山东平邑盆地卞桥组(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晚期)泉华成因的核形石被引量:5
- 2016年
- 山东平邑盆地在白垩纪末期源于周缘蒙山和尼山2个隆起区的物源碎屑供给量减少,长期维持清澈湖水环境而有利于湖相灰岩沉积。柏林剖面卞桥组1段下亚段为百余米厚的湖相灰岩序列,其中的大部分核形石是通过湖底钙质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的。本研究发现这里还存在暴露于湖面之上的泉华沉积,部分泉华周边低洼处出现丰富的包壳粒,以大小不同的核形石最常见,主要是通过超饱和碳酸钙泉水化学结晶过程形成的,有的泉华周缘也未能发现核形石,如此看来泉华型核形石分布具有局限性。
- 杜圣贤李越宋香锁刘凤臣陈军陈诚
- 关键词:核形石泉华
- 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被引量:8
- 2014年
- 山东平邑盆地固城组、卞桥组共发现介形类化石21属21种4比较种13未定种,本文记述了其中的17属16种4比较种9未定种。卞桥组一段下部的介形类可称为Talicypridea reticulata-Mongolocypris longa-Frambocythere fangjiaheensis介形类动物群,含化石地层的时代被确认为晚白垩世最晚期,即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晚期。该动物群的发现,为平邑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确定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 于学峰杜圣贤王启飞刘书才周丽刘凤臣卢辉楠陈诚
- 关键词:介形类晚白垩世
- 胶莱盆地胶州组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被引量:2
- 2020年
- 胶莱盆地是我国东部典型的陆相中生代断陷盆地,盆地内王氏群胶州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为跨晚白垩世和古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为确定胶莱盆地的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位置,笔者对胶州市的胶州组露头剖面进行测量,并实施了科学钻探JZK01孔和JZK02孔。对露头和钻孔剖面进行系统取样,在胶州组下部发现Turbochara specialis-Collichara taizhouensis-Hornichara prolixa-Raskyaechara gobica轮藻组合、Talicypridea reticulata-Cypridea cavernosa-Mongolocypris distributa-Ziziphocypris simakovi以及3个孢粉组合:Ulmoideipites-Ulmipollenites minor-A quilapollenites minor孢粉组合、Deltoidospora-Schizaeoisporites孢粉组合和Callistopoleenlits-Quercoidites-榆科孢粉组合。在胶州组上部发现Peckichara varzans-Grovesichara changzhuensis-Chara yuntaishanensis轮藻组合和Porpocypris sphaeroidalis-Sinocyphs cf.funingensis-Mongolocypris longa介形类组合。胶州组下部和上部层位的时代分别被确定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和古新世早、中期,并将JZK02孔的K/Pg界线确定在40.95-73 m之间,JZK01孔确定在9.7-35.55 m之间。
- 杜圣贤杜圣贤陈诚陈军刘凤臣宋香锁田京祥张尚坤刘书才
- 关键词:生物地层胶莱盆地
- 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孢粉化石被引量:8
- 2013年
- 产自山东平邑盆地卞桥镇佟家庄北水井中卞桥组一段下部的两块岩心样品经化学处理获得丰富的孢粉化石,计41属2亚属37种24未定种,可概括为Schizaeoisporites-Rugubivesiculites-Ulmipollenites-Ulmoideipites孢粉组合。根据孢粉组合内一些重要分子的地质时限及与外区有关孢粉组合的对比,其时代划归晚白垩世晚期,相当Maastrichtian期。
- 杜圣贤卢辉楠刘书才杨宁高黎明冯志平宋香锁刘凤臣
- 关键词:孢粉晚白垩世
- 山东青岛早白垩世遗迹化石和皱饰构造的指相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山东日青威盆地青岛地区中生代断陷构造盆地沉积下白垩统龙旺庄组和灵山岛组碎屑岩。即墨东北部丁字湾剖面龙旺庄组发现陆相遗迹化石Skolithos和Thallassinoides两个属,在灵山岛剖面灵山岛组海相地层中可见微生物成因的皱饰构造。这些原地生物-沉积证据表明早白垩世海水并未完全退出青岛地区,日青威断陷盆地内同时存在陆相和海相沉积。
- 杜圣贤杜圣贤张园园李越刘凤臣张尚坤穆西南周腾飞穆西南周腾飞
- 关键词:遗迹化石沉积环境早白垩世
- 山东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生物地层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被引量:8
- 2019年
-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恐龙等生物大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KPB)研究受到了高度关注。为了寻找更好更连续更典型的非海相KPB剖面,提高非海相KPB研究程度,笔者在平邑盆地开展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剖面测量、科学钻探和系统的样品采集、测试分析等工作,遴选出了国内少有的具有KPB的碳酸盐岩湖相沉积的典型剖面。