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01001)

作品数:6 被引量:88H指数:5
相关作者:齐乌云贾笑冰王金霞梁中合赵志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史前
  • 2篇遗址
  • 2篇史前遗址
  • 2篇人地关系
  • 1篇稻谷
  • 1篇地理信息
  • 1篇地理信息系统
  • 1篇信息技术
  • 1篇信息系统
  • 1篇遗存
  • 1篇应用类
  • 1篇应用类型
  • 1篇植硅体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利用
  • 1篇植物遗存
  • 1篇食物
  • 1篇食物结构
  • 1篇食性
  • 1篇史前农业

机构

  • 6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6篇齐乌云
  • 4篇梁中合
  • 4篇王金霞
  • 4篇贾笑冰
  • 3篇赵志军
  • 2篇王树芝
  • 1篇周成虎
  • 1篇王吉怀
  • 1篇高立兵
  • 1篇王榕勋
  • 1篇刘云涛
  • 1篇苏兆庆
  • 1篇刘长江

传媒

  • 2篇华夏考古
  • 2篇农业考古
  • 1篇考古
  • 1篇第四纪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植硅体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为了补充和验证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结果,在区域聚落考古调查中,采集了遗址文化层的植硅体分析样品,进行了实验室酸碱处理和显微镜鉴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本区的植硅体分析,验证了植物遗存浮选所揭示的龙山文化时期种植水稻的结论,补充了大汶口文化晚期也种植水稻的结论,其中,在龙山文化时期,稻谷呈现出更重要的地位。沭河上游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虽与其当时的气候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但也不能忽视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大汶口晚期稻作农业的发展,除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当时人的生活习惯、认知及技术条件的影响。
齐乌云赵志军梁中合贾笑冰王金霞
关键词:史前遗址植硅体稻谷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被引量:36
2006年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文化遗址的聚落考古调查、遗址动植物遗存的浮选、遗址及墓葬出土人骨的同位素微量元素分析和遗址文化层的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生业活动以农业经济为主,尤以粟、黍、水稻等农作物为主,其中人骨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汶口晚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富有者的饮食以大米等C3植物为主,普通老百姓的饮食以小米等C4植物为主。借助G IS,SPSS软件所建立的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定量关系模型表明,人类居住场所的选择与地貌、水文等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坡度越大,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小;遗址距离大河流越远,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越小,遗址存在的概率越大;遗址距离中等河流的垂直距离、小河流的水平垂直距离越大,人类不便于利用水资源,遗址存在的概率就越小。区域地质地貌考察及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岳石文化时期的古气候有温和偏湿—温凉偏湿—冷凉干旱—温凉偏湿的变化过程。古植被主要为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但存在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来回摆动的情况。暖湿时期人类居住海拔较高,冷干时期人类聚落也随水从高处往低处迁移。大汶口文化晚期及龙山早期阶段的温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促进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龙山文化晚期及岳石文化初期出现的冷干气候事件有可能对龙山文化的结束和岳石文化发展进入一个低谷产生了巨大影响。
齐乌云梁中合高立兵贾笑冰王树芝王金霞赵志军
关键词:史前文化人地关系
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被引量:21
2005年
本文简单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GIS考古学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并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GIS支持的山东沭河上游聚落考古研究”课题和“基于GIS的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史前文化人地关系研究”课题所完成的工作,初步总结了地理信息系统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类型。
齐乌云周成虎王榕勋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考古学GIS应用类型信息技术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自然环境变化对文化演进的影响被引量:10
2006年
前言 沐河现为淮河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鲁中的沂山山脉,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沭河上游主要流经山东莒县,属鲁中南丘陵区,其地貌基本是一个山间盆地,两边是低山、丘陵,中部为沭河的冲积平原,地势北高南低,北边是沂蒙山区。该区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类型。区内以沐河为中心分布有很多时令性河流,遗址多分布在沐河及支流两岸的河漫滩上。我们对该区112处史前遗址进行了聚落考古调查,其中有大汶口文化遗址40处、龙山文化遗址70处、岳石文化遗址9处(有的一处文化遗址内有两种文化)。
齐乌云
关键词:孢粉分析文化演进人地关系
山东沭河上游出土人骨的食性分析研究被引量:24
2004年
本研究通过对山东沭河上游大汶口文化晚期及春秋战国时期 2块人骨的碳、氮同位素分析和无机成分的锶、钡、钙等微量元素分析 ,恢复了当时人的食物结构。结论有以下两点 :1 由同位素分析可知 ,本地区贫民老百姓的食物在大汶口晚期时以C4植物为主 ,大约占 6 5 1 %的比例。此时期的食物结构存在贫富差异 ,富有者的食谱主要以C3植物为主 ,大约占 6 6 4 %的比例。 2 通过对小朱家村遗址出土的 1块人骨样品的微量元素分析 ,反映出同位素分析所表明的C3植物 ,除了少量种植的稻米外 ,可能还包括胡桃属、榛属、栗属、豆科等采集植物。
齐乌云王金霞梁中合贾笑冰王吉怀苏兆庆刘云涛
关键词:同位素分析食物结构
山东沭河上游史前遗址的植物遗存浮选分析被引量:5
2017年
在山东沭河上游史前聚落考古调查中进行的遗址灰坑植物遗存浮选中,包括炭化植物种子和木炭碎块,其中以粟、稻谷、黍等农作物为主,以块根植物、豆科、杏梅、猕猴桃等采集植物,狗尾草属、稗属、藜科、菊科、莎草科、苋科等杂草种子,以及壳斗科栎木的木炭碎块为辅,说明当时的农业是以粟、黍为组合的旱作农业和水田稻作农业的混合经济模式,兼有少量的采集植物活动。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遗址中发现的莎草通常生长在湿地环境中,这种环境也适宜稻类作物的生长。遗址附近分布有以栎为优势种的落叶阔叶林,史前先民利用的燃料很可能是栎木等木材,粟、黍、稻谷等农作物的秸秆和一些杂草。
齐乌云赵志军王树芝刘长江梁中合贾笑冰王金霞
关键词:植物利用史前农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