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GJJ10588)
- 作品数:7 被引量:109H指数:5
- 相关作者:熊平生谢世友袁道先胡凡根赵倩更多>>
- 相关机构:赣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国土资源部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赣南红壤丘陵崩岗侵蚀区表土孢粉组合及其生态指示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以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野外调研孢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8个表土样品。结果发现: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表土样品孢粉种属类型丰富,共鉴定出131种,统计有效孢粉2 694粒;表土孢粉组合为乔木、灌木、草本、蕨类和苔藓植物,其中乔木和蕨类植物的孢粉占优势,平均分别为48.49%和37.10%,灌木和草本花粉含量较低,平均为3.00%和8.43%。乔木植物中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平均浓度为28.0%,蕨类植物中里白厥(Hicriopterisglauca)平均浓度为26.09%,均具有超代表性;植物花粉亚热带特征明显;不同母岩崩岗侵蚀区优势科属种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孢粉组合反映出马尾松、里白蕨对红壤崩岗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代表性。该研究为今后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同时也为南方崩岗治理筛选先锋植物提供参考。
-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罗伦德
- 关键词:孢粉组合
- 江西赣南地区网纹红土粒度组合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对赣南地区黄金剖面(HJ)和沙河剖面(SH)红土粒度特征研究表明:(1)两个剖面粒度组成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粉砂(4~63μm)为优势粒组,HJ和SH剖面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1.51%、55.02%,其中粗粉砂(10~50μm)分别为29.14%、30.79%;粘粒组分(<4μm)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69%、23.13%,风尘"基本粒组"明显富集,反映赣南红土具有风成特性。砂粒组分(>63μm)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9.78%、21.84%。粒度频率由3个明显的峰段组成,概率累积曲线由两个拐点1.5Φ和10.5Φ分为三段,悬浮粒组分占优势,跃移组分和次生组占的比例相当;推测赣南红土系风成作用形成,沉积后经历了风化成壤作用的改造。(2)SH和HJ红土剖面的磁化率曲线、Kd值曲线和风化强度曲线纵向变化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近似地出现6个峰谷旋回波动,粒度组成曲线和参数曲线也有相应的反映。初步推测赣南红土形成经历了6个"沉积-成土"旋回,对应于6次气候冷暖变化。
- 熊平生
- 鄱阳湖区洪涝灾害成因和减灾策略被引量:6
- 2010年
- 在论述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区致灾的主要原因:①特有的地质地貌结构;②特殊的气象、水文条件;③人类活动;④围湖造田;⑤三峡水库提高了江湖洪水相遇的机率。提出了减灾策略:①科学管理,提高防洪标准;②加强中上游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③实行"退田还湖",提高鄱阳湖对洪水的调蓄能力;④实施四大工程,走综合治理之路;⑤加强科研和新技术的运用。
- 熊平生
- 关键词:减灾策略洪涝灾害
- 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生态退化及其修复研究被引量:4
- 2011年
- 崩岗侵蚀是危害性极大的一种快速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侵蚀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南方红壤丘陵山区的生态安全。本文以赣南红壤崩岗区为研究区域,从生态退化和生态恢复的角度来分析崩岗侵蚀区生态系统,定量分析了赣南红壤崩岗所在区县生态退化现状和成因,并就崩岗区的生态恢复提出相应对策,为赣南红壤崩岗侵蚀区治理以及其他地区崩岗发生区的研究提供借鉴。
- 白俞熊平生谢世友周文亮
- 关键词:崩岗侵蚀生态退化生态恢复
- 鄱阳湖区环境演变与生态安全对策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鄱阳湖在历史上的演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变迁过程。近10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引起长江上游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河流域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重,大量泥沙入湖淤积,导致湖底不断抬升,湖容进一步缩减。鄱阳湖区环境的退化主要源于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衡,因此,必须加强流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实现湖区可持续发展。
- 熊平生
- 关键词:环境演变生态安全
- 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基本问题研究进展被引量:81
- 2010年
- 通过参考国内研究的相关文献,运用比较分析方法,从岩溶石漠化概念的内涵、分布格局和量化分级、成因分析和演化过程、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等基本问题回顾了我国南方岩溶山区石漠化研究进展:岩溶石漠化的概念和成因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石漠化等级评价指标相差甚远,需要建立统一调查研究方法、分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已探索出了一些较好的治理模式和方法,但治理建设仍然存在很大困难;目前没有成熟的石漠化治理效益评价体系和方法,严重影响了石漠化治理措施的修订和完善。指出了我国岩溶石漠化问题研究应从如下几方面加强:不断创新岩溶石漠化的研究方法;把握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深入开展岩溶石漠化过程模拟与调控研究;推广和完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和模式;重视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石漠化研究中的运用。在岩溶石漠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方面,特别要注意加强石漠化地区土地的生产力和人口承载力的定量研究;实施岩溶山区人类经济活动影响预报和经济社会后果预报,建立岩溶山区生态安全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岩溶石漠化人文驱动机制研究;确定自然因素和人文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 熊平生袁道先谢世友
- 关键词:岩溶石漠化石漠化治理西南岩溶区
- 赣南红壤地区马尾松林和草地土壤呼吸变化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采用碱液(NaOH)吸收法对赣南红壤地区马尾松和草地两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差异(P<0.05),马尾松和草地土壤呼吸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观测期间,土壤呼吸速率5月最高,1月最低,且土壤呼吸总体速率草地大于马尾松林地,但1月和2月马尾松林地大于草地;马尾松土壤呼吸速率与温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而与草地则具有较好的指数相关关系,且都与地下5cm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好;短暂或临时性的降雨对土壤呼吸具有速率显著争强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的敏感性(即Q10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马尾松林地的Q10值小于草地的Q10值.
- 胡凡根李志忠熊平生赵倩张辉
- 关键词:土壤呼吸红壤马尾松草地Q10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