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4038)

作品数:6 被引量:79H指数:5
相关作者:石耀霖朱守彪张怀王辉王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有限元
  • 3篇有限元模拟
  • 2篇地震
  • 1篇单元法
  • 1篇地形
  • 1篇地震预测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应变率
  • 1篇应力场
  • 1篇应力释放模型
  • 1篇有限单元法
  • 1篇中国大陆及邻...
  • 1篇数值模拟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误差分析
  • 1篇昆仑山口西8...
  • 1篇火山
  • 1篇火山活动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3篇中国地震局
  • 1篇防灾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作者

  • 7篇石耀霖
  • 5篇张怀
  • 4篇张国民
  • 3篇朱守彪
  • 3篇王辉
  • 2篇王辉
  • 1篇陈霞
  • 1篇朱桂芝
  • 1篇杨绪海
  • 1篇刘杰

传媒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地震研究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大地测量与地...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crust and upper mantle被引量:20
2007年
We invert S-wave velocities for the 3D upper-mantle temperatures, in which the position with a temperature crossing the 1300℃ adiabat is corresponding to the top of the seismic low velocity zone. The temperatures down to the depth of 80 km are then calculated by solving steady-state thermal conduction equation with the constraints of the inverted upper-mantle temperatures and the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then surface heat flows are calculated from the crustal temperatures. The misfit between the calculated and observed surface heat flow is smaller than 20% for most regions. The result shows that, at a depth of 25 km, the crustal temperature of eastern China (500―600℃) is higher than that of western China (<500℃). At a depth of 100 km, temperatures beneath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China are higher than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of 1300℃, while that beneath west China is lower. The Tarim craton and the Sichuan basin show generally low temperature. At a depth of 150 km, temperatures beneath south China, eastern Yangtze crato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round the Qiangtang terrane are higher than the adiabatic temperature of 1300℃, but is the lowest beneath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regions near the Indian-Eurasian collision zone. At a depth of 200 km, very low temperature occurs beneath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e south to the Tarim craton.
AN MeiJian1,2? & SHI YaoLin1 1 Laboratory of Computational Geodynamics,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关键词:UPPERSEISMIC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的有限元模拟
<正> 青藏高原以其特有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构造变形特征而成为全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对其运动和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资料与方法对青藏高原的运动及变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认识,由此得到的青藏...
王辉张怀张国民石耀霖
文献传递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的有限元模拟
<正> 青藏高原以其特有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构造变形特征而成为全球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对其运动和变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许多学者采用不同的资料与方法对青藏高原的运动及变形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的认识,由此得到的青藏...
王辉张怀张国民石耀霖
文献传递
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场成因的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利用震源机制解等资料,运用伪三维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及邻区构造应力场的成因.反演结果显示,板块边界力对中国大陆应力场起主导作用,中国大陆及邻区受到印度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以及太平洋板块的共同推挤作用.其中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力的作用方向为北北东向;菲律宾海板块作用力次之,方向为北西向;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的作用方向为南西西向.中国大陆及邻区除受到三大板块的边界力作用外,还受到局部地区的地形扩展力和下部地壳对上部地壳的拖曳力作用,其大小对应力场的影响不容忽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下部地壳对上部地壳有拖曳力作用.青藏高原四周的地形扩展力方向垂直于等高线,指向高原外侧;中国大陆地形二级阶梯的东缘,即从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到雪峰山一线,也有地形扩展力的作用,其作用力的方向与地势落差方向一致.
朱守彪石耀霖
关键词:中国大陆及邻区
板片深部俯冲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9
2008年
高精度的层析成像结果显示了全球范围内形态各异的俯冲板片,这充分表明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本文简单回顾了影响板片俯冲的主要因素和对俯冲板片有关的,如对地震、火山、弧后变形等地球物理现象的各种合理解释.讨论中国东北新生代火山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不同于一般俯冲带火山的成因.
朱桂芝石耀霖张怀
关键词:火山活动
应力释放模型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
2007年
介绍了应力释放模型、耦合应力释放模型及其在时、空两个方面经过改进的模型。利用改进后的模型研究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震活动,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地区改进后的应力释放模型仍然适用,并且改进后的耦合应力释放模型要优于简单的应力释放模型,其预测地震的效能和精度都要优于泊松模型。
朱守彪陈霞杨绪海
关键词:应力释放模型地震预测青藏高原
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与变形特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22
2006年
利用二维有限元模型,以GPS测量的构造运动为约束条件,探讨了青藏活动地块在弹性应变积累过程中的运动与变形状态。模拟结果表明,青藏活动地块区在整体运动过程中,内部变形以大范围的分布为特征,其内部的应变分布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表明了Ⅱ级活动地块与活动边界带的显著变形差别活动地块内部的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小且分布较均匀;活动边界带上变形相对集中,应变和弹性应变能积累速率相对较高,并呈非均匀分布。这反映了青藏地块区内所含的各Ⅱ级活动地块的运动变形的整体性特征及彼此间的差异性特征,也揭示了活动地块构造通过边界带变形等方式对大陆强震的控制作用。
王辉王辉张国民石耀霖张怀
关键词:有限单元法数值模拟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影响场的三维并行有限元模拟
<正>2001年11月14日,在青海昆仑山口西(36.2°N,90.9°E)发生了Ms8.1级巨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大陆自1951年西藏当雄8.0级地震之后50年来发生的最大地震,地震造成的大规模地表破裂总长度达到42...
王辉张怀张国民石耀霖
文献传递
基于Monte Carlo方法的由GPS观测计算地应变率的误差分析被引量:8
2007年
在利用GPS观测计算地应变率中,应变率的误差分布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非常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基于MonteCarlo技术,利用GPS观测的速度计算地应变率进行误差分析的方法;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利用带有误差的GPS观测数据进行了大量、独立的应变率重复计算,然后运用统计方法给出了应变率分量及其误差的分布.结果显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及中东部地区地应变率的东西向、南北向及剪应变率分量的误差相对较大,但整个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应变率结果稳定可靠;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由GPS观测计算应变率的误差主要决定于GPS观测速度的误差,在变形小的区域(如中国东部地区),目前GPS的观测精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地应变率计算的要求.
朱守彪石耀霖
关键词:应变率误差分析MONTECARLO方法GPS观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