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0831800087)

作品数:11 被引量:149H指数:7
相关作者:徐林荣苏志满陈舒阳韩征王磊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群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四川省交通科技项目铁道部重点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4篇建筑科学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9篇石流
  • 9篇泥石
  • 9篇泥石流
  • 2篇易损性评价
  • 2篇排导槽
  • 2篇流速
  • 1篇到达角
  • 1篇道路工程
  • 1篇道路红线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影响
  • 1篇英文
  • 1篇淤积
  • 1篇灾害
  • 1篇灾害调查
  • 1篇容重
  • 1篇杉木
  • 1篇杉木纯林
  • 1篇设计方法
  • 1篇水型

机构

  • 10篇中南大学
  • 2篇群马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九州大学
  • 1篇中铁第四勘察...
  • 1篇四川雅西高速...

作者

  • 10篇徐林荣
  • 8篇苏志满
  • 4篇韩征
  • 4篇陈舒阳
  • 2篇杨情情
  • 2篇鵜飼恵三
  • 2篇蔡飞
  • 2篇王磊
  • 1篇李世贵
  • 1篇裴向军
  • 1篇陈渤
  • 1篇陈鹏飞
  • 1篇吴强
  • 1篇路遥
  • 1篇王磊

传媒

  • 3篇岩土力学
  • 2篇水文地质工程...
  • 2篇灾害学
  • 1篇西北地震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公路工程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年份

