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1059)

作品数:7 被引量:481H指数:6
相关作者:张斌胡锋彭新华陈小云李辉信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水稻
  • 4篇水稻土
  • 4篇土壤
  • 4篇团聚体
  • 3篇有机碳
  • 3篇施肥
  • 2篇有机碳库
  • 2篇有机物
  • 2篇碳库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库
  • 2篇团聚体稳定性
  • 2篇颗粒有机物
  • 2篇红壤
  • 2篇红壤性
  • 2篇红壤性水稻土
  • 2篇肥料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4篇南京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作者

  • 4篇胡锋
  • 4篇张斌
  • 2篇刘满强
  • 2篇李辉信
  • 2篇陈小云
  • 2篇刘艳丽
  • 2篇彭新华
  • 1篇乔洁
  • 1篇赖涛
  • 1篇李江涛
  • 1篇赵其国
  • 1篇郭菊花
  • 1篇陈石
  • 1篇张卫健

传媒

  • 3篇土壤
  • 2篇土壤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1
2007年
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历经22年的肥料定位试验地,各施肥处理为:不施肥(CK)、施N肥(N)、施P肥(P)、施K肥(K)、施N、P肥(NP)、施N、K肥(NK)、施N、P、K肥(NPK)、施双倍N、P、K肥(2NPK)、施N、P、K肥和有机肥(NPK+OM).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团聚体分布的影响以及土壤有机C、N在各级团聚体上赋存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有机C、N主要分配在2~0.25 mm的大团聚体上,C/N比随着团聚体粒级的减少而降低;水稻土团聚体的形成与有机C(SOC)密切相关,表现出与'层次性'机制相符的现象;施P、K、NK肥和NPK+OM显著提高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的稳定性;NPK+OM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C、N和各级团聚体上的有机C、N的含量.
郭菊花陈小云刘满强胡锋李辉信
关键词:长期肥料试验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
干湿交替对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被引量:40
2008年
通过室内培育试验,研究干湿交替条件下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和理化性状变化对土壤C、N矿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连续淹水(CW)处理相比,干燥处理不仅显著地提高了所有施肥处理土壤有机C的矿化速率,其幅度为78%~204%,而且也提高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和N,其幅度分别为55%~77%和57%~72%;干燥后淹水处理土壤有机C矿化速率的提高幅度为74%~95%,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土壤N的矿化在干湿交替过程的干燥处理中降低34%~78%;干燥后淹水过程仅使NPK处理的升高21%,而CK和NPKOM处理分别降低5%和13%。在培养过程中土壤Eh值仅在-60~60mV范围时,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干湿交替的干燥过程,随土壤pH值的升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有增加的趋势,在淹水条件下土壤pH值则仅与NPKOM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pH和Eh值、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数量与有机质的矿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复杂,三者间的作用机理需进一步研究。
刘艳丽张斌胡锋乔洁张卫健
关键词:干湿交替水稻土
Paddy Soil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s Affected by Long-Term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and Animal Manure in Subtropical China被引量:32
2007年
湿稳定性,穿入抵抗(PR ) ,和在为 22 年的一个授精实验下面的水稻土的张力的力量(TS ) 决心阐明在水稻土稳定的土壤有机物的功能。处理没包括授精(CK ) ,正常化学授精(NPK ) ,两倍 NPK 申请率(2NPK ) ,和 NPK 与有机肥料(NPK+OM ) 混合了。与 CK 相比,增加的授精玷污器官的碳(SOC ) 和土壤孔隙度。土壤总数破碎度(SAFD ) 的结果证明快走水路弄湿是关键破碎机制。在处理之中, NPK+OM 处理有水马厩总数和最大的正常吝啬的重量直径(NMWD ) 的最大的尺寸(P ≤ 0.05 ) ,但是在栽培地平线(Ap ) 和犁平底锅的最低 PR 和 TS。CK 和 2NPK 处理与 PR > 被测量 2.0 MPa 和脆弱索引 < 0.20 分别地,在 Ap 地平线,建议土壤对根生长和耕种机械地不利。在犁平底锅,授精处理比在 CK 有更大的 TS 和 PR。测试土壤总数的 TS 和 PR 否定地被相关到 SOC 内容和土壤孔隙度。当有机肥料的申请能改进土壤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时,这研究建议化学授精能引起机械性能的恶化。
LI Jiang-TaoZHANG Bin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化学肥料
