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870675)
- 作品数:6 被引量:48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秀梅王晓英邱茂锋李秀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3年
- 以伏马菌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多酮肽合成酶基因fum5为基础 ,设计了 3对特异性引物P1 P2、P3 P4和Fum5F2 1 Fum5 1,建立了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PCR检测方法。以 5株ATCC典型串珠镰刀菌及其他菌株为参考 ,其中ATCC 5 2 5 3 9为伏马菌素B1(FB1)产毒株 ,测定了PCR方法的特异性。ATCC 5 2 5 3 9扩增结果阳性 ,该 3对引物分别扩增出 880bp、70 2bp和 10 40bpDNA片段 ,非伏马菌素产毒株ATCC 3 8946、ATCC2 62 63、ATCC 12 763、ATCC 3 80 16及其他阴性对照菌株 (禾谷镰刀菌、梨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三线镰刀菌、黄曲霉、拟青霉和大肠杆菌O15 7)结果阴性 ,证明引物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以不同稀释度的ATCC 5 2 5 3 9DNA为模板 ,测定了 3对引物PCR的敏感性 ,P1 P2每PCR反应的检出限为 10 0pg ,P3 P4和Fum5F2 1 Fum5R1每PCR反应的检出限均为 10pg ,分别相当于每PCR反应检出 10 4和 10 3个孢子。 3对引物PCR检测国内不同地区分离的 3 2株串珠镰刀菌及交孢变种 ,2 6株为伏马菌素产毒株 ,6株为非伏马菌素产毒株。并对部分产毒株PCR(P3 P4)产物 ,应用内切酶EcoRV和BamHI,进行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分析 ,分别产生 181bp、5 2 1bp 2个和 116bp、2 5 8bp、3 2 8bp 3个DNA片段 ,与文献报道值一致 。
- 王晓英刘秀梅
- 关键词:串珠镰刀菌聚合酶链反应
- 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基因及毒力的测定被引量:9
- 2005年
- 目的研究我国串珠镰刀菌分离株伏马菌素产毒性与其生物合成酶基因fum5的关系。方法对不同省区、不同粮食样品中分离的29株串珠镰刀菌进行了产毒基因的测定,对其中18株产毒基因阳性株进行了伏马菌素生物合成,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毒素测定。结果26株为fum5基因阳性。除1株仅产生低水平的伏马菌素FB1外,其他菌株都产生不同水平的伏马菌素FB1、FB2和FB3,产毒量范围分别为0.41~140.20mg/kg、0.06~14.30mg/kg和0.30~58.00mg/kg。从芝麻中分离并鉴定了1株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强产毒株,分别产生高水平的伏马菌素FB1、FB2和FB3,产毒量分别达到128.84、11.80和14.88mg/kg。结论我国串珠镰刀菌分离株产生伏马菌素的能力与其生物合成酶基因fum5有密切关系。串珠镰刀菌可以污染芝麻并产生高水平的伏马菌素。
- 刘秀梅王晓英邱茂锋李秀芳
- 关键词: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毒力酶基因产毒性产毒株
- 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 2005年
-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省区、不同样品分离的串珠镰刀菌及其产毒株的基因多态性及遗传变异性。方法以串珠镰刀菌的5.8S、28SrRNA基因及其间区序列ITS1、ITS2为基础,制备DNA探针FumrDNA,以参与伏马菌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多酮肽合成酶(PKS)基因fum5为基础,制备DNA探针FumPKSFB。对16株我国分离菌株进行Southernblot分析,并与5株ATCC典型菌株进行比较。结果FumrDNA探针杂交结果表明,从山东芝麻样品中分离的菌株SD-fm040DNA经两种内切酶(EcoRI和PstI)消化后,杂交图谱显示的基因多态性与ATCC典型菌株不同,而从山东和浙江玉米中分离的菌株均与典型串珠镰刀菌ATCC52539、ATCC38946、ATCC26263一致,与串珠镰刀菌亲缘关系非常近的菌株ATCC12763(F.nygamai)和ATCC38016(F.subglutinans)对多数内切酶的杂交图谱表现出与其他菌株不同的基因多态性。经EcoRI酶切,FumPKSFB探针杂交结果表明,2株山东分离的胶孢镰刀菌和2株河南分离的串珠镰刀菌非伏马菌素产毒株没有杂交带,与ATCC非伏马菌素产毒株及胶孢镰刀菌结果一致。2株安徽伏马菌素产毒株产生两条杂交带,其中一条与ATCC52539相同,分子量约为15000bp,另一条杂交谱带为18000bp,与其他菌株不同。其余10株伏马菌素产毒株均产生一条杂交带,与ATCC52539结果一致。结论尽管探针FumrDNA不能鉴别伏马菌素产毒株与非产毒株,但其对鉴别不同样品来源、不同型别的串珠镰刀菌并研究其基因多态性是非常有用的。探针FumPKSFB可完全鉴别伏马菌素产毒株,适用于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样品来源的产毒串珠镰刀菌的产毒性及基因多态性。