  • 2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的合理确定被引量:2
2012年
现有的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范围的确定未能充分考虑道路沿线泥石流的活动范围与治理方式。为了减少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不清或不合理带来的问题,从道路工程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结合道路沿线泥石流成灾特点,以及泥石流调查、泥石流活动范围预测与灾害评估、泥石流灾害防治管理等工作要求,提出了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方法和流程,并探讨了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红线的权属和划定问题,最终形成了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的合理确定方法。
刘和平苏志满徐林荣
关键词:道路工程泥石流勘界道路红线
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被引量:69
2014年
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是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常用模型,多采用层次分析法等传统主观权重计算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存在判断矩阵偏主观、一致性检验过程较繁琐的问题。鉴于此,结合灰色系统理论与二元比较法,提出了一种自然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关联度-二元比较分析法,同时基于博弈论集结模型对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赋权,充分挖掘、利用关联度-二元比较分析法的主观权重信息与熵值法的客观权重信息,从而克服单一权重的片面性。将该组合赋权法在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中进行了实例应用及验证,分析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准确、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切实可行,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路遥徐林荣陈舒阳曹禄来
关键词: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主观赋权法组合赋权法
基于流域形态完整系数的泥石流容重计算方法被引量:20
2012年
通过对四川山区20条典型泥石流沟道的现场调查,建立了流域形态完整系数与泥石流浆体容重的统计关系,通过拟合分析形成了基于流域形态完整系数泥石流容重的指数式计算公式,获取了回归曲线,并采用误差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分析验证了该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研究表明,泥石流流域形态对泥石流浆体容重有很大影响,在区域地质背景条件相似时,浆体容重随流域形态完整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当流域形态完整系数大于0.3时,形成的泥石流多为稀性泥石流,且逐步向水石流、夹砂水流的状态发展,浆体容重可达到1.28t/m3的极值,这与目前观测到的泥石流容重最小值相符。基于统计关系建立的拟合公式尤其适用于流域形态完整系数较大的桦叶形泥石流沟,可为无法观测(已暴发或难以到达)的泥石流沟容重的计算提供简便方法,亦可为容重参数的合理确定提供区域性参考。
韩征徐林荣苏志满王磊陈舒阳
关键词:泥石流
泥石流V型排导槽防淤设计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排导槽是泥石流治理常用的工程措施,泥石流若在槽内淤积,将极大影响排导槽防治效果。目前国内现行规范中没有关于排导槽淤积情况计算的相关条款,导致排导槽被泥石流淤埋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鉴于此,分析了排导槽淤堵的常见原因,对现有的一些排导槽淤积验算公式进行了分析和整理,提出了一套基于槽宽验算、槽内泥深及流速验算等公式的排导槽防淤设计验算方法。该方法在雅(安)泸(沽)高速公路沿线某泥石流沟V型排导槽淤埋事故的处理中进行了应用,重建的排导槽经受了2011年6月17日特大暴雨形成的泥石流的考验,说明该方法实施效果良好,可供相关研究与设计参考。
韩征徐林荣苏志满陈舒阳
关键词:泥石流排导槽
地形对碎屑流冲出的影响作用(英文)
2011年
传统的碎屑流冲出预测经验模型主要基于冲出物体积与冲出物到达角的假设关系式,并没有考虑地形的影响,其中到达角指滑坡后壁顶点与堆积体末端点连线的角度。本文通过小尺寸模型槽实验研究不同地形条件对碎屑流冲出的影响,发现冲出路径上的缓地形将增加到达角,对近期的两个地震诱发型碎屑流场点的调查结果也表明了缓地形对到达角的影响。还发现冲出物受地形限制而改变冲出方向时可能增加冲出角。考虑上述两种地形约束作用的冲出距离预测值将小于传统的预测方法。
苏志满鵜飼恵三杨情情蔡飞徐林荣
关键词:碎屑流到达角地形影响
泥石流流速横向分布特征与防治工程结构优化被引量:11
2012年
以往研究表明,泥石流流速在沟道横断面上分布不均,但目前尚无理论依据,国内现行相关规范暂时建议在泥石流拦挡坝、排导槽等防治工程设计时,流速、荷载按均布考虑,这与实际的受荷情况有所差别,从而导致防治工程局部稳定性偏小,极易发生工程失效。为此,基于冲淤平衡原理、流体均质假设及沟道横断面形状的合理简化,结合雨洪修正法与形态断面法相关原理,演绎了沟道横断面任意位置流速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获取了泥石流流速的横向分布的非线性特征。通过四川省地震灾区理县甲司口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实例分析,发现横向上泥石流的中泓线流速与两侧流速相差达到300%。据此对拦砂坝进行了结构优化设计,在确保功能的前提下,提高了坝体稳定性系数约20%,节约了工程造价约5%。
徐林荣韩征苏志满吴强
关键词:泥石流流速荷载
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被引量:10
2014年
为将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由宏观价值评判提升至可为工程服务,曾提出了基于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工程易损性概念。然而,诸如桥隧工程在遭受泥石流危害时,仅靠结构损毁程度无法正确判定实际灾情,会导致对功能完全损失而结构受损较轻的受灾工况"轻"判、功能尚可而结构损毁较重的受灾工况"重"判。鉴于此,在原有结构损毁程度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承灾特征、线路规格、恢复成本等桥隧工程使用功能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既关注"结构损毁",又重视"功能损失"的泥石流危害桥隧工程易损性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克服了单一结构评判的不足,与现场灾情更为相符。这丰富并发展了工程易损性评价的内涵,使评价结果更为全面、合理,对正确预判或验证桥隧工程遭受泥石流危害受灾情况,合理妥善地准备或及时准确地启动应急预案,具有重要意义。
徐林荣陈舒阳曹禄来
关键词:泥石流桥隧工程
V型排导槽内泥石流流速横向分布探讨被引量:7
2010年
V型排导槽内泥石流流速的横向分布是一个与设计密切相连的非线性分布,直接关系到排导槽横断面各位置泥石流冲击力、磨蚀力等特征参数的定量计算。但目前流速公式多针对矩形槽,规范中没有关于该流速横向分布相应条款,因而导致部分已建V型排导槽因磨蚀或淤积而防治失效。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合理假设,推导出泥石流流速横向分布计算公式,并以在建雅(安)泸(沽)高速公路沿线的某沟泥石流防治为工程背景,验证其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供相关研究与设计参考。
王磊徐林荣苏志满陈鹏飞韩征
关键词:泥石流流速磨蚀淤积
2007年日本群马县南牧村泥石流成灾特点与启示被引量:4
2010年
2007年日本群马县南牧村在"植被覆盖良好,且实施了泥石流工程防护"的情况下,依然发生泥石流灾害,究其原因,与南牧村大量培育的"浅根型杉木人工纯林"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南牧村的高大浅根杉木纯林具有典型的抑灾、致灾双向影响作用,其中"致灾影响"使得持续强降雨过程中斜坡林地大量破坏,结果(1)出现多条新发育的泥石流沟,泥石流暴发规模超过防护设计标准;(2)产生的漂木堵塞透水型拦挡坝,实际防护效能下降;(3)有的泥石流沿公路输移并破坏沿线经济体,泥石流危害范围扩大。据此,探讨了浅根型人工乔木纯林斜坡林地的稳定性问题、漂木拦挡问题、良好植被覆盖区泥石流灾害防治对策问题,建议探索浅根型乔木林人工培育及良好植被覆盖区泥石流危险区辨识等工作的减灾途径,重视斜坡林地稳定性的动态评价、泥石流危害路径的探查及良好植被覆盖区低频泥石流灾害隐患的揭示。
苏志满徐林荣鵜飼恵三杨情情蔡飞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调查杉木纯林
强震崩塌岩体冲击桥墩动力响应研究
2011年
在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构建比较贴近边坡实际岩体结构特征的数值模拟模型,运非连续变形数值分析方法,对雅沪高速公路西冲特大桥16#桥墩旁的危岩体陡峻斜坡在地震动力作用下的变形模式、破坏规模及程度进行了模拟预测,对边坡的破坏特征有了初步较为系统的认识,变形破坏演进过程及特征主要表现为:坡顶岩体震裂松弛小幅抛射;中部岩体拉裂溃滑解体;失稳碎裂岩块经振动堆积稳定在坡脚。在坡体及桥墩重要位置布设了监测点,并对各监测点的位移大小和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统计,结果表明桥墩上各监测点位移呈现波动变化特证,桥墩顶端波动明显;系梁处由于失稳岩块的撞击及堆积体的影响导致变形及永久位移较墩身其他位置大;对坡体及桥墩的变形程度用位移数据大小进行量化;并根据变形程度提出了防治方案和具体措施。
陈渤裴向军李世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