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2BA516A12)

作品数:20 被引量:395H指数:11
相关作者:聂俊华李飒韩玮李增嘉江晓东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小麦
  • 8篇土壤
  • 6篇秸秆
  • 5篇外源纤维素酶
  • 5篇纤维素
  • 5篇纤维素酶
  • 4篇冬小麦
  • 4篇养分
  • 4篇玉米秸
  • 4篇玉米秸秆
  • 4篇施肥
  • 3篇淀粉
  • 3篇少免耕
  • 3篇水肥
  • 3篇籽粒
  • 3篇硝态氮
  • 3篇小麦秸秆
  • 3篇麦秸秆
  • 3篇酶活性
  • 3篇免耕

机构

  • 20篇山东农业大学
  • 3篇龙口市农业技...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泰山学院

作者

  • 13篇聂俊华
  • 6篇李飒
  • 5篇韩玮
  • 4篇王芸
  • 4篇于振文
  • 4篇江晓东
  • 4篇李增嘉
  • 3篇肖秋生
  • 2篇王海龙
  • 2篇迟淑筠
  • 2篇王东
  • 2篇陈红艳
  • 2篇侯连涛
  • 2篇王雪
  • 1篇郑延海
  • 1篇周琨
  • 1篇李丽
  • 1篇李京
  • 1篇邵国庆
  • 1篇颜红

