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60203044)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吴建平张甲段海新郑明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通信
  • 2篇匿名
  • 2篇匿名通信
  • 1篇网络
  • 1篇网络安全
  • 1篇抗攻击
  • 1篇抗攻击性
  • 1篇环路
  • 1篇混淆
  • 1篇计算机
  • 1篇计算机网
  • 1篇计算机网络
  • 1篇IPV6
  • 1篇IPV6环境

机构

  • 2篇清华大学
  • 1篇国防科学技术...

作者

  • 2篇吴建平
  • 1篇段海新
  • 1篇郑明
  • 1篇张甲

传媒

  • 1篇清华大学学报...
  • 1篇计算机应用与...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匿名协议AMIMR的抗攻击性分析
2012年
匿名通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隐私保护方法。但是在匿名通信发展的同时,针对匿名通信的攻击也在增加。分析恶意攻击者对低延迟匿名通信协议进行攻击的过程和方法,并提出防御攻击的方法。根据防御方法,提出利用源地址扩展,基于单向混淆环路进行匿名通信的AMIMR(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ver Invisible Mix Rings)协议,并描述节点特性、结构特性、拓扑特性和功能特性。对AMIMR协议的抗攻击性进行的分析表明协议在阻断攻击过程、抵抗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方面具有很强的抗攻击性。模拟表明AMIMR协议即使在恶意节点率较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较高的匿名性。AMIMR协议的局限性在于部分节点会受到所在网络规则的限制。
郑明吴建平
关键词:匿名通信抗攻击性
IPv6环境下匿名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被引量:2
2011年
匿名通信技术作为保护隐私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被广泛接受。但是在现有的网络环境下,由于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相对固定,攻击者可以通过追查IP来破坏系统的匿名性。为了提高IPv6网络中通信的匿名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在IPv6下的P2P(peer-to-peer)匿名通信方案。该方案改进了IPv6下的地址生成算法,以及现有的基于葱头路由的匿名通信机制。通过利用IPv6地址空间大的优势,周期变换节点IP地址,避免了因IP地址标识而导致的隐私泄漏;通过葱头路由机制来保证IP地址的跨网段隐藏以及数据的加密。实验表明: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匿名通信系统的匿名性,并且该系统的通信效率和兼容性都没有减弱。
张甲段海新吴建平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匿名通信IPV6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