长期施钾肥水稻土对铵离子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以长期施K肥的水稻土为研究对象,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应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对比研究两种处理水稻土对铵离子(NH4+)的吸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本研究中水稻土对NH4+的吸附属于受浓度梯度扩散控制的物理吸附。土壤对NH4+的吸附量随吸附溶液NH4+浓度的增大而增加,但增加的幅度随吸附溶液NH4+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大小团聚体对NH4+的吸附能力存在差异。土壤对NH4+的吸附特征通过拟合Langmuir方程发现,和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K肥提高了土壤对NH4+的最大吸附量,表明K肥的施用提高了土壤对NH4+的吸附潜力,可能的原因在于长期施K肥土壤伊利石含量和pH值的增加,固定态NH4+含量的降低。
刘艳丽胡锋张斌
关键词:水稻土铵离子长期施肥
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67
2004年
土壤有机碳的形成抵押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也促进了土壤结构的形成并提高其稳定性。本文介绍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和稳定性 ,阐述不同土壤有机碳库影响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作用机制 ,着重评述土壤活性碳库 ,颗粒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的数量及质量对土壤结构的层次性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机制 ,并突出土壤有机物的疏水性对土壤结构及其性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今后应深入研究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措施下土壤活性碳库组成与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定量描述不同土壤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形成过程 ;重视研究土壤碳库、土壤稳定性和土壤回复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研究有机碳库的性质影响土壤水分湿润速率的机制 ;应用获得的土壤有机碳库和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新知识 。
彭新华张斌赵其国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库土壤结构土壤团聚体颗粒有机物可溶性有机物
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颗粒有机物形成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88
2004年
土壤颗粒有机物 (POM)是土壤有机碳库中活动性较大的碳库。POM的形成对提高土壤碳库和缓解大气CO2 的升高具有重要意义。POM的形成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性质密切相关 ,且深受土地利用和土壤管理的影响。实验土壤采自江西省红壤研究所无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地 ,各施肥处理为 :CK(不施肥 )、NPK(施氮磷钾肥 )、NPK(=) (施双倍氮磷钾肥 )和NPK +OM(施氮磷钾肥和猪粪处理 )。研究发现 :施肥显著地增加了水稻土POM的含量 ;随着化肥施肥量和有机肥的增加 ,POM含量增加 ,NPK、NPK(=)和NPK +OM处理的POM含量比CK分别增加了 1 1~ 1 3倍、1 2~ 1 4倍和 1 5~ 1 9倍 ;施肥也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表现为NPK +OM >NPK(=) >NPK >CK ;各处理POM含量随土壤团聚体粒级的减小而增加 ,其C/N比为降低趋势 ;团聚体稳定性与POM含量呈极显著关系 (r=0 98,p <0 0 1)。
李江涛张斌彭新华赖涛
关键词:施肥团聚体稳定性红壤性水稻土土壤碳库土壤有机碳库
食真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在模拟胁迫条件下(施加CuSO4的持续胁迫或加热40℃的瞬时胁迫),以大麦叶粉短期分解过程代表土壤功能,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土壤食真菌线虫(Aphelenchus avenae)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抗性和恢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施加胁迫与否,食真菌线虫的活动都有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趋势,尤其是在施加铜胁迫后第8天开始到培养期结束,接种食真菌线虫导致土壤基础呼吸显著增加(P<0.05),但加热胁迫后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基础呼吸的促进作用仅在第8天有显著差异(P<0.05),反映了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程度与胁迫类型有关.在两种胁迫条件下,接种食真菌线虫对土壤功能的抗性没有影响,但都能促进胁迫条件下土壤功能的恢复.培养后期,两种胁迫条件下接种食真菌线虫处理真菌生物量低于未接种线虫处理,表明胁迫条件下食真菌线虫对真菌的取食可能限制甚至抑制了真菌生长,导致真菌对细菌的竞争压力减少,从而使细菌获得更大的生长优势,间接促进了细菌的生长.
陈石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
关键词:胁迫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