- 王晓英刘秀梅
- 关键词:基因多态性
- 串珠镰刀菌分离菌株PCR筛选鉴定方法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为监测粮食中的串珠镰刀菌污染 ,根据rDNA18S、5 8S、2 8S及其间区ITS和ITS2序列 ,设计了 1对镰刀菌属特异性引物Fu3 Fu4及 2对串珠镰刀菌种特异性引物Fu5 Fu4 (Ⅰ型ITS2特异性 )和Fu3 Fu2 (Ⅱ型ITS2特异性 ) ,建立了串珠镰刀菌PCR及复合PCR检测方法。Fu3 Fu4、Fu3 Fu2和Fu5 Fu4分别扩增 5 16bp、375bp和 188bp的DNA片段。Fu3 Fu4PCR的检出灵敏度为 10pg ,Fu5 Fu4为 10 0pg ,复合PCR(Fu3、Fu5和Fu4 )的检出限为 10 0pg ,分别相当于每次反应检出 10 3 、10 4和10 4个孢子。复合PCR可以同时鉴别镰刀菌属和串珠镰刀菌种。检测了 32株从山东、浙江、安徽和河南 4省区分离的串珠镰刀菌及交孢镰刀菌 ,2 6株为Ⅰ型ITS2特异性 ,4株为Ⅱ型ITS2特异性 ,两株待定。该方法可用于大量快速筛选串珠镰刀菌 ,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串珠镰刀菌在我国的生态分布、生物地域学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的研究。该方法快速、敏感、特异 ,适宜粮食中串珠镰刀菌污染的监测。
- 王晓英刘秀梅
- 关键词:串珠镰刀菌DNA聚合酶链反应食品
- 产毒串珠镰刀菌rDNA及其间区序列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中国产毒串珠镰刀菌与水稻枯萎病赤霉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4株ATCC典型菌株和12株从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样品中分离的串珠镰刀菌进行了rDNA及其间区序列ITS1和ITS2的测定分析,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及同源树,并在DNA数据库中注册。通过与美国、南非等地区的菌株进行序列分析比较,阐述不同国家、地区产毒串珠镰刀菌的分布特点及rDNA间区序列与产毒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中国伏马菌素产毒基因阳性株的rDNA间区ITS2可变区为I型,与南非分离的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结果一致。不产伏马菌素的串珠镰刀菌分离株,ITS2可变区为II型。2株胶孢镰刀菌SD197-fmv047和SD207-fmv049为非伏马菌素产毒株,ITS2可变区即非I型,也非II型,且其序列与尖孢镰刀菌高度同源。结论结果对进一步研究水稻枯萎病赤霉群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新的、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王晓英刘秀梅
- 关键词:系统发育进化树
- 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05年
- 伏马菌素是一组主要由串珠镰刀菌产生的真菌毒素。伏马菌素B1对某些牲畜有急性毒性及潜在的致癌性 ,如引起马脑白质软化症、猪肺水肿或大鼠肝癌 ,流行病学研究认为其与人类食管癌的高发有关。目前国际上对伏马菌素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 ,通过对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的遗传学研究 ,鉴定了 4个与伏马菌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fum1、fum2、fum3和fum4及由 4个基因fum6、fum7、fum8和fum9所组成的伏马菌素生物合成协同调节基因蔟。应用简并PKS引物 ,进行PCR扩增 ,证明fum5为伏马菌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多酮肽合成酶基因。并对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产毒株进行了分子生物学研究。还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控制串珠镰刀菌感染及伏马菌素生成 ,以减少对人、动物健康及食品安全的危害。
- 王晓英刘秀梅
- 关键词:串珠镰刀菌伏马菌素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