传媒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与发...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粮油学报
  • 1篇植物生理与分...
  • 1篇生态环境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重金属元素测定方法比较被引量:7
2004年
采用3种方法:M3-双硫腙、DTPA-AAS、EDTA-AAS测定了土壤中有效态锌的含量,并且进行比较,研究了M3-双硫腙方法的精密度、重现性,并分别进行了M3浸提剂及双硫腙萃取剂重现性的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M3-双硫腙法与标准参比法呈显著相关,M3浸提剂及双硫腙萃取剂的重现性好。M3-双硫腙法精密度高、工效快,可用于土壤重金属的联合速测。
陆文利聂俊华周琨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浸提剂有效态EDTA双硫腙AAS
不同温度下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向土壤中加入外源纤维素酶后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及其底物酶解率的变化。[方法]以玉米秸秆为底物,在pH值6.5,温度27、37、47℃的环境中,向土壤施加外源纤维素酶,研究不同温度下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酶活性及其底物酶解率的影响。[结果]在pH值6.5环境中,各处理酶活均是先上升后下降的,可能是因为土壤与酶共存状态下酶解速率很快,在培养的前半段时间就将大部分秸秆酶解,在此后几天秸秆残留越来越少,酶活也就逐渐降低。各温度处理下的土壤酶活为47℃>37℃>27℃,且各温度环境下添加外源纤维素酶都有助于提高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结论]添加外源纤维素酶有助于提高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
李飒聂俊华
关键词:玉米秸秆外源纤维素酶酶活性酶解率
优质小麦生产过程区域化土壤无公害平衡施肥养分管理初探被引量:3
2004年
探讨了大田小麦区域化土壤养分管理的方法.田间土壤采样点通过室内图件的MapGIS的网格划分确定,分析数据采用统计分析软件DPS进行系统聚类,获取了龙口市北马镇小麦田的土壤养分分类及其空间分布信息.根据聚类结果,可把北马镇麦田分为5类进行养分管理,按照平衡施肥的原理,计算出各类小麦田的施肥量 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的支持下,得出了北马镇麦田土壤养分分类图,并参照各类的施肥量实施区域化养分管理,为当地小麦种植施肥提供依据.
肖秋生聂俊华陈红艳
关键词:无公害小麦平衡施肥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8
2006年
小麦开花后光合性能对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了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测定了小麦开花后旗叶的光合参数、荧光动力学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开花后常规耕作模式的光合速率(Pn)高于旋耕还田和耙耕还田两种少耕模式,但两种少耕模式特别是耙耕还田模式的旗叶叶片衰老晚于常规还田模式,在籽粒灌浆末期仍然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效率(F 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 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叶片有效光合时间和光合功能持续期长,有利于籽粒的充实。研究表明旋耕还田模式和耙耕还田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模式则不适宜。
江晓东王芸侯连涛李增嘉王雪郭志华
关键词:少免耕冬小麦光合特性荧光动力学参数叶绿素含量
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冬小麦籽粒的品质受土壤环境影响。为了研究不同土壤耕作模式对冬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不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测定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少耕模式特别是旋还模式有利于改善籽粒蛋白质质量、改善面粉的加工品质,免覆模式对改变面条蒸煮品质有利。土壤耕作可改变土壤环境,但耕作方式对冬小麦品质的长期影响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江晓东迟淑筠李增嘉吕美容王芸史桂萍迟岩慧郑延海
关键词:冬小麦蛋白质品质面团流变学特性淀粉糊化特性
外源纤维素酶在秸秆还田上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为探求提高土壤中秸秆发酵效率的新途径,采用室内培养和盆栽.土培方式研究了秸秆配施外源纤维素酶对秸秆分解速率及后季作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加酶处理与不加酶处理的降解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到培养结束时,小麦秸秆加酶处理降解率高出不加酶处理7.10~11.86个百分点,玉米秸秆处理高出8.01~14.04个百分点;秸秆配施纤维素酶还可以促进后季作物生长,盆栽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提高17.52%~29.61%,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株高和干物质含量比对照也有所提高.
韩玮聂俊华李飒
关键词:外源纤维素酶秸秆小麦玉米
外源纤维素酶对不同底物下土壤原生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2005年
研究了分别以CMC(羧甲基纤维素钠)、玉米秸秆、小麦秸秆作底物情况下,土壤中施加外源纤维素酶对土壤原生酶活性及其底物酶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MC为底物时,加酶处理的各项酶活与酶解率一直明显高于不加酶处理,加酶处理总的最大酶解率与其土壤部分的最大酶解率分别为1.39%和1.22%,不加酶处理的为0.73%。在以玉米秸秆与小麦秸秆为底物时,加酶处理的总酶活与总酶解率一直明显高于不加酶处理,而加酶处理中的土壤自身酶活与酶解率在前2d明显高于不加酶处理。两种秸秆加酶处理的酶解率均在第2天达到最高值,不加酶处理的在第4天达到最高值。玉米秸秆加酶处理总的最大酶解率与其土壤部分的最大酶解率分别为0.45%和0.28%,不加酶处理的为0.26%;小麦秸秆加酶处理总的最大酶解率与其土壤部分的最大酶解率分别为0.49%和0.33%,不加酶处理的为0.28%。3种底物下土壤酶活与酶解率大小顺序为CMC>小麦秸秆>玉米秸秆。
李飒聂俊华韩玮
关键词:CMC玉米秸秆小麦秸秆外源纤维素酶酶活性酶解率
施氮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及氨挥发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施氨水平对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化和氮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麦田土壤硝态氮在播种至冬前阶段不断向深层移动,并在140 cm 以下土层积累。每公顷施纯氮 96~168 kg·hm,增加了60 cm 以上土层...
王东于振文于文明
关键词:土壤硝态氮氨挥发
少免耕对灌溉农田冬小麦/夏玉米作物水、肥利用的影响被引量:162
2005年
土壤耕作可影响土壤硝态氮的淋失、土壤的贮水量和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为了研究少免耕在冬小麦套作夏玉米一年两熟灌溉农田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采用了5种土壤耕作体系(常规耕作无秸秆还田、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缺口圆盘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田间试验。利用烘干法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利用连续流动分析仪测定了土壤硝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耕作,少耕特别是旋耕还田方式能够增加土壤贮水量、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土壤0~60cm层次硝态氮含量、减少硝态氮的淋失。以旋耕还田为主的耕作体系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江晓东李增嘉侯连涛王芸王雪颜红
关键词:少免耕灌溉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
少免耕模式对冬小麦花后旗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3
2008年
小麦开花后旗叶的生理活性对产量存在显著影响。为了研究少免耕耕作体系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状况的影响,采用4种土壤耕作模式(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旋耕秸秆还田、耙耕秸秆还田、免耕秸秆覆盖)在山东龙口进行了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耕作模式对小麦产量及花后不同时期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模式相比,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模式旗叶衰老过程中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较强,SOD、POD活性变化幅度较常规耕作模式平稳;免耕覆盖模式小麦旗叶在蜡熟期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模式,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模式,表现出明显的贪青晚熟的特点。旋耕秸秆还田和耙耕秸秆还田模式产量与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差异不显著,免耕秸秆覆盖模式产量显著低于其他耕作模式。研究表明短期(1~3年)少耕耕作模式可以在该地区应用,而免耕覆盖则不适宜。
江晓东迟淑筠李增嘉宁堂原王芸邵国庆
关键词:少免耕冬小麦旗叶衰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