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WYXM003)
- 作品数:14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薇王坤何风雨林业宁陈晓屏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钦州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语言文字更多>>
- 从同一到差异:现代性在苏俄文论中的多重镜像被引量:1
- 2013年
- 基于对现代性二元对立镜像的批判立场,巴赫金与洛特曼的差异美学以异质要素差异共存为理论要旨,注入历史地基与人文关怀,打破同一,张扬差异。差异美学从人的主体中心困局切入,以生活世界为人的历史化存在根基,以"他者"为人的多元化存在前提,以对话关系重塑人的差异化存在本质。在反思现代性,重构话语秩序的浪潮中,差异美学不仅作为一种思维范式,启发了现代性与后现代互补性视域融合的思潮转向,而且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奠定了苏俄文论兼收并蓄、多元开放的理论格局。
- 李薇
- 文学性的危机与变迁:巴特与洛特曼的启示
- 2012年
- 基于传统文学理论范式危机,巴特以交互主体性解放结构,洛特曼强调文学的交流功能。两人皆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积极引入读者维度,构建审美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关系,不仅使现代文学的知识范式跳出语言学牢笼,促成文本从静态结构到跨学科书写实践过程的转变,而且有助于在"后理论时代"观照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重塑文学理论形态。
- 李薇
- 关键词:洛特曼文本观
- 文学性的困境与突围:巴特与洛特曼被引量:2
- 2012年
- 基于传统文学理论范式困境,巴特与洛特曼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重新审视文学性,以对话产生意义为核心要旨,挖掘出文本的开放性和生产性,对等级森严、缺乏活力的文学本质观展开批判与重建。巴特通过颠覆传统文本中作者的地位,解除作者与文本之间的父子关系,以交互主体性解放结构。洛特曼则以结构语言学为依据,强调文学的交流功能,融文学的历史诉求于形式结构,纳具体可见的话语实践于语言系统。通过检视巴特与洛特曼的文本观,不仅能更加清晰地辨析文本从静态结构转变为跨学科的书写实践过程,更有助于在"后理论时代"观照文化视野中的文艺存在,重塑文学理论形态。
- 李薇
- 关键词:洛特曼
- 西方文论的接受方式——以文艺学研究生的读书与学位论文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文艺学专业研究生接受西方文论有两种方式:查资料与读书。前者针对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类似于进口先进产品;后者着意理论思维能力提升,相当于掌握核心技术。"读书"的内涵与通常的意义有别,包蕴着三大特定所指。一,读经典原著而不是查资料:对于知识点乃至具体观点的重视,要置于对理论体系和思维过程具体展开的整体掌握之下,明确本体意识在理论思维能力中的核心地位;二,读书之后要能够"报数":所读之书说了什么,为什么要如此说,这是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体现;三,报数之后还要能够"盘存":有哪些问题以何种方式说过了,接着说的空间和方向如何,具备这种程度的理论思维能力,就可以自己判断学位论文选题的价值。凡是能够这样读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写作无不顺利,质量不无可观;反之则周折重重,质量定是差强人意。
- 王坤
- 艺术真实:从社会必然性到“新理性”——文艺理论课程改革中的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反思被引量:1
- 2012年
- 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主义真实性原则的反思,是当前文艺理论课程建设中思考和应对后现代思潮挑战的一个重要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是一种意在描绘社会真实的文艺创作思想,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在强调关系、流变、批判以至解构上与后现代思想有精神上的相通。而同时,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强调社会必然性和价值确定性,含着超越现存实际的"彼岸"冲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 何风雨
- 关键词:意识形态幻象新理性
- “奥波亚兹传人”:洛特曼与俄国形式主义被引量:1
- 2013年
- 作为"奥波亚兹传人",俄国塔尔图符号学派代表人物洛特曼在俄国形式主义的基础上,以对话主义为核心要旨,汲取历史主义养分,从文本多因互动格局入手,挖掘出文本的开放性和生产性,丰富了文学性内涵,增强了陌生化阐释效力,拓展了文化视野下形式主义文论的发展空间。洛特曼首先从文学语言的结构功能切入,提出"第二模式系统"说,夯实了以语言为中心的形式主义文论地基;其次以意义的生成秩序为契机,贯通文本与外文本,打破了形式主义文论的内容与形式二元对立的传统格局;接着强调文本的交际功能,突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往行为,修正了形式主义的作品中心论;最后落实到精细缜密的文本分析,引入"负技巧"零度结构,完善了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
- 李薇
- 关键词:洛特曼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
- 论先秦“目”族文字系统中的视觉政治
- 2014年
- 视觉政治是指在视觉层面上建立的一套观看机制和社会监控制度,是一套基于视觉的、能深刻影响人的主体认知及社会运作机制的文化规则。通过对'民''童''臣''相''眷'以及'目''视''觉''规''监''望''临'等与眼睛相关的文字的造字本义及其字义演变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早在甲骨金文时期,看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视觉行为,而是已然具有了身份界定、阶层再生产以及阶层管控的权力属性,基于权力的视觉关系和观看控制便是这种权力属性的体现。《礼记》中关于君—臣—民、父—子、夫—妻等不同群体类别的视觉关系和视觉行为的具体论述,就是这种视觉政治的典型范例,同时,这种视觉政治还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叙事和图像叙事对视觉行为和视觉关系的表现。
- 陈晓屏
- 关键词:视觉政治身份界定
- 作为科学的文艺学:从巴赫金对洛特曼的质疑谈起被引量:1
- 2012年
- 巴赫金与洛特曼的学术纷争,问题症结在于文艺学学科走向以及文学理论研究路径。洛特曼差异美学汲取巴赫金对话主义,在追求作为科学的文艺学的进程中,保留文艺学的人文内涵,体现了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的文学理论变迁,对探索"后理论时代"的文学与文化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 李薇
- 关键词:文艺学巴赫金洛特曼
- 洛特曼与“去黑格尔化”
- 2013年
- 中西方文论界对洛特曼的评价存在明显差异,根源之一,在于对待黑格尔的态度。洛特曼"去黑格尔化"的目的,是破除"内容与形式"二元论,以"思想与结构"更新对文学的传统看法。洛特曼"去黑格尔化"的切入点是语言,他抛开审美理念问题,重新探讨艺术起源,从"语言与信息"的关系出发,对人类社会何以需要艺术的问题,作出了全新解释。洛特曼"去黑格尔化"的平台在课堂,他肯定文论的教育属性,提出文论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讲台,将"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教学法"元素融入文论内涵。在学术史上,被"去"者与成功的"去"者,是永远都会受到后人尊崇的。
- 王坤
- 关键词:洛特曼
- 存在于“诗”之中——《非此即彼》与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的诗化建构
- 2012年
- 从思想谱系看,克尔凯郭尔存在主义哲学上承德国浪漫主义,下启张扬意志的现代思潮。在表达方式上,克尔凯郭尔追慕苏格拉底的思想"助产术",倡扬间接交流。因而其学说的呈现状态,既不是哲学化的思辨形式,也不是宗教的论证过程,而是通过一种诗学化的建构策略来完成的。文章以克尔凯郭尔最具诗学特征的著作《非此即彼》为例,解析其学说的诗学建构方式之因由、生存哲学的基本概念以及"思"与"诗"的整体统一关系。
- 王坤林业宁
- 关键词:生存哲学思辨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