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51048)

作品数:11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梁冬丽潘颂汉更多>>
相关机构:百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主题

  • 9篇小说
  • 6篇通俗小说
  • 2篇史传
  • 2篇变文
  • 1篇演进
  • 1篇人物描写
  • 1篇诗词
  • 1篇实证
  • 1篇实证分析
  • 1篇抒情
  • 1篇套语
  • 1篇作家
  • 1篇嬗变
  • 1篇系列小说
  • 1篇小说创作
  • 1篇论赞
  • 1篇马华作家
  • 1篇描写
  • 1篇尽头
  • 1篇话本

机构

  • 10篇百色学院

作者

  • 9篇梁冬丽
  • 1篇潘颂汉

传媒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北方论丛
  • 1篇乐山师范学院...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安康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古代小说...
  • 1篇兰州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河抒情:论马华作家李永平的小说创作——以《大河尽头》为中心
2016年
移居台湾的马华作家李永平的近作《大河尽头》在简单的故事叙述中蕴藏着丰沛的抒情力量,他把对婆罗洲大地、雨林以及原乡、母亲的思恋之情置换成对卡布雅斯河的深情书写;在与他自称的"缪斯"——朱鸰的对话中,同样寄托着对家乡古晋的无尽思念。正是因为原乡和亲情的遥不可及,在这些书写和思念的表层下,包藏着李永平内心无法抚平的深深的哀伤。
潘颂汉
关键词:抒情哀伤
变文散韵相兼结构体制对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形成的实证分析
2014年
变文三段式结构源于佛经三分科经"序分、正宗与流通",对话本小说开头、正话与收束三段式篇章布局有直接影响,其中变文开头、结尾方式演变的结果最终完成了话本小说篇首诗、篇尾诗的定型;变文"如何白佛也唱将来"的段落划分与过渡方式促成了章回小说分回套式的定型,章回小说继承了变文于人物事件叙述紧要关头过渡的程式,形成了"设问+诗(偶句)+固定套语"的模式,成为区别于西方小说的民族特质。
梁冬丽
关键词:变文通俗小说
“有诗为证”:从被批判到被理解
2013年
在对待通俗小说"有诗为证"这一文学传统时,批判与肯定并存。就批判而言,从明代至清中后期,批判核心在于两点:一是诗词质量低下;二是诗词与小说情节的关系不够密切。清末以后,批判点主要集中在程式化的创作方法、引诗炫才这两方面。就肯定"引诗为证"而言,从通俗小说的自身特点、诗词的源头、价值等肯定诗词对小说情节设置的作用、对小说文体形成的作用、对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等方面做了贡献。随着研究的深入、小说观念的转变,"有诗为证"这一文体特征与文学现象逐渐为人所理解。
梁冬丽
话本小说海外翻案与诗词引入被引量:2
2014年
早期日本翻案小说较多地接受了话本小说引入诗词的做法,以"前导语+诗歌原文"的形式引入诗词,但是没有篇首、篇尾诗,并将诗歌转换成简洁、重抒情、说教意味淡薄的和歌;后期翻案则注重创新,几乎不引入诗歌。朝鲜半岛的话本翻案小说则改变了形制,转换成传奇体与笔记体,不注意形式化诗歌引入,但在利用诗歌为故事、情节核生发故事这一点却深得"有诗为证"的精髓。越南翻案小说直接受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影响。这从反面证明"话本小说体制的民族性"是不可复制的,这种文体特质仅中国独有。
梁冬丽
关键词:话本小说
变文入韵与结韵套语向通俗小说“有诗为证”程式之演进
2014年
敦煌变文引入韵文前的引端套语又可称为前导语,随着变文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主要经历了无引端套语、有程式化引端套语与"诗曰"程式出现三个阶段,从其成熟度或程式化程度,可以推断通俗小说"有诗为证"套语程式蜕变于何时何类作品。结韵套语主要是对前面所引韵文进行解释、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韵文不再是孤行直起之文,其程式化可见变文叙事语言的成熟与叙事思维的系统性,这标志着变文由讲唱文学正在逐步向案头化靠拢,也预示着变文日渐向成熟的小说文本创作行进,为宋元话本小说创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梁冬丽
关键词:变文套语通俗小说
史传论赞流变与通俗小说篇尾诗的生成被引量:1
2012年
史传论赞的文体类型与出现位置等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如偶尔为之到不规则使用、再到形成定式是其大致方向。通过梳理史传论赞的文体特征、功能及其弊端的流变过程,并将通俗小说篇尾诗的性质特征与之比较,发现通俗小说篇尾诗在其形态特征、功能作用,甚至弊端上都与之极为相似。这些共同的文学功能特征、相似的书法、共同的撰述方法使二者有相当程度的融合点。正因为如此,史传论赞在功能上对通俗小说篇尾诗的形成有启示作用:总结、评议与指示道德价值;在形式上有示范作用:"前导语+韵文"。这正是通俗小说"有诗为证"传统生成的史学背景之一。
梁冬丽
关键词:史传论赞通俗小说
论列国志系列小说之“有诗为证”被引量:1
2013年
通过梳理列国志系列小说"有诗为证"的引入位置、诗词类型与功能,考察其在宋元讲史话本基础上呈现的变化发展关系。列国志系列小说引入论赞类诗词的撰述方式主要表现为喜欢引用或者假托名人诗词并形成相对固定的引入程式与结构。最后从来源材料的文本类型与作者的材料加工敷演方面探讨列国志系列小说引入诗词的演变脉络及规律。
梁冬丽
关键词:系列小说
论通俗小说篇首诗的嬗变被引量:2
2012年
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定型并成为固定的程式,再到消失的过程。其发展规律可以简化为"无-有-无"。通俗小说篇首引入诗词的体裁,也从不固定,信手拈来到有意使用某种体裁,直到全书使用统一的某种诗体。这些因素的发展与变化,是通俗小说创作文人化历程的表现,几乎都与通俗小说的编创者阶层、编创目的、编创者文学追求等因素有关。
梁冬丽
史传序例:通俗小说篇首诗功能之前源被引量:1
2013年
追溯史传序例的名实及其流变可以发现序例功能对通俗小说篇首诗开宗以明义的程式化创作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以通俗小说篇首诗与正话关系为例。通俗小说篇首诗与其他组成部分共同为创作主旨服务,深化、弘扬了史传序例与史传正文的撰写结构模式,其中通俗小说的模式是:"篇首诗+入话+头回+过渡+正话+(散文议论)+篇尾诗",叙事、说理,韵文与散文交替出现,高度程式化;其可依据的史例则是班固《汉书》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式的创作模式:序(议论、说理)+商山四皓+郑子真、严君平+过渡(议论、说理)+王吉+过渡(议论、说理)+禹贡……+赞。
梁冬丽
论通俗小说人物描写词赋化程式之形成被引量:3
2014年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人物描写具有高度程式化特征,即"前导语+词赋"的组合方式或"设问+铺陈"的修辞特征。这种程式的形成既受中国传统词、赋之描摹美人、英雄手法的影响,也得益于敦煌变文这样的通俗作品人物描写程式化创作的促进。
梁冬丽
关键词:通俗小说人物描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