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40081)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刘晓光袁慧书庞超楠郎宁刘颖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脊柱
  • 2篇细胞
  • 2篇成像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增生
  • 1篇增生症
  • 1篇神经鞘瘤
  • 1篇转移瘤
  • 1篇组织细胞
  • 1篇组织细胞增生...
  • 1篇外周
  • 1篇外周神经
  • 1篇外周神经鞘瘤
  • 1篇细胞瘤
  • 1篇细胞增生
  • 1篇细胞增生症
  • 1篇细胞组
  • 1篇细胞组织
  • 1篇淋巴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4篇袁慧书
  • 4篇刘晓光
  • 2篇郎宁
  • 1篇谢敬霞
  • 1篇刘颖
  • 1篇庞超楠
  • 1篇柳晨

传媒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年份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征象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及其演变过程。方法回顾分析33例经病理证实的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及其中14例随访病例的CT表现。结果33例共34个病灶,病变以同时累及椎骨的前、后部结构最常见。全部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有不同形态及程度的压缩,骨皮质不完整及软组织肿块形成。21个病灶有膨胀性改变,9个病灶骨皮质增厚,4个病灶周围骨质硬化,8个病灶有相邻椎骨的骨侵犯。随访病例CT表现为病灶范围缩小、骨密度增高,周围软组织肿块缩小或消失,病灶周围出现骨质硬化、骨皮质增厚,压缩椎体的高度有一定程度恢复。结论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其表现与病变发展的不同时期有关,具有一定特征性,对该病的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庞超楠刘晓光袁慧书
关键词:颈椎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3T MR动态增强对脊柱骨髓瘤和转移瘤鉴别诊断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MR T1WI动态增强对脊柱骨髓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2例脊柱骨髓瘤和19例转移瘤进行MR T1WI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动态增强信号强度-时间(SI-T)曲线的形态、曲线上升期信号强度增幅、达峰时间以及信号强度-时间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结果 12例骨髓瘤均为Ⅰ型动态增强曲线,19例转移瘤中10例为Ⅰ型曲线,9例为Ⅱ型曲线,骨髓瘤和转移瘤动态增强曲线Ⅰ、Ⅱ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和转移瘤SI-T曲线上升期信号强度增幅分别为256.58%、20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57,P<0.05);SI-T曲线最大上升线性斜率分别为29.70、1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P<0.05);达峰时间分别为24.33s、31.2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1,P<0.05)。结论 MR T1WI动态增强对脊柱骨髓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SI-T曲线类型、曲线上升期信号强度增幅、达峰时间和曲线最大上升斜率可以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郎宁柳晨刘晓光袁慧书
关键词:浆细胞瘤脊柱转移瘤脊柱磁共振成像
脊柱淋巴瘤的CT、MRI表现被引量:16
2010年
目的探讨脊柱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CT、MRI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6例病理证实的脊柱淋巴瘤患者接受CT检查,12例接受MRI检查。结果16例患者年龄8~63岁,共65个脊椎受累,颈、胸、腰骶椎分别为15、22、28个。11例患者病灶为多发、连续性,其中3例伴跳跃性分布。CT示病灶为溶骨、成骨、混合性骨质破坏及骨质破坏不明显各13、27、10、15个。MRI病灶以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CT及MRI均显示椎管内侵犯范围较椎体破坏范围广泛的特点。结论CT病灶呈多种形式骨质破坏,MRI以T1WI低或等、T2WI等和稍高信号为主,病灶易侵及椎旁或硬膜外间隙,沿椎管呈纵向分布;MRI对显示病灶较CT更清晰、敏感,部分病灶MRI可见信号异常而CT无明显骨质改变。
刘颖袁慧书刘晓光
关键词:脊柱淋巴瘤磁共振成像
脊柱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分析脊柱恶性外周神经鞘瘤(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MPNST)的CT和MRI表现,提高术前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MPNST的CT(n=10)和/或MRI(n=11)表现。结果 MPNST表现为类圆形(n=2)或不规则分叶状(n=10)肿块。3例未见明显骨质破坏,9例有邻近椎骨侵犯,主要侵犯神经孔相邻的椎弓根、椎板及相邻局部椎体,骨质破坏以溶骨性骨质破坏(n=8)为主,少数(n=1)为溶骨性骨质破坏与不规则瘤骨同时存在。CT平扫肿块呈等密度(n=4),等、低混杂密度(n=4)或等、高混杂密度(n=2)。MR T2WI和T1WI上均呈以长T2、长T1为主的混杂信号,内部可见片状T2WI高信号(n=8)或点、条状低信号(n=2)或簇状血管影(n=1)。增强扫描肿块多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内部可见不强化坏死区。10例可见神经孔增宽;9例可见肿块与脊神经相连。结论 CT或MRI像上出现神经孔扩大、周围明显骨质破坏、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内部有无强化坏死区的脊柱占位性病变,特别是肿块与脊神经相连时应考虑脊柱MPNST可能。
郎宁刘晓光袁慧书谢敬霞
关键词:神经鞘瘤恶性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