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8-01)

作品数:12 被引量:245H指数:9
相关作者:苏以荣吴金水何寻阳张伟张继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5篇土壤有机
  • 5篇土壤有机碳
  • 4篇水分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壤水
  • 4篇土壤水分
  • 3篇峰丛
  • 3篇峰丛洼地
  • 2篇同位素
  • 2篇土地利用方式
  • 2篇全氮
  • 2篇全磷
  • 2篇微生物
  • 2篇微生物量
  • 2篇硫同位素
  • 1篇地表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亚...
  • 5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宜春学院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1篇苏以荣
  • 4篇何寻阳
  • 4篇陈洪松
  • 4篇张继光
  • 4篇吴金水
  • 4篇张伟
  • 3篇魏亚伟
  • 3篇陈香碧
  • 3篇黄道友
  • 3篇郑华
  • 2篇郎赟超
  • 2篇孔祥丽
  • 1篇魏文学
  • 1篇刘丛强
  • 1篇袁海伟
  • 1篇代晓燕
  • 1篇唐国勇
  • 1篇李玲
  • 1篇涂成龙
  • 1篇李思亮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土壤水分时空动态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中耕地和退耕牧草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1年的定位观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了降雨对土壤储水量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两种类型土壤表层(0 ̄10cm)和亚表层(10 ̄20cm)土壤水分含量较低但波动强烈,越到底层含水量越稳定(牧草地60 ̄80cm层除外);土壤储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旱季储水量的波动较雨季更显著,而且牧草地的剖面土壤储水量较耕地高8.5%。一般采样前1d或2d的降水对表层和亚表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最大,随着土层加深,耕地在采样前3d,牧草地在前6d的降水对土壤储水量仍有一定影响且一般以3d为一个波动周期。剖面土壤储水动态及其与降水序列的相关关系显示退耕还草后能延缓降雨入渗和地面蒸发,有助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
张继光苏以荣陈洪松张伟
关键词:峰丛洼地土壤储水量降水时间序列
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和氮素分布特征被引量:48
2007年
为探讨喀斯特峰丛洼地景观类型表层土壤和土壤剖面有机碳和氮素的分布特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采集典型景观类型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和林地表层样品及耕地、退耕还草地、退耕还林地剖面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土层浅薄,但其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平均高达46.14和4.87g·kg-1,耕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为13.96和1.88g·kg-1,退耕还林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比耕地明显提高,退耕还草地比耕地略高;耕地0~40cm和退耕还草地0~30c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剖面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耕地40~100cm和退耕还草地30~100cm则缓慢下降,退耕还林地土壤厚度一般小于1m,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整个剖面均随深度增加急剧下降;说明地形、人类活动和土层厚度等影响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其中地形和人类活动是关键影响因子;植被类型影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剖面分布,退耕还林(草)使土壤有机碳和氮储量增加。
袁海伟苏以荣郑华黄道友吴金水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峰丛洼地土壤有机碳土壤氮
贵阳地表水-地下水的硫和氯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污染物示踪意义被引量:29
2008年
喀斯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换活跃,地下水系统容易受到地表污染物的污染。为了解喀斯特城市地表水—地下水系统污染特征和污染物质来源,对贵阳市地表水、地下水、雨水和城市排污污水的硫同位素和氯同位素组成变化进行了研究。贵阳市不同类型水体的δ37Cl值在-4.07‰~+2.03‰之间变化,δ34SSO4值变化为-20.4‰~+20.9‰。大气输入物质和城市排污污水的δ37Cl、δ34S及Cl-/SO42-比值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不同,稳定硫和氯同位素的结合研究为示踪地下水污染物来源提供了有效研究手段。贵阳市地下水中的Cl-和SO24-至少有4种来源,人为活动通过城市排污和大气输入向地下水系统大量输入了硫酸盐和氯离子。
郎赟超刘丛强Satake HWU Jiahong李思亮
关键词:氯同位素硫同位素污染
桂西北喀斯特土壤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被引量:26
2010年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选取玉米-红薯轮作地(KMS)、放牧+冬季火烧草地(KGB)、自然恢复地(KNR)和原生林地(KPF)4种典型生态系统,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结构对生态系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KPF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均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土壤;其他3种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为:KNR>KGB>KMS,但差异不显著;KMS土壤全磷含量(0.87g·kg-1)分别是KNR和KGB的2.07和9.67倍(P<0.01);KGB和KNR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均显著大于KMS;KGB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大于KNR,但二者间微生物生物量氮和磷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后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可以缓慢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适当放牧和自然恢复都可以作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响应较灵敏,可以作为喀斯特地区土壤养分变化或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敏感指标.土壤结构以>0.25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70%)(KMS除外,以2~0.25mm团聚体为主),并以>2mm团聚体为主;土壤结构破坏率KMS(51.62%)大于KGB(23.48%),KNR和KPF较小(分别为9.09%和9.46%).说明人为干扰或农业耕作破坏了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使其向小粒级转变,土壤结构破坏率增大.对喀斯特地区退化严重的生态系统应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恢复等保护性措施为主.