通过对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分析鉴定,在卞桥组一段下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Festiella anluensi- Microchara cristata- 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 acuta;1个介形类组合: Talicypridea reticulata- Mongolocypris distributa-- Ziziphocypris simakovi- Frambocythere tumiensis ferreri;1个孢粉组合: Ulmipollenites + Ulmoideipites- Rugubivesiculites- Schizaeoisporites 。在卞桥组一段上亚段建立了1个轮藻组合: Peckichara zhijiangensis- Gyrogona wubaoensis- Stephanochara huangjianensis- Peckichara varians;1个介形类组合: Paracandona euplectella- Sinodarwinula guangzhuangensis- Cypridea cellularia;1个孢粉组合: Deltoidospora- Ephedripites- 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 Ulmipollenites minor 。根据化石组合特征将白垩系与古近系的界线确定在卞桥组一段内部。通过本次研究,理清了平邑盆地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生物组合,对研究KPB附近的生物群演化规律,恢复平邑盆地古气候、古地理、古生态以及碳酸盐湖盆的演化规律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杜圣贤杜圣贤陈军高黎明陈军陈诚高黎明张增奇刘书才
- 关键词:非海相生物地层
- 山东平邑盆地官庄群有关地层的重新厘定被引量:14
- 2014年
- 平邑盆地的官庄群是我国罕见的富含碳酸盐岩和石膏岩的非海相河湖沉积,中生界-新生界界线连续,孢粉和其他微体生物化石丰富,对研究我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与古新世生物群及其演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以及晚白垩世晚期的地质事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引起众多地质学者的关注。通过对平邑盆地官庄群岩石地层的详细考察及对其赋存的生物群的研究,对固城组和卞桥组的定义进行了厘定。固城组为下粗上细的红色砂砾岩和砂泥岩,含砾石,其成分基本为火山岩,含晚白垩世孢粉和其他微体化石,时代为晚白垩世晚期;卞桥组为一套富含碳酸盐岩和石膏的地层,富含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孢粉和其他微体化石,可分为3个岩性段,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在卞桥组一段的一、二亚段之间。
- 张增奇杜圣贤张尚坤卢辉楠刘书才高黎明宋香锁杨宁刘凤臣周丽陈诚陈军
- 关键词:生物地层岩石地层晚白垩世古新世
- 山东费县白垩纪末期卞桥组的湖相灰岩被引量:2
- 2016年
- 山东费县是平邑盆地的东南部分,白垩纪末的马斯特里赫特期干旱气候背景下,源于蒙山和尼山2个隆起区的物源碎屑供给量偏少,湖水长期维持高清澈度,也同时造成湖水碳酸钙超饱和状态而沉积内碎屑和生屑灰岩。卞桥组一段下亚段湖相灰岩从平邑到费县分布稳定,沉积序列显示后生动物大化石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很低,钙藻和钙质微生物粘结作用形成的核形石是碳酸钙颗粒的主要贡献者,高碳酸钙的湖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生动物的大量栖居。
- 杜圣贤于深洋宋香锁刘凤臣陈军陈诚李越
- 山东平邑盆地PYZK01钻孔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生物地层及磁性地层特征研究
- 2020年
- 在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全球发生了以恐龙集群灭绝和哺乳动物兴起为代表的重大事件,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KPB)研究成为热点。虽然近年来KPB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许多非海相地层领域的重要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因此建立非海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层型很有必要。山东平邑盆地的卞桥组为一套连续的湖相碳酸岩沉积,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认为其是进行非海相KPB研究的理想地层单元之一。本文通过对平邑卞桥镇佟家庄北PYZK01钻孔的生物地层研究,获得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根据其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Porochara anluensis-Chara yuntaishanensis var.acuta-Turbochara specialis轮藻化石组合,1个Deltoidospora adriensis-Rugubivesiculites-Schizaeoisporites孢粉化石组合,认为该钻孔0~12.25 m地层时代为古近纪,37.80~60.00 m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最晚期。12.25~37.80 m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古近纪过渡段,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存在于该段。通过磁性地层研究,确立了8个正极性带和7个反极性带,建立了钻孔磁极性序列,并提出了与国际标准的磁极性年代柱的对比方案。同时,经过探讨初步认为PYZK01钻孔中的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位于孔深31.98 m处的卞桥组一段内。
- 陈军陈军刘凤臣杜圣贤宋香锁杨斌高黎明梁吉坡杨斌田兴磊
- 关键词:生物地层磁性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