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6JJD740006)

作品数:7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杜金榜潘小珏王欣董敏黄永平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韩山师范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政治法律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庭审
  • 2篇信息流
  • 2篇信息流动
  • 2篇语言
  • 2篇交际
  • 1篇动机
  • 1篇信息点
  • 1篇信息发展
  • 1篇游戏
  • 1篇诱导性询问
  • 1篇语境
  • 1篇语篇
  • 1篇语篇信息
  • 1篇语言顺应
  • 1篇语言学
  • 1篇语言游戏
  • 1篇语言哲学
  • 1篇语用预设
  • 1篇预设触发语
  • 1篇庭审功能

机构

  • 6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北京航空航天...
  • 1篇韩山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杜金榜
  • 1篇潘小珏
  • 1篇胡海娟
  • 1篇董敏
  • 1篇钟彩顺
  • 1篇黄永平
  • 1篇王欣

传媒

  • 3篇广东外语外贸...
  • 2篇现代外语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外国语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司法语篇隐性说服研究被引量:17
2008年
说服是法律语篇的基本功能。说服分为显性说服和隐性说服,隐性说服不易被识别或反驳,因此所产生的作用更强。本文借助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集中研究司法语篇中隐性说服的特点和表现,对认知反应模式进行了改进,强调了说服过程的互动性。首先界定法律语篇中的隐性说服,对隐性说服进行分类;然后分析隐性说服过程中的语言使用和信息利用,揭示隐性说服的一系列表现形式;最后分析和解释说服者和被说服者对隐性说服的反应以及隐性说服的效果。研究结果说明,司法语篇中存在大量隐性说服,可以从评价、模糊语、预设等角度进行分析,互动认知模式则可以有效处理隐性说服过程。
杜金榜
从法庭问答的功能看庭审各方交际目标的实现被引量:18
2009年
司法公正是庭审的总价值目标,通过庭审的功能得以实现,依赖庭审参与者指向性明确的交际活动。本文对法庭问答的功能进行分析,研究司法公正如何通过庭审功能、法庭问答和信息处理,最终通过交际者的交际目标予以逐步实现。首先回顾法庭问答的功能分类、庭审功能分类、庭审交际目标等相关研究,然后对法庭问答逐类分析,例证和阐释交际目标实现的过程。研究表明,借助对法庭问答功能和信息的分析,可探知交际者如何以利益为中心选择问答方式,组织信息,逐步实现各自的具体交际目标。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各种具体交际目标可以归入三大类。
杜金榜
关键词:庭审交际目标庭审功能语篇信息
庭审问答过程控制中的信息流动被引量:11
2011年
刑事法庭调查的问答双方权势不平等,问者通过问语控制答者,从而控制信息。过程控制是问语控制的重要方式,其信息流动规律值得研究。本文提出研究庭审问答过程控制的理论框架,说明过程控制的种类,用法律语篇信息成分分析方法在句际层面分析了其中的信息流动现象,发现"过程"、"个体"和"环境"信息成分的流动使语篇信息得到增生,信息流向得到控制。本文将为法官、公诉人和辩护律师掌控问答过程提供问话策略和技巧方面的参考。
潘小珏杜金榜
关键词:过程控制信息流动
基于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法律语言学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语言哲学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从语言哲学中吸取理论涵养也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中"语言游戏"理论,从本体范畴、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探讨法律语言学研究的范式,并运用它对许霆案中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角度看,语言与法律在本体上具有一致性。这为法律语言学研究实现从语言到法律的跨接找到了理论与方法的依据,从而确立法律语言学研究的法学意义。
钟彩顺黄永平
关键词:语言游戏法律语言学维特根斯坦
庭审交际中法官对信息流动的控制被引量:14
2008年
法庭审理过程以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为中心,在处理和使用中,信息的发展和传递形成信息流动。在庭审交际中,法官具有法律赋予的最高权力,可以并且应该对信息的流动加以控制,以便使案件的审理顺利、有序地进行。法官对信息流动的控制有一定规律。本文对法官在控制信息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进行研究,为法官在庭审中合理地处理信息且有效地运用语言提供理论上的参照。
杜金榜
关键词:信息流动庭审信息点
庭审提问的顺应性研究
2010年
参照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理论,可探讨机构权力和动机等语境因素对庭审提问中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关系。通过描述语言选择的动态过程,解释和说明庭审提问这一互动言语现象的复杂性及其所实现的各种功能,并描述整个法庭提问特别是中国法庭提问的运作过程,对民事纠纷的解决和刑事案件的审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胡海娟
关键词:语言顺应动机
庭审语境中诱导性询问的语用预设分析被引量:10
2008年
所谓诱导性询问,依布莱克法律字典定义,系指示证人如何回答或将问题的答案嵌入问话的询问方式。这意味着对于进行诱导性询问的律师而言,策略运用是获取理想证词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和隐蔽性三大特性,常被律师作为在法庭询问证人或被告时的一种语言策略。因此从语用学视角来看,诱导性询问时,律师把自己主观的、单方面作出的对案件有利的陈述以隐蔽的形式放在询问中,从而对证人或被告的证言加以导向的策略,其实就是对语用预设的把握。本研究对轰动全世界的O.J.Simpson杀妻案中的诱导性询问进行语用预设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种类的诱导性询问如何通过不同种类的语用语设触发语得到实现。
董敏王欣
关键词:诱导性询问语用预设预设触发语交叉询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