魏亚伟苏以荣陈香碧何寻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土壤团聚体
人为干扰对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磷和微生物量剖面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5
2010年
在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以原生林地为对照,选取了玉米-红薯轮作地、放牧+火烧草地和自然恢复地3种不同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研究土壤剖面养分、微生物活性对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全磷变化较小,说明磷素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且淋溶作用较小;原生林地0-3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碳、氮、磷、碱解氮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放牧+火烧草地和玉米-红薯轮作地(p<0.05),说明原生生态系统可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3种人为干扰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0-5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自然恢复有利于提高表层土壤肥力和有机碳积累;玉米-红薯轮作地表层0-15 cm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主要受施肥影响;60-100 cm,原生林地、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土壤全氮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农耕旱地土壤下层氮受雨水影响较大,淋失严重。自然恢复地和放牧+火烧草地表层(0-15 cm)土壤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高于玉米-红薯轮作地,说明减少人为干扰和实行自然恢复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和微生物活性。因此,提高农田管理水平、施行保护性耕作,推行自然恢复、减少人为干扰是提高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生产力和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的有效措施。
魏亚伟苏以荣陈香碧何寻阳
关键词:有机碳全氮全磷微生物量
喀斯特原生土壤与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被引量:18
2009年
运用PCR-RFLP技术,对桂西北喀斯特原生土壤和退化生态系统土壤细菌16S rDNA基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土壤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具有更丰富的16S rDNA基因型和更高的多样性指数,两样地共有的基因型仅有2个.从每种基因型中随机选择一个克隆子作为代表进行测序分析,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序列的同源性为87%~100%,且两样地中均有超过一半的基因型序列与数据库中已知序列同源性低于97%,属于分类在"种"地位上的新发现细菌;通过系统发育研究将两样地的细菌分为10大类群,两样地共同拥有5大类群,但两样地的细菌优势类群明显不同,原生土壤为Proteobacteria,含39种基因型,占总克隆子数的58.0%,退化生态系统土壤为Acidobacteria和Proteobacteria,分别含19种和15种基因型,占总克隆子数的32.5%和30.5%;与原生土壤细菌类群相比,退化生态系统土壤Proteobacteria类群明显减少,Acidobacteria类群明显增加.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环境因素的差异是引起两类型土壤细菌多样性差异的原因.
陈香碧苏以荣何寻阳魏文学魏亚伟代晓燕
关键词:RDNA细菌多样性基因型PCR-RFLP系统发育
桂西北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9
2007年
于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对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中耕地、牧草地和撂荒地3种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进行定位观测,并研究了其受典型降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土地类型表层(0—20 cm)土壤含水量最低但波动最大,越到底层含水量增加且波动变小,根系吸收和蒸腾耗水等因素使得牧草地表层土壤水分小于耕地。典型降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十分明显,但各利用类型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时间有所不同。耕地和牧草地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均在雨后1 d就显著增加,底层在雨后6~8 d才达到最高;而撂荒地在雨后3 d的剖面(0—30 cm)土壤含水量就达到最大值。研究发现3种类型中牧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的时间稳定性最差。降水、土地利用(植被)和土壤质地是造成研究区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因素。
张继光苏以荣陈洪松张伟
关键词:峰丛洼地土地利用土壤水分
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土壤微量元素累积的影响
<正>现有研究表明,即便是农业土壤耕种一段时间后,微量元素的含量、形态,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与其母质仍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由于对土地产出需求的提升,使得人们不断采用各种方法对土壤性状进行改造,并加入大量化肥,明显增...
涂成龙刘丛强何腾兵李龙波
文献传递
喀斯特典型洼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异研究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2005年5月在桂西北喀斯特洼地10 m×10 m地块范围内的网格(2 m×2 m)采样数据,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牧草地)0—80 cm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异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耕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呈现弱变异特征,两者的垂直变异趋势大致随土层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相对较大;耕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在垂直层面均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和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均可用球状模型拟合,变程分别是66.0 cm和49.1 cm。垂直变异还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均用指数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及变程与土壤容重具有一定关系。研究显示,洼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总体上朝着有利于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的方向转变。
张继光苏以荣陈洪松张伟孔祥丽
关键词:土壤水分耕地牧草地
喀斯特洼地表层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尺度效应被引量:37
2008年
张继光陈洪松苏以荣张伟孔祥丽
关键词:土壤水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